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裔 (1831—1885)
清四川中江人,字眉生,别号香严,晚号苏邻。咸丰元年(1851)举人。尝入曾国藩幕,同治间官至江苏按察使,后居苏州。家藏金石碑版名画极富,精书法及诗古文,晚好佛经。有《苏邻遗诗》等。
李鸿裔是四川中江县人,咸丰元年(1851),在其二十一岁时中举,担任过兵部主事。他到南方游览时,正赶上太平天国战争,当时胡林翼任湖北巡抚,驻军英山,从西面围剿太平军,而李鸿裔受胡林翼之招,前往英山加入其幕。胡林翼病逝之后,李鸿裔又到曾国藩手下任幕僚,因其为人机敏,故深得曾国藩的高看。
同治三年(1864),湘军攻下南京。同治五年(1866),李鸿裔升任为江苏按察使,同时加布政使衔,赏戴花翎,真可谓春风得意。然而正在其前途一片光明时,李鸿裔却向朝廷提出离职,理由是自己的耳病久治不愈。得到批准后,他移居到了苏州网师园,因为此园的不远处就是宋代苏舜钦所建的沧浪亭,而苏舜钦也是四川中江人,李鸿裔以有这么一位同乡为荣,故他给自己起了个号曰“苏邻”,而他回到苏州这一年仅仅三十六岁。
李鸿裔放着大好前程不要,却在其盛年离职赋闲,他住在网师园的时间约有二十年,他在这么长的时段内,仅是吟诗作赋,收藏古书与碑帖,过着极其悠闲的生活。李鸿裔为什么选择这样的生活方式呢?换句话说,他哪里来的这么多钱能够让自己过上如此悠闲的生活?
《中江文史资料选辑》第8辑中有李昌绪所写《李鸿裔及其轶事一则》,该文有如下一个段落:
关于这位晚清名士,流传着一则轶事。说清军攻破天京时,太平天国王府的妃嫔们四下逃散,湘军掳得一名官眷叫“香妃”,人年轻,又美丽。当时李鸿裔随军驻在南京,妻子刚病死不久。作为湘军统帅的曾国藩担心诸将争夺美色而起内讧,便指定将香妃赐给李鸿裔,并说:“眉生新丧偶,天作之合也。”诸将虽心欲得而口难言,李鸿裔就满心高兴地得了一位“如夫人”。据说,这次李鸿裔不仅喜得丽人,而且获得一批珠翠珍宝,价值巨万,所以后来有钱购买网师园。
李鸿裔竟然有这样的桃花运。洪秀全的妃嫔中有一位著名的香妃,湘军抓到香妃之后,曾国藩将香妃赐给了李鸿裔,曾的理由是李鸿裔的妻子刚去世,而今得到了香妃,这乃是天意。众位将领心里明知这是大帅偏袒李鸿裔,但因为借口找得好,众人也没话可说。
由此可见,曾国藩对李鸿裔特别的偏袒。而李鸿裔这一次不仅抱得美人归,他还得到了一大批财富,他用这笔钱在苏州买下了网师园,从此跟这位香妃在那里享受人间之乐,直到他五十五岁时去世于此园。
曾国藩为什么要把香妃赏给李鸿裔呢?从一些资料看,曾对李的为人个性颇为了解,《清代名人轶事》一书中有阙名所撰《李眉生逸事》一文,该文中首先讲述了李鸿裔为人倜傥不羁,从不巴结权贵,然而他的“豁达精敏”却很受曾国藩看重:
一日李至文正签押房,文正方与他客语公事,李坐案侧,信手翻阅文书,忽见文稿一卷,“三圣七贤”中之某公手笔,录呈文正,文正未及阅视者也。李视其卷中有一文曰《不动心论》。
这段话说,某天李鸿裔到曾国藩的办公室,正赶上曾跟其他人谈公事,李坐在那里没事干,就随手翻看曾国藩的批文,无意间他看到了一篇有意思的文稿:
其后幅有数语云:“使置吾于曼睩蛾眉之侧,问吾动好色之心否乎?曰:‘不动。’又使置吾于红蓝大顶之旁,问吾动爵禄之心否乎?曰:‘不动。’”李阅之,笑不可忍,乃援笔戏题其后,曰:“曼睩蛾眉侧,红蓝大顶旁。汝心皆不动,只想见中堂。”阁笔而出。文正亦未之知也。
李鸿裔读到此文,觉得写文之人太过虚伪,号称既没有色心,也没有功名利禄之心,于是就忍不住在这份文书旁边写了一首五绝,等曾国藩进来时竟然没有发觉。
然而曾国藩毕竟是一位认真的人,某天他翻阅这些文书时,突然看到了旁边的那首诗,因为他对李鸿裔很熟悉,立即就知道这件事是李干的,于是他命手下把李找来。而此时李鸿裔到外面去了,手下找了半天,才在秦淮歌女的院中找到了李鸿裔。李赶忙跑回去见曾,此时曾已经等了大半天,当然也是一肚子的气,于是劈头就跟李说:“你知不知道你有了杀身之祸?”
◎李鸿裔撰《苏邻遗诗》二卷,清光绪十四年(1888)遵义黎氏日本刻本,书牌
◎李鸿裔撰《苏邻遗诗》二卷,清光绪十四年(1888)遵义黎氏日本刻本,卷首
他日文正偶暇,检某公文稿,为之评阅,见此数语,知李所为,亟召李,李他出矣,立遣材官出觅之,大索半日,乃得之秦淮歌院中,传文正命,从之返署。李素严惮文正,跄踉而归。既入署,则文正坐待久矣,见李至,迎谓之曰:“子有杀身之事,子知之乎?”李错愕不知置对,叩其故。文正乃出文稿示之曰:“此非汝所题耶?凡人隐情,有不可令人知之者,苟有人揭中其隐,则必衔之次骨,此杀身取祸之道也。”李悚然受教,文正之言,诚老成阅历之言,然李之跳荡不群,亦可见一斑矣。
曾国藩的这句话确实把李鸿裔吓得够呛,不知如何应对,于是请教祸从何来。曾拿出李所题之诗,而后教训李说,人有隐私,都是不想让别人知道,如果有人刻意揭露别人的隐私,肯定会令对方恨之入骨,定然招来杀身之祸。曾的这翻话顿时吓得李战战兢兢。由这件事也可看出李鸿裔虽然人很聪明,但并不世故老练。
◎万卷堂外观
◎万卷堂内景
很有可能正是曾国藩对他的教育,使他明白自己的性格不适合在官场混,于是急流勇退,得了位美人,又发了大财。但反过来想,这一切的好结果说不定都是曾国藩的安排。曾那么喜欢李,在论功行赏时,特意赠给李一位美人,难道不是有意的安排吗?
有些事情确实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而李鸿裔正因为得到了美人,才彻底得罪了曾国藩。李昌绪所撰之文,也提到了李鸿裔为什么在前途光明的阶段主动辞职。李昌绪认为有两种说法,一是李鸿裔为人旷达,他不慕荣利,能够在关键时刻急流勇退,但这种说法显然太过漂亮,让人有一种不真实感;于是李昌绪又讲出了第二种说法:
据说在任按察使后,他与曾同住在南京城。一次,曾国藩突然来到李鸿裔家中,因曾对李和如夫人的亲昵生活微有所闻,便戏谑地说:“嗬,为如夫人洗脚!”李为人机敏多智,应声答道:“呃,赐同进士出身!”这句话,很使曾国藩心中不快,两人交谊虽深,从此便生龃龉。为什么?因为明清旧制,科举考试中进士分为三甲,一甲称“赐进士及第”,二甲称“赐进士出身”,三甲称“赐同进士出身”。曾国藩是道光年间三甲进士,认为李这句话意在讥讽他科甲出身不高。有鉴于此,故李鸿裔不得不急流勇退。
这个故事颇有戏剧性。李鸿裔得到美人之后很是欢喜,小日子过得很是甜蜜。某天曾国藩突然来到了李鸿裔家,他已经听说过李和香妃的生活很是香艳,于是就开了一句玩笑,说李竟然给香妃洗脚。李鸿裔反应很快,不假思索地就回了一句,而他的回话纯粹是为了跟曾国藩的那句调笑语形成对仗,并且对得还十分工整,至少从字面意思来说,堪称绝对。
李鸿裔没想到的是,他随口的这句话却令曾国藩很不高兴,因为他恰好点到了曾的痛处。曾的科举考试成绩很一般,虽然他考中了进士,但排名却很靠后,李鸿裔的这句话让曾听来就是讽刺自己出身不高。按理说,曾国藩对李鸿裔有知遇之恩,曾不会因为这随口的一句话就让李断送大好前途,但人性都很复杂,很难说因为一件小事就会得罪一位重要的朋友。李鸿裔说完之后,当然也大为懊悔,他在曾国藩身边多年,知道曾的性格,但说出去的话有如泼出去的水,虽然后悔,却也覆水难收,他只能急流勇退,找个借口辞职前往苏州。
无论是能力还是气度,曾国藩都可谓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流的大人物,不太可能因为这么一句玩笑话,就与自己颇为喜爱的一个人绝交。所以李昌绪讲的这个故事至少让我感到,这应该只是传闻,然而李昌绪此文的结尾部分,却有这样一段话:“我的老家在杰兴乡第五村,离李鸿裔旧居甚近,两家有世交之谊。先祖父李挹芬(清贡生,捐同知)曾向家人谈及李鸿裔事。说至为如夫人洗脚,以戏言忤曾国藩一节,听者无不为之叹惋。”
作者李昌绪竟然跟李鸿裔是近邻,并且两家有着几代的交往,而李昌绪是从他祖父那里听来的这个洗脚故事。如此说来,这个故事也并非全是虚构,从另一个侧面至少说明,李鸿裔辞职之后赋闲苏州,一定跟曾国藩有着某种关系,只是两位当事人均未明说,因此也只能让后世八卦出各种各样的情节了。
李鸿裔住在网师园期间,日子确实过得优哉游哉。上海图书馆藏有李鸿裔所撰《苏邻日记》,2008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影印出版了《上海图书馆未刊古籍稿本》,其中就有这部日记,而张小庄先生将《苏邻日记》中跟书法有关的资料摘抄出来,收录进其所撰《清代笔记、日记中的书法史料整理与研究》。通过该日记的整理稿,可以看到李鸿裔有很多时间都在鉴赏碑帖字画,同时练习书法。
通过这部日记,可知李鸿裔对碑帖的鉴赏颇有眼力,比如他在同治十三年(1874)(正月或二月)廿七日的日记中写道:
《华山碑》第一本,在宗湘文太守源瀚家,杭之丰乐桥。第二本在梁敬叔观察恭辰家,在杭之马市街。昨杭州葛曹民言新得《华山碑》一本,尊为唐拓,且系全文,又在两碑之上。其“使者持节”,“节”字尚明,明是“世”字,且云“持世”乃使者之名,创论尤奇。若熹平间果有“持世”人名见于《汉书》纪、《史记》诸籍,则又覃溪、晋斋诸老所讲求未及者也。
李鸿裔在这里谈到了著名的《华山碑》拓本,同时简述了该碑的流传情况以及相应的考据字,而如此的熟悉程度绝非一般书法爱好者所能了解得到的。李鸿裔为什么如此看重碑帖呢?从他的日记来看,其并不是单纯为了收藏,更重要者,他是以此来练习书法,比如日记中有这样一则:
夜临《皇甫元宪碑》,四、五指微增导送之力。用功四年,仅得此耳。一艺之微,难且如此,况学道乎?然书虽艺事,非进于道不能精也。蝯叟谓书艺在形上、形下之间,旨言哉!
◎华灯初上
◎楼前景致
李鸿裔一边临帖一边体会着古人如何写字,他认为书法看似简单,真正写好很不容易,从他的日记中知道,他在幼年时期就有临帖的习惯:(www.xing528.com)
晨起……饭后,临《雁塔圣教》六纸。余幼时每以《圣教》为佻,雅不欲学。四十以后,潜心篆隶,及六朝、唐初碑版,又购求元、明、国朝书家墨迹,窥其用笔用墨,如是者四五年。而今乃知《雁塔圣教》之妙,乃笔笔运腕笔笔变化,能品也,非佻也。文清晚年深入此境,汪退谷中允时或一至焉,赵、董未易论此也。上灯后习悬臂书,夏夜不宜小字,故十点钟就寝。
李鸿裔在日记中的所言颇为坦诚,他说自己年幼时临帖看不上《圣教序》,等到他眼界开阔之后,方意识到《圣教序》所书是何等之妙。而他对自己的书法要求也很高,他在同治十三年(1874)八月初八的日记中写道:
夜书屏扇,神困而字劣,因之懊恼。以后作书忌强力,以适意不经意为主。董香光一生作书不经意,以天真古淡胜,由其无名心耳。
某天晚上,他书写一个扇面,因为有些疲累,他认为字写得不好,为此颇为懊恼,而后他得出了结论,认为写书法跟做任何事情一样,不能太过刻意。他认为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的作品就是不刻意,所以才写得那么好。可见李鸿裔虽然赋闲在家,却依然在艺术方面精益求精。
同时李鸿裔也藏有大量的书籍,为此吴则虞在《续补藏书纪事诗》中把李鸿裔列为了藏书家,吴给李所写纪事诗为:
昆玉秋霜才崛奇,曾闻雅谑到蛾眉。
著书藏史嗟身老,自琢新诗卧网师。
吴则虞的这首诗精准地点出了李鸿裔的特点,一是夸赞李为奇才,二是点出了曾国藩调笑其为香妃洗脚之事。而后吴则虞在其文中引用了黎庶昌给李鸿裔所写的墓志铭,这篇墓志铭首先讲述了李鸿裔的生平:
君讳鸿裔,字眉生,别号香岩,晚以居近苏子美沧浪亭,又号“苏邻”,四川中江李氏。……君以拔贡生中咸丰辛亥(1851年)顺天乡试举人。旋入赀为兵部主事,才高而学赡,声誉翔起,公卿多折节枉交。有达官讽使出其门,许以鼎甲,不应;某相国素与君善,君见其权势日盛,亦谢绝。……从曾文正公于安庆。君本文正门下士,文正开幕府治事,辟召天下英俊,程其器能,君恒为之冠,参与机要。……江南平,明年,遂权十府粮道。及北征剿捻,又奏补君徐海道。……逾年,擢江苏按察使,论功晋加布政使衔,赏戴花翎,寖寖大用矣。而君遽以耳疾再请开缺,竟不复出云。
通过这篇墓志铭可以看出李鸿裔为人之聪明,同时也讲到了曾国藩对他的信任。接下来,黎庶昌又称:
徙家苏州,得瞿氏网师园葺治之。……积书数万卷,益蓄三代彝鼎,汉、唐以来金石碑版、法书、名画以自娱。……而其契谊最笃,若吴县潘尚书祖荫……独山莫征君友芝……可以观所与已。
李鸿裔从瞿家手里买下网师园,而后做了一番整修,同时在园中藏了几万卷的书,另外还有碑帖、名人字画及古玩等,那时活跃于苏州的大藏书家潘祖荫、莫友芝等,都常来网师园赏鉴李鸿裔的藏品。对于他藏书之事,《吴县志·流寓门》中也有记载:“李鸿裔四十后,杜门却扫。拥书数万卷,治经之外,旁及金石文字。”
可惜的是,李鸿裔的这种神仙生活仅享受了不到二十年,他就去世了。他去世后不久,其藏书也就散了出来。对于此事,傅增湘在《藏园群书题记》中有载,傅在给《宋拓本隶韵》的跋语中写到:“光绪中叶,为吾乡李眉生廉访所得,今册中‘郪江李氏’及‘苏邻鉴藏’二印尚存。眉翁侨居吴门,其蘧园与子美沧浪亭近距咫尺,故以‘苏邻’自号,惜未加题识耳。眉翁殁后,古书名画一时星散,咸为顾子山、吴清卿、沈仲复、陆存斋、汪柳门分携以去,而费屺怀太史所获尤多。”
傅增湘也是四川人,所以对李鸿裔这位同乡多少有些感情,故而记录了李去世之后其藏品散出来的情况。李鸿裔的旧藏有一部分竟然到了陆心源、汪鸣銮等人的手中,而得到其旧藏最多的人乃是费念慈。可惜傅增湘的记载太过简略,没有讲明这些人是如何得到李鸿裔旧藏的。
若以渊源来论,李鸿裔藏书网师园倒也是历史故事的延续。该园初建于南宋淳熙年间,当时一位叫史正志的藏书家退休之后来到苏州,建起了此处园林,当时的名称叫“渔隐”,而渔隐中建起了一座藏书楼,名为“万卷堂”。因此,网师园从建立之初就有藏书楼存在于此。
史正志乃是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的进士,因为其家有藏书之故,正赶上金兵南侵,于是他就根据自己的所藏写出了《保治要略》八篇,并进献给了朝廷,为此引起了丞相的关注。后来高宗巡视建康时,命史正志扈从,而他的所言也受到了高宗的夸赞。孝宗即位后,史正志知建康府,在此任职期间颇有政绩,而最著名的文化活动是他组织编修了《乾道建康志》,该《志》乃是南京历史上的第一部方志,虽然此书已经失传,但该书中的一些片段却记载于《景定建康志》《至正金陵新志》之中,而这也正是藏书家的眼光,他的这些文化活动给后世留下了重要的史料。
◎找到了五峰书屋
◎看到线装书就眼前一亮
那个时段,著名词人辛弃疾也在此任职,辛弃疾曾给史正志写过两首词,而今这些词都流传了下来。到了乾道六年(1170),史正志调任成都知府,后来又当上了户部侍郎,而那时他跟主战派的宰相虞允文关系好,为此得罪了一些人。再后来,他又反对张浚北伐,为此而被罢官,于是他就来到了苏州,在此建起了万卷堂,此堂之中藏有42橱的书籍,可见这是名副其实的万卷堂。
史正志去世之后,他所建的渔隐渐渐荒芜,到了清乾隆年间,宋宗元在万卷堂故址之上重新建起园林,将其定名为“网师园”,而后又经过转卖,最终到了李鸿裔手中。李去世之后,又经过了几次转卖,在民国六年(1917)被军阀张作霖以30万两白银买下。而后的变化及故事中,以张大千兄弟曾经住在此处最为有名,当时张大千的哥哥张善孖为了画虎,特意在此园之中养了一只老虎,使得网师园又重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我曾经来过苏州无数回,在网师园的门前也记不清往返了多少回,但每次看到门口熙熙攘攘的游客,竟一点进去看看的欲望都没有。我总认为游览这件事,尤其是参观古迹,最好是能选一个清静的时段,这才能让自己静下心来,与古人之心相契合。而今为了写李鸿裔,我当然要进园内一看,于是我特意选了个快要关门的时间前往。果真,在门口的售票处没有看到排队的人龙,售票员善意地提醒我:“离停止售票还有10分钟了,你确定要不要买票?”我当场毅然决然地把票款递给了她。
来到入口处,我又被好心的检票员问到了同样的问题,这样人性化的景点真让我觉得难得。我感谢了对方的善意提醒,并且跟她说,我拍照完毕后会尽快出来,以免耽误她下班的时间。
网师园面积不大,按照介绍资料上的说法,整个规模占地约10亩,这个面积跟拙政园比起来,不到后者的六分之一,但网师园的名气恰恰来源于其布局紧凑而精巧。入园不久,我就找到了万卷堂。
从规模和建制来说,我感到这万卷堂不像是网师园的主体建筑,此园至今已经有了近九百年历史,历代的使用者对该园做过多次的修缮和改变,故而万卷堂尊崇的地位已然不存,但这个堂号却一直延续到了今日。而今悬挂的匾额乃是出自明代大书法家文徵明之手,万卷堂内布置成了会客厅的模样,里面没有摆放书架,这让我有名实不符的感觉,好在李鸿裔居住此园时,他另建了藏书之处,该楼名为“五峰书屋”,于是我沿着参观路线,一路向内探寻。
因为已经到了闭馆的时间,我在网师园内几乎没有遇到游客,这给我的拍照带来了太多的便利,看来在闭馆之前到著名的旅游景点内拍照,这是一个妙招儿,但愿在每个景点都能遇到通情达理的管理者,否则到那个时段被禁止入内,岂不成了“赔了夫人又折兵”?
一路走下去,穿过几个厅堂,果真找到了五峰书屋,我在介绍牌上看到了这样的文字:
取李白“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指庭前院后,峰石罗列,挺秀而名。此处花木扶疏,自成一幽静的处所。旧为园主读书之处,南宋时为史正志“万卷堂”故址。
原来,这五峰书屋的原址才是真正史正志万卷堂的旧址,找到这里才算找到了真正的藏书楼。而这里恰好也摆放着仿古的书架,其中还有十几函开本很大的线装书。虽然我知道在旅游景点内摆放的线装书不过就是一种道具,里面往往都是白纸,但即便如此,我每到一处还是有翻看的欲望,我也不知自己怎么会有这样的怪癖。
而今这静静的网师园里看不到游客也看不到管理人员,正是下手的好时机,但此念刚一升起就被我压了下来,因为我想到了门口管理人员对我的信任,觉得不能辜负她的这番好意,于是我决定“是可忍,孰都可忍”,毅然决然地在室内拍完照,而后走出了这著名的五峰书屋。
◎五峰书屋外观
◎多少雅士曾在此往返
◎晚上听戏的条凳
◎售票窗口也已关闭
沿着参观路线继续前行,又穿过了几个庭院,在一个独立小院内,有位工作人员正在那里摆条凳,我向他请教这是何意,他说今晚在这里有演出,所以要清退游客,以便晚上另一拨人来看演出。到此我才明白为什么售票处要尽快停止售票,原来需要在这两者之间留下一个空当,为此这让我更加感念售票员的美意。等我走出大门准备向这位好心的售票员道谢时,售票窗口早已关闭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