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书楼探踪·江苏卷:沈秉成·鲽砚庐,佳偶天成

书楼探踪·江苏卷:沈秉成·鲽砚庐,佳偶天成

时间:2023-08-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沈秉成清浙江归安人,字仲复。有《鲽砚斋书目》四卷。请准将在事各员,俟办理著有成效,援照北洋成案,给予奖叙。由此看来,沈秉成是位开明人士,他能提出一些具体方案,来给国家培养新式人才。只是该书中所说的楼名并不准确,因为耦园乃是沈秉成与其妻在苏州建造的一处园林,具体的藏书楼则是位于耦园中的西园的一座楼,此楼的名称叫鲽砚庐。严格说来,耦园并非沈氏夫妇新建的,它是在一处旧园林的基础上复建而成。

书楼探踪·江苏卷:沈秉成·鲽砚庐,佳偶天成

沈秉成 (1823—1895)

清浙江归安人,字仲复。咸丰六年(1856)进士。官至安徽巡抚,署两江总督。任镇江兵备道,教民蚕桑。抚皖时,修水利,设经古书院。喜金石字画收藏皆精品。有《鲽砚斋书目》四卷。

关于鲽砚庐主人沈秉成的简历,夏征农、陈至立主编的《大辞海·中国近现代史卷》中说道:“沈秉成(1822—1895)(此处引文有误,应为1823—1895——编者注),清末浙江归安(今湖州)人,原名秉辉,字仲复。咸丰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1872年(同治十一年)任苏松太道,任内劝民植桑育蚕,刊发《蚕桑辑要》。次年,在上海创设诂经精舍,选取聪颖子弟入广方言馆兼习西文。1874年第一次四明公所事件发生时,率兵前往法租界维持秩序。次年迁河南按察使。致仕后寓居苏州,筑成耦园藏书楼。工诗文,精鉴赏,收藏金石书画美富一时。”

沈秉成是清代晚期颇有作为的官员,首先他在自己管辖的区域内劝民种桑养蚕,为此还特意写了一本专著。关于这件事的起因,明光在其所撰《沈秉成和他的〈蚕桑辑要〉》一文中先谈论了当时的社会状况:“沈秉成的家乡浙江吴兴,就是有名的蚕桑丝绸之地。他于同治八年调任镇江兵备道,见镇江乡民生活困苦,只知种田不知蚕桑之利,特别经过太平天国的兵燹后,四野荒芜,闾阎萧条,‘地有遗利,家无盖藏’,人民转徙四方,甚至甘蹈刑网,感到十分痛心。于是下决心倡导蚕桑事业,拯人民于水火之中,遂于镇江西南城郊,设立蚕桑局,示谕总董吴学堦(字州同,镇江人)督办其事。”

经过一系列的战争,当地的百姓流离失所,大量田地荒芜,面对此况,沈秉成决定发展蚕桑业,以此来让百姓安居乐业。但因为长期的战争,使得很多百姓连种桑养蚕的本钱都没有,即使能借钱给他们,百姓们也没有这方面的技艺,于是沈秉成又主动捐出自己的薪水去购买桑苗,而后发放给百姓。接着,他又从家乡请人教当地的农民。明光在文中写道:

他知道言传蚕桑之利极其重要,而身教更是最有力量的宣传。于是捐出薪俸购买桑苗,分发给人民去植桑养蚕;同时又从家乡吴兴请来植桑育蚕的技术专家,培训和帮助镇江人民兴办蚕桑事业。经过三年的苦心经营,终于开创了镇江的蚕桑事业,并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为了能够让百姓接受这种新兴产业,沈秉成写了篇劝民告示,同时又编了部《蚕桑辑要》,以此来作为培训这门养殖业的入门读物。沈秉成首先在告示中讲述了当地田地荒芜的状况,而后以家乡的实例来说明种桑养蚕是何等的本小利大:“本道籍隶吴兴,蚕丝美利甲天下,尝见八口之家,子妇竭三旬拮据,饲蚕十余筐,缫丝易钱,足当农田百亩之入,举家温饱,宽然有余。”

原来养十几筐蚕得到的丝,卖出的钱就能抵百亩良田的收成,想来他的这篇告示很有吸引力,更何况种桑养蚕的启动资金有一部分也是靠他来捐助:“本道来自田间,粗知稼穑,亟思所以纾闾阎之困,为吾民传求治生之方,捐廉派人前赴湖州,购买柔桑万株,并雇觅善种之人来镇,先于城中隙地酌量试种若干株,以为之倡;一面谕总董吴州同等就城乡情形妥议章程,设局劝办;仍俟种植有成,再由本道采买茧种,延请蚕师遍行倡导。”不仅如此,沈秉成在告示中还再一次给当地的农民算了一笔账:“尔等须知蚕丝之利,十倍农事,无四时之劳,胼胝之苦,水旱之虑,赋税之繁,种桑三年,采叶一世。大约每地一亩,种桑四五十株,饲蚕收丝可得八九斤;今日多种一分之桑,他年即多得一分之利。”

◎沈秉成撰《蚕桑辑要》,清光绪元年(1875)江西书局刻本,卷首

◎《焦山志》二十六卷,清同治刻本(光绪增刻本),沈秉成序

经过这番苦口婆心,蚕桑业在他的辖区大为兴盛,这也就实现了儒家所提倡的“有恒产者有恒心”之理念。

关于沈秉成在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二项作为,则是他在上海开创新式学校,以便培养更多的现代化人才。沈秉成不仅仅在上海创办了诂经精舍,江南水师学堂的创立也跟他有一定的关系。《清实录·德宗》载有光绪十七年(1891)正月十四日沈秉成所上《奏江南创设水师学堂》奏折,他在此折中写道:

江南创设水师学堂,延订洋文、汉文各项教习,分别驾驶、管轮两门,各计额设学生六十名,按日轮课,按季考试,以定班次。并将原设鱼雷学堂裁撤,挑选优等学生,送至旅顺鱼雷营加习海操;其余归并堂内,以示节省。请准将在事各员,俟办理著有成效,援照北洋成案,给予奖叙。

由此看来,沈秉成是位开明人士,他能提出一些具体方案,来给国家培养新式人才。而《中国近代史卷》中谈到沈秉成的第三件作为,就是创建耦园藏书楼,可见藏书已然是一生中的重要事件。只是该书中所说的楼名并不准确,因为耦园乃是沈秉成与其妻在苏州建造的一处园林,具体的藏书楼则是位于耦园中的西园的一座楼,此楼的名称叫鲽砚庐。

严格说来,耦园并非沈氏夫妇新建的,它是在一处旧园林的基础上复建而成。谢孝思主编的《苏州园林品赏录》在《耦园》一文中称:“耦园坐落在城东小新桥巷东首,全园面积十二亩,一面临街,三面环水,依傍环城河,与古城墙隔河相望。其中东花园部分建于清初,原为顺治年间保宁知府陆锦的别业,取陶渊明归去来辞》中‘园日涉以成趣’之意题额‘涉园’,又名小郁林。”

耦园原名叫涉园,另外一个名称叫小郁林。关于涉园创建的时间,上文称是清顺治年间,然钱勤学在《耦园》一文中却有如下说法:“耦园已有二百六十多年历史。清雍正年间,为四川保宁知府苏州人陆锦的宅园,取陶渊明《归去来辞》‘园日涉以成趣’句意,名为涉园,又用三国东吴郁林太守陆绩‘廉石’典故,别称小郁林。”

从顺治到雍正,中间至少隔着六十多年,不清楚哪种说法更准确,而该园的创始人陆锦为什么又引用三国东吴郁林陆绩的“廉石”典故,将涉园别称为小郁林?文中也并未予以说明。连先发在《苏州耦园沿革考》中点出了这个问题:“‘小郁林’之名显然是依陆氏先祖、那位曾因‘廉石’而闻名的陆绩任郁林太守而取。”

如此说来,涉园的创建者陆锦乃是陆绩之后,而陆绩曾任郁林太守,所以陆锦给他所建园林起了这样一个别称。

关于涉园的来由,以及当时的状况,程章华在《涉园记》中写道:“主人流真陆先生以保宁太守致政家居,杜门却扫,老屋数间,缥缃卷轴,日供清玩,意泊如也。间于花之晨、月之夕,与校长虞东皋、同郡顾芝庭、缪南有、蒋西原诸先辈结诗酒之社,选歌征舞而外,各有诗一卷,为四方所传诵。所居之东,偶得地一区,割其半置义仓……跨虹而南,三面皆临流。先生凿池引流,以通其中。建得月之台、畅叙之亭。绕曲槛,不加丹雘,以掩朴素。庭中杂卉乔木,渗淡萧疏,无浓阴繁葩壅障风月,更不令栋宇多于隙地,即所谓涉园也。”

看来,陆锦只是在住宅的东边偶然得到了一块空地,于是就将此改造为涉园。尽管他建造得很用心,后来这处园林还是败落了,连先发在《苏州耦园沿革考》一文中说道:“陆锦后,园渐败落。道光年间(1782—1850),园为郭凤梁赁居。”看来郭凤梁只是租借涉园旧址,并没有将它买下来。在其去世后,此园又归他人:“郭凤梁三十二岁病卒,未久,为崇明祝氏所有。咸丰十年(1860)毁于兵燹,唯黄石假山尚存,今仍在‘耦园’东花园内。”

太平天国的战火使涉园变成了灰烬,只有假山上的石头留存了下来。清同治十三年(1874),安徽巡抚署两江总督沈秉成购买下这处废园,而后请名手重新设计规划,成了如今的耦园。刘荣华编著《湖州百年收藏》中有《沈秉成与鲽砚庐收藏》一文,而沈秉成乃是浙江归安人,也就是当今的湖州人,故刘荣华将沈的事迹写入该专著中。关于沈秉成的人生业绩,作者首先讲道:“他出身江南望族竹墩沈氏,道光二十九年(1849)考中举人,咸丰六年(1856)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历任苏淞太道道台、安徽巡抚、署两江总督和各地按察使等职。在任苏淞太道道台时,曾在上海豫园书匾额‘点春堂’,在安徽为官时创办经古书院,‘以课经史实学’。沈秉成工诗文书法,精于鉴赏,收藏金石名画颇富,且是著名的藏书家,其耦园藏书超万卷。”

◎古老的通济桥

沈秉成乃是一位地方大员,然而他在文化方面却做出了那么多的贡献,这当然跟他的文化修养和个人爱好有一定的关联。此文中称沈喜欢诗词书法,林葆恒的《词综补遗》中收录有沈秉成所作之词,对于沈的生平履历,该书引用了《晚晴簃诗汇》(简称《诗汇》)中的所言:“仲复师早入翰林,有声。由侍读外转监司。自常镇调任苏松太道,以周知外事著闻于时。所至导民蚕桑之利,沪人祠祀之。擢蜀臬,引疾侨吴中,葺娄门陆氏涉园故址,有泉石之胜。继室严夫人永华,工丹青,娴词赋,遂名之曰耦园。光绪八年,即家起为顺天府尹,除阁学,署少寇,出抚桂、皖,一权江督。为人和易,好奖掖后进。从政尚宽,而务持大体。时赖保全。二十年,内召,以病暂还,卒年七十三。生平雅爱金石书画,所蓄皆精绝,手自考识,多散落人间。”

《诗话》中称沈秉成劝导农民植桑养蚕,果真让百姓获利不小,一些上海民众竟然建起了祠堂祭祀他,后来他被提职派往四川任职,而沈秉成则说身体有疾,以此理由辞职,而后居住在了苏州。在这个阶段,他买下了涉园旧址,而后与继室严永华共同修起耦园,夫妻俩在此吟诗作赋。而刘荣华在文中也持这种说法:“沈秉成虽多次因功被赏,但十三年(1874)升河南按察使、四川按察使,均因病拜辞。沈秉成早有隐逸思想,续弦后(前夫人病逝)便引疾退隐吴中,购娄门陆锦涉园废址,请名画家顾沄规划设计,扩建营筑而成耦园。”

沈秉成为什么要把复建的涉园改名为耦园呢?这跟他的继室严永华有很大的关系。如今的耦园有这样一副对联:“耦园住佳偶,城曲筑诗成。”而“耦”与“偶”相通,可见,耦园之名确实是沈秉成娶得严永华后所起,也由此可见,他对这个娇妻是何等之喜爱。《天一阁文丛》第15辑上刊载有马杰所写《静好缘从翰墨来——记苏州耦园》一文,此文的第一句就是:“在苏州园林里,耦园是最浪漫的爱情藏书园。”何以能给出这样香艳的评语?马杰在文中解释如下:

严永华是沈秉成的第三任妻子,沈秉成与其兄长严缁生曾经共事于京城,相互友善。一日,严缁生向沈秉成展示了其妹少蓝的手绘花鸟及和诗六章,沈秉成见后大为叹赏,回家后仍赞不绝口,第二任妻子姚氏得知取笑曰:“君若慕此才女,不如将来求为继室。”不料竟然一语成谶,数载后姚氏因喉疾终,沈秉成伤心之余,依前言,求婚严家。其时,严永华也早已从其兄口中得知沈秉成硕学,素倾其才华。因此当沈秉成前来求婚时,便欣然应允。成亲之日,沈秉成仍然清楚记得当年严永华兄长展示给他看的六章和诗,便次其韵,作了六章定情诗索和,严永华亦欣然酬答,遂成六组定情诗。

这样的故事让人听来何等欣羡,至少大多数男人都希望能遇到这样的奇缘,可惜马杰在文中未曾注明这段故事的出处,否则能够挖出更多有意思的话题。但耦园之名的确是因为沈秉成得到了严永华,马杰还用这样一个实例来说明沈秉成在建造耦园时的用心:“耦园的还砚斋有两处,东、西各一,东园为大斋,西园为小斋。小斋内有俞樾篆书题匾,匾后款识说明了斋名之意:沈秉成的玄祖沈炳震,号东甫,博学深厚,晚年所用一砚名‘眺砚’,久已遗失,居然被沈秉成访求复得,因此以‘还砚’名斋。一园内两斋同取一名,除耦园外恐怕再也找不出第二个。”

沈秉成那样地宝爱严永华,为了让这个园林处处能够合一个“耦”字,他打破常规,让耦园有了东西两个园子,从平面图看过去,像是一副望远镜,当然我的这种形容十分没有诗意。然这种造园方式却成了中国园林史上的孤例。王稼句所著《三生花草梦苏州》中讲到耦园时称:“耦园占地约五亩半,三面萦河,一面临街,门前宅后均有河埠,可从水陆两路进出。布局别具一格,住宅居中,花园有两,一在住宅之东,一在住宅之西,在苏州园林中独树一帜。”

沈秉成为什么要这样建园,除了为合这个“耦”字,是否还有其他的想法?对此,居阅时、钱怡在《易学与苏州耦园布局》一文中做出了别样的解读:“耦园布局一反苏州古典园林建园法则,刻意讲究方向、位置。作为园林要素的建筑、山石、水池树木等均体现出精心的安排,蕴含着易学原理,这在苏州古典园林建筑史上是一个极罕见的例子。”

为什么说耦园的布局其实蕴含着易学原理呢?该文中做了如下解释:“耦园主人沈秉成号听蕉,自名老鹤,自称先世为一鹤。他平生喜读佛、道诸书,又好扶乩之术。他的先祖沈炳震专攻古学,与乾嘉时期书法四大家过从甚密,其中刘墉有亲笔对联一副相赠,联曰:闲中觅伴书为上,身外无求睡最安。”

看来沈秉成在读书之余还喜欢研究道书,故而此文以八卦方位来解释耦园的布局,该文中有着如下解释:“藏书楼位于偏北西墙根,西对应‘收’,北对应‘藏’,藏书楼安排在‘收’‘藏’的位置,符合易学。一般寺观藏经楼都安排在北面,北对应水,寓意以水压火,避免发生火灾。耦园安排藏书楼也有此意。这里更有另一层意思,西为兑卦,象征秋季,秋季正是果实累累、令人喜悦的收获季节。‘兑’还有语言表达和人生归宿的意思。”

然而对于耦园里的藏书之所,居阅时和钱怡所撰之文中又有如下说法:“‘城曲草堂’相对东花园而言,处正北方向,北为藏,对应五常的‘智’,《白虎通·情性》解释道:‘智者,知也,独见前闻,不惑于事,见微者也。’为此,沈氏又在城曲草堂内辟‘补读旧书楼’,收藏书籍甚丰。”

如此说来,在耦园内除了藏书楼之外,其他的居室内也有藏书,而这也正说明了当年耦园藏书之富。

关于沈秉成的藏书数量,相关史料均未给出具体的数据,费愉庆在《苏州藏书楼寻踪——鲽砚庐与耦园》一文中说:“沈秉成藏书甚丰,更喜金石字画,所藏金石、字画、典籍皆为精绝,藏书数量更超万卷。”

显然,藏书万卷在清末时期算不上大的数量,对于鲽砚庐收藏的情况,马杰在文中又举出了这样的例子:“上海博物馆50周年馆庆时曾举办‘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其中高闲的《草书千字文》曾被沈秉成收藏,上有‘耦园至宝’钤印。2007年中国嘉德拍卖唐寅《松阴高士图》立轴上钤有‘鲽砚庐’鉴藏印。被后人视为汉隶极品的《礼器碑》,最早最精拓本也为鲽砚庐收藏。”(www.xing528.com)

◎安静的院落

◎精美的砖雕

而江澄波先生在《搜求抢救古籍的郑振铎》一文中提道:“他还购去耦园主人沈秉成旧藏二种珍本古籍:一部是《绿窗女史》十四卷,明秦淮寓客辑,明启祯间刊本,卷首附插图二十幅,雕镂精绝,细如发丝,可称明刊版画中之代表作;还有一部是《书言故事大全》十二卷,为明代万历间写刻本,每卷附有插图二幅。这一种类书,传世不多。此二书现藏于北京图书馆。”

关于鲽砚庐的藏书总况,只能去查他的书目,刘声木《苌楚斋书目》中著录有沈秉成的稿本《鲽砚斋书目》,可惜不知此目现藏何处。而刘荣华在文中则称:“沈秉成爱好藏书,酷嗜碑拓、金石字画和古铜器,遇有著名之品,不惜重值购买。所藏金石、字画、典籍皆为精绝,藏书数量超万卷,且均为宋本等珍贵典籍。沈秉成在园内曾自题对联曰:‘万卷图书传世富,双雏嬉戏志怀宽。’从对联可以看出,当时沈氏辞官后,过着隐居安闲的日子,以园为乐,以书为伴。”

关于鲽砚庐收藏碑帖的情况,刘荣华在文中又写道:“沈秉成藏品中有汉隶中的极品——《礼器碑》,他的藏本是当时存世四本中最精最早的。他收藏的《淳化阁帖》内有陈继儒、周亮工、宋之绳、庄同生、潘亦隽等名家题跋,被一致审定为‘祖本’。还有他的《黄庭经》,古雅淳厚,真力弥满,笔精意妙,为淳熙秘阁真本。吴云与陆心源、吴大澂通信中则提及沈秉成藏有《瘗鹤铭》、《鬱冈斋帖》初拓精本、《晋唐小楷》宋拓13种,还有唐硕大而精的善业泥(小型模压而成的泥制浮雕佛像)、周虢叔大林钟、秦权、翁方纲楹联。”

由此可知,沈秉成藏碑帖的水准很高,除此之外,他还收藏有多件重要的青铜器。吴云在《两罍轩尺牍》中谈到了这一点:“此间金石同志歇绝几二十年矣!近有亲知沈仲复(秉成)、李眉生(鸿裔)均由廉访引退,现居林下,颇能闭户读书,酷嗜金石字画,收藏不少。遇有著名之品,不惜重值购之。颂鼎眉生所得,虢钟则在仲复处。欧阳公云‘好之而有力,则无不至者’,是也。”

以吴云的说法,有爱好而没钱最为痛苦,而吴云也引用了欧阳修的所言,既有爱好还有钱,就没有得不到的东西。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沈秉成收藏之富。俞樾在《沈秉成墓志铭》中也提到了耦园主人跟一些大佬共同赏玩古器及一些善本书的欢乐场面:“性喜金石字画,所收藏皆精绝。其居耦园,南皮相国(张之万)亦适寓吴,一时如潘文勤公及李眉生廉访,顾子山、吴平斋两观察皆时相过从,偶得一古器、一旧刻书籍,摩挲玩弄,以为笑乐。”

那个阶段,苏州地区的几位收藏大家组织起了一个雅集,此雅集的名称叫“吴郡真率会”,关于真率会的缘起,沈慧瑛在《风雅吴郡真率会》一文中追溯道:“北宋年间,司马光与王安石因政见不同而分道扬镳,司马光罢官回到河南洛阳,与故交挚友成立真率会,规定酒不过五行,食不过五味。由北宋到晚清,皇帝不知换了多少个,缙绅名士的风雅不减当年,吴郡真率会就是清光绪年间以归隐江苏苏州的官绅为主的群体,他们以真诚坦率为相处之道,以私家园林为活动场所,以书画鉴赏、诗文唱酬、品茗饮酒为主要内容,雅集频频,自娱自乐,俨然成为引领苏州时尚的文化沙龙。”

◎看到了线装书

◎安静的西园

关于吴郡真率会的发起人,沈慧瑛在文中写道:“吴郡真率会初期的主要成员为吴云、沈秉成、李鸿裔、勒方锜、顾文彬、潘曾玮、彭慰高七人。”

由此文的排列顺序可知,沈秉成是该会中仅次于吴云的第二重要成员,他们在一起互相赏鉴所得宝物,那份风流真的令人叹羡。那时的吴昌硕也跟沈秉成有密切交往,为此吴昌硕写过一篇《石交集·沈秉成传略》,吴在此传略中谈到了沈秉成为人之谦和,同时也讲述到他体察民情:“中丞与人无忤,与世无竞,似得老子之道。然官侍从时蹇谔建言,凡上封事三十余通,请减吾湖岁赋,及为殉难士民请恤,皆奉谕旨施行,尤彰彰在人耳目。今乃专制一方,宏其建树,其德业正未可量也。”而对于耦园及鲽砚庐的来由,吴昌硕又在文中写道:“夫人严氏,名咏华,工诗画,琴瑟甚笃。中丞为筑耦园。又曾得汧石,剖之有鱼形,制砚二,名之曰鲽砚。署其居为鲽砚庐。”

关于“鲽砚庐”一名的来由,吴昌硕称是沈秉成在北京得到了一块汧阳石,把这块石头剖开后发现里面有鱼形图案,于是他就将此制成两方砚台,他与严永华每人用一个,这也同样暗合了“耦”字。俞樾在《春在堂随笔》中亦载有此事:“沈仲复观察与严少蓝夫人伉俪均能诗。仲复在京师,得一异石,文理自然,成鱼形。剖而琢之为二砚,砚各一鱼,夫妇分用之,名曰‘鲽砚’,其名颇新。余为赋五言诗一章,首云:‘何年东海鱼,化作一拳石。天为贤梁孟,产此双合璧。’亦文房一佳话也。”

但以上解释都是说砚台的来由,并未提及为什么给这两方鱼形砚起名叫鲽砚,曹林娣所著《苏州园林匾额楹联鉴赏》一书中在谈到鲽砚庐时称:“比目鱼双目同侧,两眼都长在左侧的叫‘鲆’,都长在右侧的叫‘鲽’。此砚鱼形两眼都在身体的右侧,因名。”

◎织帘老屋内景

◎玲珑

竟然还有这样的说法,而这正应了“佳偶天成”的俗语。对于鲽砚庐的藏书,曹林娣又写道:“西花园为沈氏扩建。织帘老屋居中,前置月台,后庭院中砌有湖石花坛,藏书楼殿后。此楼属于读书楼建筑群,藏书极其丰富,沈氏有‘万卷图书传世富’之句。”

沈秉成夫妇在耦园内居住了八年,而后奉诏出外为官。钱勤学在《耦园》一文中写道:“光绪十年(1884),沈秉成奉诏复出,官至安徽巡抚,署两江总督。十六年(1890),严永华病殁于安庆。廿一年(1895),沈秉成病重回苏州医治休养,七月卒于耦园。在此前后,词坛巨子郑文焯、朱祖谋曾先后寄寓园中之西园。”

先是严永华病逝在了安庆,五年之后,沈秉成因病返回苏州,几个月后他在耦园去世。他去世后耦园归他人所有,谢孝思主编的《苏州园林品赏录》在《耦园》一文中写道:“沈氏殁后,尝有词坛巨子朱祖谋、郑文焯诸公,时至斯园,与沈秉成孙沈迈士等剪烛话旧,诗酒唱和。再后,园渐散为民居,1941年归实业家刘国钧,1958年归振亚丝织厂,1963年归市园林管理处。经大规模整修,东园于1965年5月正式开放。”

再后来耦园经过整修又对外开放了,钱勤学在文中称:“1960年至1965年,在刘敦桢、陈从周等专家指导下整修耦园东园,1979年至1980年再次维修。1986年至1994年修复西园及中部住宅,耦园始成完璧。1995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扩展地列入遗产名录。200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近二十年前,我第一次到苏州访藏书楼时就去看过耦园,此后我又去过很多次苏州,但都因故未到此园再作探访。几个月前,苏州博物馆的陈军先生在微信中发出他游览耦园的照片,我看到那里的状况跟当年所见又有了一些变化,于是勾起了我重游耦园之心。2018年5月30日,我在常熟办完事,而后乘翁同龢纪念馆的车来到了苏州平江华府。之前已与平江华府酒店沈春蕾女史联系过,与她约定晚上见面谈事,然我到达苏州的时间却比约定时间早了三个多小时,于是我趁这个闲暇前往耦园观览。

从地图上看,平江华府酒店距耦园不远,并且这一带是步行区,打车前往反而要兜很大的圈子,于是我决定步行前往那里。可是刚走出酒店,就看到通往平江路的唯一一座桥上停着大卡车和吊车,这里正在清淤作业。大吊车吊起一包包的淤泥放在卡车上,它的吊臂让人无法通行。我向旁边看热闹的几位当地人打听,可否有绕过此桥之路,众人纷纷说绕路太远,建议我踏上桥侧的石护栏小心走过。于今而言,这对我是个高难度运作,我站在旁边看了十余分钟,果真有人趁吊臂放下的间歇踩着石栏杆飞奔而过,我一咬牙也登了上去,好在我的平衡能力还不错,安然走到了桥的对面。

桥的另一侧乃是著名的平江路,如今这里已经改建成了步行街,我曾在此街上吃过几次饭,但总觉得这里饭菜不如一些冷僻小巷内的饭馆味道纯正。一沾游客就变味,这个通病有传染性。好在我今日前来不是为了吃饭,只是沿着平江路边走边打听。走到通济桥时,看到了左转的标牌,这条小径名称叫新桥巷,沿河而建,可以边走边欣赏江南水景。大约走出三百多米后,就来到了耦园的门前。

如今的苏州园林已经成为了游客必到之地,耦园又有这样的爱情故事在,当然来此的游客不会比其他几处名园少。穿过大门前行二十余米,看到了耦园售票处,里面的工作人员告诉我,这里只能用手机购票不收现金。我不会玩这种新玩意,于是请这位工作人员用手机帮我购票,我将现金支付给他。他却告诉我,这样做违反规定,现金必须去另一个售票处购买,而那个售票处要前行五十多米过一座石桥才能到达。工作人员的不由分说让我感到无奈,我不明白科技应该给人带来的是便利,为什么到如今反而成了门坎,有人可以不断地追新科技,难道就不允许他人固守传统方式吗?否则的话,让这么多游客来看这古老的园林有什么意义呢?不如拉着他们去参观苏州科技园。

◎假山上的墙

◎造型奇特的砖雕花窗

◎只能用手机买票的售票处

腹诽没有用,要入此园只能乖乖地去买票,于是我继续向前走。穿过一座石拱桥,来到了正式的耦园入口处。原来我是从相反的一侧走到耦园者,而这个正式的入口则拓展出面积很大的停车场,这也是我上次来时未曾看到的景象。

买票完毕后原道返回,跟着一队游客挤入耦园中。因为人数太多,走进园内只能被游客裹挟着沿着固定的游览路线,听一个一个的小喇叭讲解着几乎一字不差的故事,传到耳朵里的故事全都是捕风捉影的八卦。看来八卦才是大多数人的所爱,而我的所写虽然也不无八卦,但好在还算有出处。如果将我所写之文让导游背诵出来,会不会受到听众们的喜爱呢,可惜我找不到试一试的机会。

一路向下走,走到了黄石假山旁,这乃是当年涉园的遗物,假山的后侧也有一处楼阁,显然不是我上次看到的藏书楼。但书楼处在哪个位置,我却一时回忆不起,于是向工作人员打问,原来鲽砚庐处在耦园的西园,而我现在身处东园。东园乃是各个旅行团的固定参观路线,待我转到西园时,瞬间有了出尘之感。这里不但没有游客,甚至连嘈杂之声都被屏蔽,瞬间让我体味到了“耳根清净”一词的真谛。

在西园的后院中,再一次看到了U字形的藏书楼。此次前来依然大门紧闭,我仍然是透过一扇一扇的窗户向内张望。虽然说我早已知道这座藏书楼书去楼空,但我依然希冀于此能看到书的影子,明知不可能还要作如此想,这正是我的不切实际之处,于是我围着书楼几面探看。关于该书楼的使用者,杨小乐、金荷仙、陈海萍所撰《苏州耦园理景的夫妻人伦之美及其设计手法研究》一文中说:“西园藏书楼鲽砚庐也是沈严两人共同的藏书之地,曾有诗句‘万卷图书传世富,双雏嬉戏志怀宽’。”

此文中还谈到了耦园内特有的砖雕花窗:“其南北两侧墙面留有椭圆形同心双环形水花纹砖雕漏窗,象征女性阴柔之美,与东花园圆形八瓣太阳花漏窗所展现的阳刚之美形成对比。前者象征月亮代表女主人严永华,后者象征太阳代表男主人沈秉成。”而我果真在书楼的西侧回廊上看到了这种造型奇特的花窗。

以我的所见,这是苏州保护得最完好的藏书楼之一,而楼前假山上的牡丹已经过了花季,不知道它灿烂之时是否能多吸引来一些游客,感受书香的熏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