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连书香
参加工作30年来,记忆中的一些琐碎往事似乎随着时光的流逝变得有些朦胧了。然而当年工作的点点滴滴,那些与工行一起走过的岁月却历历在目,令我终生难忘。
昔日厚实和朴素的门面与今天的豪华气派有着天壤之别。20世纪80年代中期,银行网点门牌上大都挂着“某某分理处”或“某某储蓄所”字样,外表朴素,很少有豪华张扬的。小而窄的门面,高而旧的桌椅,昏暗陈旧的吊灯,水泥砌筑的地面,再加上磨得发旧的大算盘、笨重的大钢箱,基本构成了营业网点的所有家当。像许多刚刚毕业的学生一样,当年的我就坐在三张桌子拼起的“丁”字柜台后,每天收收付付,写写算算,重复着简单划一的数字劳动。每逢夏季,没有空调的营业室炎热难耐,打开电风扇也只往地面上吹,怕桌面上的账页被风吹散;到了冬天,外面的寒气却因门的不断开关而直逼柜台,我们只好搓着手、跺着脚、哈着气,一边招呼进进出出的客户,一边写写算算。就这样寒来暑往,当年的银行当年的我们,用百分之百的手工操作服务着客户,温暖着客户的心。
那个年代,人们进出银行,只有传统的几项业务:活期储蓄、定期储蓄、定活两便、零存整取,还有一些信汇、电汇、支票……除了存钱和取钱,市民们似乎对银行服务没有太多的奢望;而当时的银行也大多抱着“坐等顾客上门”的想法,存不存由你!
也就是三十五年的工夫,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使银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昏暗破落的窄小门面换成了宽敞明亮的气派门面,鳞次栉比的高楼不约而同地成为新型都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走进银行大厅,人们再也听不见拨拉算盘珠子“噼里啪啦”的声响了,轻柔的背景音乐和着电脑键盘演奏出的欢快旋律,无不令人心旷神怡;原先那高不可攀的柜台连同阻隔银行与客户情感的篱笆一起被卸掉了,取而代之的是彰显人文关怀的“低柜式”服务;智能化的服务设施把银行人从繁重的手工劳动中解脱了出来,丰富的个性化金融产品为居民生活增添了许多色彩。银行的营销模式,也早已突破了传统的“收收付付”,“金融财务顾问”“理财经理”“客户经理”等新名词纷纷跃入人们的眼帘,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的流行时尚,则使百姓的金融生活空间更加广阔。(www.xing528.com)
琳琅满目的金融产品不胜枚举,市民进银行就像逛超市一样便利:缴纳话费、学费、交通罚款可以通过网银转账,买车购房可按揭贷款,炒股可借用“银证转账”,汇款可用“汇款直通车”“全球快汇”,还有银行卡、保管箱、基金、“外汇宝”、个人支票、保险代理等金融产品,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
我是一个幸运的工行人,见证了工行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由简单到丰富的恢宏变革。我深信,在我国改革发展大潮的推进下,工行的明天将会更加多姿多彩!
(作者单位:工商银行晋中中都支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