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世纪70年代,生活虽好一点,但粮食仍是不够,家家省着吃。在农村,口粮多是玉米,有少量小麦和黄谷。玉米的吃法常见有几种:玉米做成馍馍吃,也有头一天和水后,发一夜,第二天做出的馍有一点酸甜味,称为发馍馍。加上薤子混在一起叫“薤(xiè)子馍馍”,加上酸菜、豆腐做馅叫“包心馍馍”。加上水渣子叫“水渣子馍馍”。玉米调少量水后,蒸熟吃称“面饭”,混少量大米蒸吃,叫“蚂蚁子钻沙”。用水调少许玉米面粉加干盐菜煮面糊叫面汤,芦山叫“面茶”。太平一带山区农村,小麦产量少,一般农户吃一顿灰面(面粉)馒头或面条也是很少的。磨小麦面普遍是不去麦麸,磨出的面做的馍是棕色的,不叫馒头,叫“麦子馍馍”。黄豆水泡后,磨成浆,加上蔬菜或南瓜嫩叶煮吃,叫粗豆花。若要做成豆花、豆腐,那一般是招待客人的,日常很难如此享受。平常的蔬菜,则是自留地自产。青菜、白菜、莲花白、萝卜、苦瓜、南瓜、冬瓜、土耳瓜等,用鲜蔬菜混煮豆腐,则叫白牛困水,多数吃菜是水煮盐飨,少许菜油而已。
在20世纪70年代末,米每斤0.138元,肉每斤0.68元。单位或居民户口,由国家按计划供应,每月粮食定量,大人小孩人平均在20斤左右,清油4两左右,肉5两左右,肉、油仅够每天炒菜使用。想吃一顿肉,是不容易办到的,吃肉称为“打牙祭”,也就是说,牙齿多久未沾油了,祭它一下。每月用于吃饭的开支,要占工资收入的70%以上。在农村,生猪的收购、宰杀发计划票证销售权在供销社,和供销社执掌肉销售权有关系的人,常可在计划外弄到猪肉。掌肉权的人是很吃香的,极受尊重和拥戴。城乡,杀猪匠都很“昂”,对他们,人人礼遇有加,招呼应酬,不敢怠慢。过节时,有时能发一点糖票,买到几两白糖或红糖。小孩想吃到水果糖、棒棒糖,那是很难的。
每天两顿饭。做饭务必计划着,万不能贪嘴多下锅。不然,提前吃完本月之粮,则会挨饿。人们无吃好的奢望,唯有吃饱的渴求。吃食讲究的不是营养,而是经得起饿。有一个顺口溜:荞翻山,麦倒拐,玉麦馍馍经得甩。也就是说,吃了荞麦,翻过山就饿了,吃麦面走路,才拐过一个弯也饿了,只有玉米馍馍经得住熬。家里来了客人,也只能忍嘴待客。那时,各家亲戚、朋友是很少往来的,尽管心里惦着,但明知去吃人家一顿,人家就会饿一顿,也就不去了。
拨乱反正后,计划经济的产物粮站、食品站、供销社也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纷纷解体。这几个掌控人们食品物资的单位转型后,随之产生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农村改革,抛弃了大集体的生产模式,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新政的产生,迅速地、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奇迹般地一下就多起来了。家禽家畜一年比一年丰富。粮票、肉票、油票、糖票等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了如今的文物古董。粮食、油盐酱醋糖,各类副食品,猪肉、牛肉、鸡鸭鱼,应有尽有,多得不计其数。农家乐、饭店、酒馆,火锅小食,举目皆是。饮食行业繁荣昌盛。农村城镇也开设了一家家食品超市。食品物资品种繁多,烟酒饮料、糖果糕点,机制的饺子汤圆、调料香料、乳品豆粉,货物新鲜,价廉物美,争相竞售。农贸市场十分活跃,各类瓜果疏菜,家禽海鲜,精米精面,带鱼虾蟹,要啥有啥。三餐粮足早已是居民农民的现实,顿顿有肉已是千家万户寻常之事。卖水果和各种食品的商人常开车拉着货物到乡村满山遍野销售,叫卖声不绝,农民购物极其便捷。六七十年代,红白事大多都不办酒席,谁也无能力去操办,经济拮据,物资欠缺,即使举办,酒宴的菜肴也很简单,无非几种蔬菜一样荤菜加粗豆花而已,能办5桌也就不错了。如今,酒宴大多150桌以上,九碗加冷盘菜十几个菜肴,桌上酒、饮料饭菜普遍剩余,精美的饮食走进了千家万户。(www.xing528.com)
其实,在20世纪80年代,温饱问题已经解决,吃饭已不再是人们的追求。如今,人们见面问候是“您好”。但在以往,人们成天关心的就是能吃饱,希望亲朋同事也能吃饱。见面问候,开口就是:“吃饭没有?”现在听来,觉得似乎有一些俗气,而那时却是最实在、最关心的问候。除了吃饭,还有什么能超出人们的追求?吃饱是人的第一需要,也就成了人们的第一关心之事。中国人饱尝饥饿之苦,历经数千年之久。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彻底走完了之前那么漫长的苦难历程,步入了人人吃饱吃好的小康岁月。
偶尔也有人说:“七十年代,食品价格比现在便宜多了。”言下之意,好像今不如昔。其实,这是非常片面、非常肤浅的曲解。在此,笔者仅取两样物资,站在买方角度作个对比,则可说明问题。大米,那时是每斤0.138元;肉,每斤0.68元。如今,大米每斤1.50元左右,肉每斤10元左右。大米涨了11倍,肉涨了15倍,二者平均涨幅为13倍。70年代,农民收入每天0.20元左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按实际出勤算)每天1.70元左右,二者平均日工资不到0.95元。而如今民工工资每天收入在70元左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按实际出勤算)每天80元左右。现在的经济收入是那时的84倍。收入增长远远大于物价上涨幅度,购买力远远强过当时。而最关键的是,那时是有钱也买不到,如今是商家争着卖给你。改革前后,二者是无法比拟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