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人们出行大多靠步行。穿上草鞋,雨天则脚上加穿“脚码子”(防滑的铁脚扣),身背背夹子(背运物资的劳动工具),打起“拐子”(一种用于杵在地上支撑背夹子歇息的丁字拐把)就上路。
山区小道,历经千年,弯曲泥泞,十分难行,出门就是一脚稀泥。公路上行走的多数是牛拉架架车或人拉架架车和“鸡公车”(人推独轮车)。远行,则是人们调侃:坐11号车。所谓11号车,是指双腿步行。年复一年,一步步,人们就这样用脚去丈量地球,一直走到20世纪70年代。那时,拥有一辆自行车在路上兜风,也是令人羡慕的高档消费。结婚接亲,若有一溜烟儿自行车送亲,那简直十分抢人眼球,是无比提劲的事了。
当改革的号角吹响,要致富,先修路。党和政府的意志,很快成了民众的共识。近30年来,我国交通运输的发展异常迅猛。铁路、公路、航空、轮船、高铁、高速公路建设,捷报频传。就连被西方工程专家视为铁路禁区的西藏,也修通了青藏铁路。(www.xing528.com)
20世纪80年代初,个别人有了手扶式拖拉机,用于跑运输,运物并搭乘人员。那时的司机是何等的威风。如今,交通运输便捷,道路平坦,路面宽阔。大车、小车、摩托车、汽车、农用车往来络绎不绝。农村通村、组的公路全部修通,许多人户直接将水泥公路修到了家门口,公路网络密布,便捷的交通,促使私家小车、货车、摩托车数量不断增长。婚礼接亲,常是几十辆小车陪送,场面壮观。山上人行小路,各村组由政府牵头,适当补贴,农民投劳自建,也修成了水泥路。石阶蜿蜒在山间林涛,直达各户门前,出门一脚泥的情况已成了往昔的回忆。
党中央十分关心农村、农业和农民,制定落实了很多惠农政策,先是免交农业税、免交公粮,后来又实行农村“退耕还林”补贴、粮食直补、新农保、低保、残疾人补贴、养老保险,政府的各种补贴内容繁多,从各个途径增加农民收入。农村合作医疗,保障了农民医疗健康。义务教育使每个儿童都有获得教育的机会,使农村无失学儿童。各种职业技能培训,让农村青壮年学得一技之长,获得更多打工挣钱的本领和机会。国家电网改造后,农民用电更安全,实现了不断电的愿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正抓紧施行。贫困村、贫困户的经济状况正在逐渐好转。我们坚信,不久的将来,农村再无贫困之人。农村孤寡老人都进了养老院,养老院建筑漂亮,环境舒适,老人们起居生活有人负责,生病医疗全费报销。过上幸福的晚年生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