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晓琦
我想讲述的是一个关于一座城市在改革开放中饱经沧桑、涅槃重生的故事。
改革开放之初,这座城市的主体社会结构仍沐浴在计划经济的辉煌之光里,为华北地区甚至整个中国源源不断地输送着能量、供应着温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历史高点。随着改革开放纵深发展,这座城市的弊病不断显现而出,经济发展举步维艰,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这座城市像一只被禁锢的雄鹰,眼神里满是彷徨与无措;如今,这座城市一改往日的灰暗与混沌,经济多元增长,民生大幅改善,与此同时蓝天白云高高悬挂,古今交融尽收眼底,青山绿水萦绕脚尖,好不惬意。
这座城市就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山西大同。
谈及大同,恐怕大多数人最先跃入脑海的就是“煤炭”二字。大同煤炭资源丰富,开采历史悠久,总煤炭储量高达718亿吨,位居中国产煤城市之首,有“煤都”之称,在巅峰时期,大同曾供给了全国10%的煤炭。但历史总是毫不留情的将所有的成就与“阴影”和盘托出。1984年,大同曾被国务院列为13个全国较大城市之一,与重庆、洛阳、无锡等城市比肩,然而再观《中国2017年城市排名》,大同仅居四线。究其原因,大同“一煤独大”的经济格局使其轻工业与非煤产业几近停滞,20世纪70年代一度风靡的大同鞋厂生产的网球运动鞋、大同制糖厂生产的白糖、大同机车车辆厂生产的火车头等非煤产业伴随着经济发展重心的转移而逐渐凋敝。
再放眼生态环境,20世纪八九十年代,大同到处都是煤炭的身影:敞篷的运煤车呼啸而过,煤灰纷纷扬扬洒落下来,车走了,留下一地的煤灰;路边堆放着大大小小的煤堆,一到雨天,煤灰混合着雨水,成了泥泞的黑路;加之多风沙天气,一刮风,满天黑沙就飞舞在墙头、屋顶、树梢上。印象最深的就是,大风天干干净净的出门,回来必定是满头满脸满身的黑灰,甚至头发里还裹着煤渣。因污染治理措施不到位,大同连续多年成为全国113个环保重点城市中污染最严重的第二、第三名。
行业发展不平衡、环境污染严重、城市建设滞后……丰富的煤炭资源不仅没有给大同带来长足发展,反而出现种种问题让人忧心忡忡,可谓因煤而兴,因煤而困。
辉煌变成昔日,“骄傲”铸成“伤疤”。深知这座古都痛点的不仅只有百姓,党和政府更加痛心疾首,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大同政府秉承壮士断腕之决心,带领大同人民大刀阔斧搞建设,开辟出一片“大同大不同”的新天地。
十余年来,政府在这座塞上古都的肌体里强行植入两块干电池,一块叫作“古城复兴”,另一块叫作“产业转型”。(www.xing528.com)
2008年,大同市政府倡导的以“一轴双城、新旧分离”为主题的“名城保护”运动,如火如荼全面铺开,先是搬迁居民23888户,后是新建大量仿古景观,旨在“重现古城辽代风貌,展现魅力大同”。历时八年,总投资50余亿元,2016年11月18日,四面城墙正式围合,标志着大同古城墙修复工程全面完工,此时映入眼帘的是巍峨壮美的古城墙、碧波荡漾的护城河、赏心悦目的带状公园,与古城内古韵悠长的寺庙教堂、阁楼牌坊、四合院落交相辉映,相得益彰。由此伊始,古城文脉更加清晰,大同文化旅游掀开了新的篇章。荡漾着古韵、散发着新意的古城墙逐步成长为大同文化旅游的“金字招牌”,“中国古都大同灯会”“国际雕塑双年展”“国际汽车文化节”“徐悲鸿画展”“理想音乐节”“成龙国际电影周”等高规格、高人气的节事活动相继举办,为古城墙的历史文化注入了新鲜的时尚元素,为大同旅游产业乃至经济转型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
在煤炭寒流的刺激下,大同“主动转、创新转、深度转、全面转”,走上了产业转型之路,主要有以下三大助推器。首先是工业振兴。大同聚焦高科技工业和新兴工业,布局谋划了新型高科技工业十大转型引领项目,香港正道清洁能源汽车、中德轻型飞机制造总装、中银智能纺织园等高端装备制造项目相继落地并开工建设,奠定了大同重铸工业辉煌的坚实基础,为构建多元发展的现代工业体系提供了重要支撑。另外,大同从现有规模企业中筛选出规模大、基础强、后劲足、前景好的100家企业,按照高科技企业、新型战略企业和潜力增长企业三大方阵进行重点扶持培育,将振兴工业经济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其次是能源革命。“能源革命是净煤不是去煤,要立足实际,做好传统能源与新能源两手抓”。传统能源方面,大同以“减”“优”“绿”为方向,聚焦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牵手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共建大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研究所,进一步深化能源供给革命,使传统能源的清洁化、绿色化程度加速提升,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腾出更多发展空间。新能源方面,大同主动对接大企大校大院大所,成立新能源产业局,启动实施国际能源革命科技创新园,着力构建现代能源经济体系,牵引经济发展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加快“煤都”向“新能源之都”转型。最后是对外开放。大同紧紧抓住国家支持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的重大机遇,下大力气做好航空和铁路“一天一地”两篇文章,全面提升大同航空口岸的国际通航和货物吞吐能力。同时,大同借力“一带一路”大通道,建立引进投资项目常态化工作机制,在京沪粤、以色列等地设立7个驻外高科技产业转移项目处,积极建设国家级东部产业转移示范区,努力把大同建设成京津冀晋的桥头堡,大力提升外向型经济水平。
在两块干电池相继发力之余,大同不忘城市建设:公共自行车广泛普及,丰富民众外出方式;十余座人行天桥投入使用,筑牢生命安全防线;多条道路扩建完成,搭建起横贯东西、纵穿南北的交通网络;启动快速干线建设,形成主干道路与外环高速有机衔接的交通体系;开源桥、南环桥、迎宾桥等六座大桥横跨御河两岸,构筑起连接古城新区的通衢;大张高铁,拉开高铁枢纽建设大幕;博物馆、图书馆、体育中心等五大场馆相继开放,扎实推进民生提质工程建设;文瀛湖生态公园、十里河森林公园、大同市植物园等大型绿地生态园风光旖旎,无不展现着这座城市的古城新魅。值得一提的是,大同依托经济转型,积极搭建城市发展生态骨架,双核驱动,蹄疾步稳,一举摘掉污染“黑帽子”,全年二级以上良好天气稳定在300天左右,连续数年排名全省第一,现如今,大同有了新的城市名片——“大同蓝”。
很荣幸,我见证了大同每一步的蜕变。我更相信,大同会乘着改革开放的劲风继续秣马厉兵、砥砺前行!
(作者单位:大同银行东信支行)
【获/奖/评/语】
本文通过对一座城市四十年发展变化的总结概括、深入思考国家与民族四十年发展的成就,比较好地做到了小事件切入,大主题牵引。精心构思,深邃思索,由小见大、由点视面,有比较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