首页 理论教育 改革开放40年征文:家乡之路的变迁

改革开放40年征文:家乡之路的变迁

时间:2023-08-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王娜改革开放四十年,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也在逐渐变化,越来越好。记忆中最深刻的,或许就是家乡的路。晴天的早晨,家家户户都要拿着大扫帚清理庭院、路面,伴随着阵阵鸣笛,班车也在尘土飞扬间缓缓驶过。从泥泞到干净,从尘土飞扬到整洁平坦,家乡的路在我成长的年岁里日渐变好。

改革开放40年征文:家乡之路的变迁

文/王 娜

改革开放四十年,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也在逐渐变化,越来越好。记忆中最深刻的,或许就是家乡的路。

我生长的村庄依山沿河而落,儿时的村庄通向外界繁华的似乎只有门前的土路。那个年代,私家车寥寥无几,只有清晨的两班公交,因而出门要趁早。晴天的早晨,家家户户都要拿着大扫帚清理庭院、路面,伴随着阵阵鸣笛,班车也在尘土飞扬间缓缓驶过。雨水过后,路面上满是泥泞,坑坑洼洼,贪玩的孩童伴雨归来,及膝的雨鞋、屁股兜甚至脸上到处都会沾满泥水。

还有那一条自东向西流淌的河,将村庄和耕地自然地分开来。几根粗大的圆木架在河床的石头上便成了桥。平日里,村民陆续往返于桥上倒也无碍,夏秋农忙时节,再置几根粗大的圆木,缝隙间堆砌上泥土,桥面加宽,合适重量的手推车也可平稳经过。一旦遇上大雨,水位上涨,河床上的石头便会悉数淹没,那一座简易的桥自然沉于水底,村民只能静待水位退去;倘若暴雨来临,水势咆哮,圆木便会随急流而走,桥面也不复存在;天气放晴,等待村民的首先便是重新搭桥铺路。

时间再往前移,彼时我尚在襁褓或是更早,兄长还是婴孩,长辈们一贯的出门工具便是双脚。那时的姥爷每隔三两天就会挑着扁担从山上的家里给嫁到山下的母亲送来新鲜的土鸡蛋,清晨徒步而来,傍晚徒步而归;同样跨越那一条河,当年的姥爷需要绕过较宽的河面,选择窄而低的水面,就着裸露在水面的石头跳着走过,遇上水位普遍上涨,趟水成了姥爷唯一的过河方式。待我开始有认知,到山上的姥爷家多了车道,舅舅的家里多了马车,马厩里多了骡子,姥爷再为母亲送给养也不必耗费一整天的时间,舅舅的马车成了我随时去往姥爷家的专车。(www.xing528.com)

时间的车轮继续向前,改革的春风也吹到了山间村落,村庄通往外界的路逐渐宽敞,原先仅有的清晨两趟班车也变成了一整天间隔出行。“要想富先修路”不再是一句口号,“村村通”等工程惠及广大民众。如今的村庄,门前是平坦的水泥路,依山而建的错落格局,宽窄各异的巷子里也实现了全方位的路面硬化,上下的坡路上多了特意砌出来的台阶,村口的老槐树下干净平坦,围了一圈的石椅,给老太太老爷子们纳凉聊天提供了理想场所。

河滩经过整治不再是原始的粗犷风貌。沿河堤坝随着河流蜿蜒向前,河中央也设置了人字形坝墙,旱季蓄水,雨季防涝,科学而可持续;圆木拼凑的简易桥也已被宽阔的石拱桥代替,再也不担心大雨将至,临桥凭栏远眺,一不小心便可成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高处看你……新建的沿河公路从沙土路到柏油路,从双车道到四车道逐渐宽敞,直达林中深处的天然氧吧,沿路绿植环绕,应季鲜花盛开,倒垂柳遮住进村路,成了两条乡村公路间最美的风景……

从泥泞到干净,从尘土飞扬到整洁平坦,家乡的路在我成长的年岁里日渐变好。四十年很长,四十载的变迁在我这般年纪或许尚无法完全理解乃至看透。但现在的我,清楚了一点,从前,村庄里的人想出去,现在,城里的人想进来。或许,这就是改革带给村庄的变化。

(作者单位:太原小店信用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