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芝轩探寻·繁荣贵潘世恩家族

芝轩探寻·繁荣贵潘世恩家族

时间:2023-08-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潘世恩清江苏吴县人,初名世辅,字槐堂,号芝轩。也许正因为朝廷对他有着很高的期许,潘世恩在各个部门频繁调动,增加历练,而早期所任职务有不少都跟书有着密切的关系。于是皇帝对潘世恩予以了降职处分,但同时也批准他在家陪父,等父亲的事情了结后再让他入京任职。然而从相应的记载来看,潘世恩在工作方面未曾做出大的业绩,因此后世大多把他视为太平宰相。

芝轩探寻·繁荣贵潘世恩家族

潘世恩 (1769—1854)

清江苏吴县人,初名世辅,字槐堂,号芝轩。乾隆五十八年(1793)状元。授修撰。嘉庆间历侍读、侍讲学士、户部尚书道光间至武英殿大学士。充上书房总师傅,进太傅。卒谥文恭。有《思补斋集》等。

苏州“贵潘”的第一位金榜题名的人物乃是潘奕隽,他在乾隆二十五年  (1760) 中举,乾隆三十四年 (1769) 成进士。潘奕隽兄弟三人,其为长兄,他的二弟潘奕藻在乾隆四十九年 (1784) 考中进士,三弟潘奕基在考试方面没有什么成就,仅是位府贡生,然而他的儿子潘世恩却在乾隆五十八年 (1793) 考中了状元,这位潘世恩不只是考试好,仕途也很好,他在朝中为官,历事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朝,一直做到了武英殿大学士,而这实际上是宰相之位,可谓位极人臣,因此“贵潘”之名应当是本自潘世恩。

关于潘世恩的生平事迹,《清史列传》卷四十有着几千字的详细记载,从嘉庆三年 (1798) 皇帝给他写的硃批即可看出,嘉庆帝对年轻的潘世恩颇为期许:“少年得进崇阶,又系鼎甲,宜爱惜声名,切勿恣志。前程远大,莫贪小利。秉此寸忱,以匡朝政。勉之慎之!”

也许正因为朝廷对他有着很高的期许,潘世恩在各个部门频繁调动,增加历练,而早期所任职务有不少都跟书有着密切的关系。《清史列传》中载:

七年,回京,历署兵部左、右侍郎,寻调兵部右侍郎,兼署户部左侍郎。八年四月,以续行缮办《四库全书》,命偕礼部尚书纪昀等经理。七月,充教习庶吉士。八月,以兵部题本内抬写错误,部议褫职,上加恩改为留任。九年正月,上御重华宫茶宴,世恩恭和御制诗章,赏如意荷包等件。旋署户部左侍郎。二月,上幸翰林院,赐宴联句,世恩恭和御制诗章,颁《御制味余书屋全集》,及诸珍绮赐之。

嘉庆八年(1803),潘世恩跟着纪晓岚在办理完善《四库全书》之事,但某次他在题写公文时,发生了格式上的错误,按规定应该被免职,但嘉庆帝却将其改为留任。两年后,在皇帝的某次宴请上,潘世恩唱和的诗章受到了皇帝的赏识,他为此得到了赏赐,而后又因为诗章作得好,皇帝赏赐了他一套殿版书。

自嘉庆十二年(1807)后,潘世恩的官越做越大,《清史列传》载:“十二年,回京,署户部右侍郎。九月,充教习庶吉士。十一月,充续办《四库全书》总裁、《文颖》馆总裁。十三年三月,署翰林院掌院学士、殿试读卷官、朝考阅卷官、考试试差阅卷大臣。六月,署刑部左侍郎。七月,署户部右侍郎。八月,充顺天乡试副考官。十二月,复署户部右侍郎。十四年二月,以文颖馆《全书》告成,赏加二级。三月,署刑部右侍郎。四月,充朝考阅卷官。五月,命查三库。闰七月,署户部右侍郎。十五年六月,复署户部右侍郎。八月,提督江西学政。十七年,召来京,擢工部尚书。十八年九月,调户部尚书,仍署工部尚书,旋署吏部尚书。十二月,充经延讲官。十九年二月,署武英殿总裁,旋以《全唐文》缮刊告成,三月,复署吏部尚书。四月,充庶吉士散馆阅卷大臣。五月,充国史馆总裁,复署武英殿总裁。”

◎潘世恩《读史镜古编》三十二卷,清道光四年(1824)凤池园刻本,书牌

◎潘世恩撰《正学编》八卷,清同治六年(1867)刻本,书牌

由以上记载可知,潘世恩在朝中的职务始终和文苑相关,曾经先后担任续办《四库全书》总裁、国史馆总裁、武英殿总裁等等。到了嘉庆十九年(1814),潘世恩的母亲去世,于是他返回了家乡守丧。两年之后,不知什么原因,他却没有按例返回朝中任职,而是给皇帝写了封奏折主动提出退休,理由是父亲年纪大了,他要在家中陪伴。潘世恩有着这样的退休理由,皇帝当然不好批驳,只好同意了,并且对他的孝行鼓励了几句。但这件事终究令嘉庆帝不高兴,《清史列传》载:“二十一年,服阕,未回京,即以父年老,具折告养,硃批:‘忠孝二字,不可歧视。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复谕曰:‘潘世恩奏请终养,又因伊子中式举人,具折谢恩。伊系一品大员,自应亲身来京具折陈谢,即因伊父年逾七旬,欲求终养,于到京召见时,据实陈情,朕必俯允所请。今伊折内祗云体察伊父精神,迥不如前,并非疾病沉笃,刻不可离。潘世恩来京往返不过月余,反惮于跋涉,轻率陈情,殊乖人臣之义。着降为侍郎,准其终养。俟养亲事毕来京,以侍郎补用’。”

皇帝当然不便因孝道而惩罚大臣,但找别的茬儿自然不会有什么难度。嘉庆帝找茬儿的理由似乎有些牵强,他说潘世恩的儿子考中了举人,他只写了一封谢恩折,却没有亲自来京表达谢意,而他要求退休的理由,只是感觉到其父精神状态有些不好,并不是父亲已经得了重病,也就是说潘世恩没有足够的理由不亲自来京谢恩,因为从苏州往返北京的路途也就一个多月,离开这么短的时间,其父应该也没有问题,而潘世恩却嫌旅途劳顿,不肯进京谢恩,这样的工作态度当然要予以惩处。于是皇帝对潘世恩予以了降职处分,但同时也批准他在家陪父,等父亲的事情了结后再让他入京任职。

看来嘉庆帝也只是想教训一下潘世恩,以便培养他能够担当起重任,果然没多久潘世恩就官复原职。进入道光朝,新皇帝仍然对潘世恩予以重用,更为难得者,在道光十四年(1834),皇帝命他任军机大臣,同时在圆明园赏赐了一套别墅给他,这样的赏赐极其罕见,可见皇帝对他十分地重用。然而从相应的记载来看,潘世恩在工作方面未曾做出大的业绩,因此后世大多把他视为太平宰相。

虽然没有十分耀眼的政绩,但潘世恩举荐过不少重要的人物,《清史列传》中载:“(道光)三十年三月,应上登极求贤诏,保举在任、在籍人员,首以告病在籍前任云贵总督林则徐历任封疆,有体有用,所居民乐,所去民思,奏请征召来京,以备简用;并保前任福建台湾道姚莹等。”原来林则徐再次被启用,正是潘世恩所举荐,而早在此十年之前,也是因为潘世恩的支持,林则徐才能够有所作为:“(道光二十年)时两广总督林则徐等议复御史骆秉章条陈洋务,并奏筹章程五条,上命军机大臣议奏。世恩等疏言:‘招来之道,得其情而后可以服其心;而制驭之方,峻其防而后可以祛其弊。未有内治不严,而能使外夷畏威奉法者也。该督等所议定章程五条,或为变通旧例,或循守成规。通商所以裕民,贵兴利而除弊;抚近即以柔远,在因时而制宜。应如所请,行之以实,持之以恒,则夷情悦服而海防肃清矣。’允之。”

如果没有潘世恩的支持,少了林则徐这个人物,中国近代史恐怕是另一番面目,仅凭这一点就可看出,潘世恩对于晚清政局有着重大影响。然而正是政坛上的影响,盖过了他的藏书事迹,我所查到的史料均未提到他的具体藏书事迹。他在为官之余还写下了许多的著作,根据《江苏艺文志·苏州卷》所载,潘世恩所作及所辑的著作有如下之多:“《钦定续纂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十二卷、《熙朝宰辅录》二卷、《思补老人自订年谱》一卷、《使滇日记》一卷、《潘世恩日记》不分卷、《读史镜古编》三十二卷、《读史随笔》不分卷、《古史辑要》六卷、《正学编》八卷、《潘文恭公遗训》一卷、《思补斋笔记》八卷、《思补斋笔记续编》一卷、《消暑随笔》四卷、《有真意斋文集》二卷、《思补斋诗集》六卷、《感旧诗》一卷、《思补堂文钞诗稿附杂录》三卷、《有真意斋诗集》不分卷、《玉堂鸣盛集附补编》五卷、《兰陔絜养图咏》一卷、《家庆图咏》一卷、《岁朝赏菊诗》二卷、《重游泮水诗》一卷、《二十台诗》二卷、《藤花厅偶吟草》及《清颂堂丛书》七种五十三卷等。”除以上这些之外,李贵连之《硕望耆臣,因以自在——潘世恩〈律赋正宗〉论析》又称,潘世恩编纂的著作另有《钦定户部漕运全书》九十二卷和《律赋正宗》二卷等。

潘世恩编纂有这么多的著作,除了他给宫中所编之书外,他个人的作品也很多,由此推论,潘世恩应当有不少的参考书,否则他难以写出《读史镜古编》《读史随笔》和《古史辑要》这类书。

潘世恩所编纂的著作以《律赋正宗》较受后世所关注,关于何为律赋,李贵连在其文中称:“后世因称限制立意及韵脚的命题赋为律赋。”律赋是科举考试的产物,隋文帝时科举考试就已经包括了诗赋,然而那时的赋并没有限韵,到了唐代,进士科考开始对诗赋有了韵律上的限定,以此来增加考试的难度。

进入宋代,律赋的要求比唐代更为严格,许多名人高官都是写律赋的高手,比如范仲淹就现存律赋三十五篇。然而到了元代和明代,科举考试不再考律赋,而仅由馆阁试赋,因此律赋就渐渐地衰微了下来。进入清代,律赋再次受到重视,而这也正是潘世恩辑选评点《律赋正宗》的原因。他在道光元年(1821)为该书所写的序言中称:“余始学为诗赋,辄就选择为家塾课本,凡唐赋四十八篇,宋赋六篇。又念六朝诸家以庾子山为大宗,为律赋之所自出,因附于后。虽所登颇隘而胜致略备。至其兴会标举,体裁明密,休文所称实有兼擅。自应童试,尝用究心。洎登馆职及奉命校士,教习庶常,所由商榷古今。而是经是程者,未尝不出于此。夫绳墨之陈,百工之所同肄也。津梁之利,非一人所得私也。爰付梓人,公诸同好。至于闳博瑰异,恢张而润色之,所谓尺泽之水必有演迤于无涯者,将以俟之印浦云尔。”

可见《律赋正宗》乃是潘世恩所编的一本关于最佳律赋的书。由这点也可旁证潘世恩应当藏有不少相应的书,否则他难以找到编纂该书所用的底本,而更为难得的是《律赋正宗》一书在目录后附有《论赋十七则》,这十七则乃是前人或者潘世恩本人对于如何写好律赋所总结出的经验。比如:“四六太多,则转运不灵。唐人每段多不过两联,盖每段必有精神团结之处。前只淡淡着笔,越显出此处妙来,此亦疏密相间之法。至换韵处,务在点清作意,俱不用四六。至宋人间有用之者,以大气行之,固不觉其拖沓。然究当以唐人为法。”

难怪潘世恩能够考中状元,原来他在写律赋时也总结出了那么多的技巧与经验,还能把自己的这些经验写成书,以便让更多的学子掌握这门技巧,可见他是一位心胸开阔之人。

除此之外,还有一部书可证潘世恩搜集到了不少的历史典籍。他曾编辑过一部《熙朝宰辅录》,关于该书的内容,胡玉缙在其所撰《许庼经籍题跋》称:“是编记有清顺治以来宰辅,至道光十八年止,分满、汉为二类,满人始苏纳,讫伊里布,凡六十八人;汉人范文程,讫汤金钊,凡一百一人。”

由此可知,这是一部高官事迹录,要编辑出这样的书当然需要具备大量的资料。不过,胡玉缙却认为该书有可能是他人的代笔,究竟实况如何,也只能任后世猜测了。

虽然潘世恩的藏书事迹未见有直接记载,然而他的子孙却有多人在收藏方面很有成就。比如他的长子潘曾沂曾经想修建一座大的藏书楼,可惜此楼还未曾建成就毁于火灾。潘祖年在《拙速诗存》中有这样的诗句:“绝怜野竹山房稿,早共图书付劫灰。”此句诗后的小注则称:“先伯父小浮山人拟建藏书楼,嘉惠里中,后进积图书充数栋,庚申前,已为丙丁摄去。”

◎大门入口处

潘世恩的孙子潘祖荫,乃是清晚期著名的收藏大家。郑伟章在《文献家通考》中夸赞潘祖荫说:“图书金石之富,甲于天下。”郑先生的这句赞誉,应当是本自叶昌炽在《藏书纪事诗》卷六中的所言:“潘文勤师,图书金石之富,甲于吴下,其藏书印曰‘八求精舍’,曰‘龙威洞天’,曰‘分廛百宋,迻架千元’。癸未奉讳归吴,延昌炽馆于滂喜斋,尽窥帐秘。宋刻《金石录》十卷,即《敏求记》所称冯研祥家本。宋刻《白氏文集》残本、《后村先生集》残本、《葛归愚集》、《淮海居士长短句》,皆士礼旧藏。北宋本《广韵》,则泽存张氏所刊祖本也。其他高编大册,断璧零缣,皆世间希有之秘”。

潘祖荫藏书质量之高,堪称他那个时代的翘楚。到了现当代,潘世恩的后人以藏书家名世者,则有宝山楼主人潘承厚和潘承弼。他们兄弟二人总计藏书达到了三十余万卷,可惜这些珍藏在抗日战争期间损失太半。虽然如此,还是有很多珍本留传了下来。六七年前,沈津先生带我前往潘承弼女儿家,在其家中我仍然看到了一书橱的潘承弼旧藏。我将这些书翻阅一过,其中有不少都有潘先生的批语。好在这些年来,我也陆续买到了一些潘家人的旧藏,遗憾的是未曾得到潘世恩的批校本。(www.xing528.com)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苏州的“贵潘”都可称为藏书世家。而想要出现这样的辉煌,必须具备相应的条件,郑伟章先生在《书林丛考》中列出了具体的条件:“要成为一个著名藏书家,必须具备几方面的条件:一是要有优厚的经济条件;二是要有藏书的传统,即所谓‘书香门第’;三是要有较高的学术、文化素养;四是要有藏书嗜好;五是本人要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交游甚广,闻见甚博。有此五条,方可堪成藏书之家。”

这等苛刻的条件,有几个家族能够达得到呢?而这也正是苏州“贵潘”的可贵之处。

潘世恩故居位于苏州市姑苏区临顿路钮家巷3号,这是我第三次来到该故居的门口。十几年前,江澄波老先生第一次带着我来到此故居,当时这个故居的名称叫“纱帽厅”。由此名称可知,此厅只是当年潘世恩故居的一个厅堂而已。当时走入此厅,里面有不少的老年人打牌喝茶聊天,该处成了老年活动中心。而江先生则向我指点着此厅的梁柱,他说此厅的结构直到今天还是当年的原貌。

◎苏州历代状元简介

第二次来到纱帽厅已是十年后的事情,旧地重游的原因倒不是为了重新拍照,一个巧合的原因,则是江先生的“文学山房旧书店”开在了潘世恩故居的斜对面。我来到文学山房选购了一些书籍,而后又聊到了纱帽厅,江先生告诉我,潘世恩故居正在维修改造过程中,不知道何时才能开放。站在门口望过去,这处故居果真大门已经封闭了起来,当时很担心这里又被建成会所。

2017年6月,受苏州慢书房之邀,我前来该店举办新书分享会。而我为了寻访,特意早一天来到了苏州,于是第三次走到了潘世恩故居的门口。

那天乘车来到钮家巷,司机却把我带到了一个破烂院子的门口,这个院落有两扇施工人员制作的简易大铁门,我来到门前时恰好大门敞开着,向内望一眼,我觉得这里就是当时我所看到的纱帽厅的位置。于是我让司机把车停到了院内,该院的左侧修建起了新的围墙,右侧依然是破烂的院落。院中堆放着的条石十分粗大,显然这是高门大户所用之物。看来潘世恩故居直到今日还没有修建完好,我也只能拍拍这里的残垣断壁。

然而我却好奇于左侧建起的仿古建筑,我猜想是不是已经将潘世恩故居恢复起来了一部分。走出施工院落,来到了路边,眼前所见却是一家咖啡厅,这个结果难免让我失望。我本想进咖啡厅内打问,这处恢复起来的古建是不是潘世恩故居的一部分,却又无意间看到咖啡厅隔壁恢复起来的一个新的仿古院落,这个院落大门敞开着,匾额上写着“苏州状元博物馆”。潘世恩就是苏州著名的状元,这个博物馆内一定会有他的史料,因此打听潘世恩故居的修复情况,进这里面显然比进咖啡厅更有可能性。于是我就走入了这家博物馆。

博物馆免费参观,还未入门我就看到了旁边的文保牌,上面写着“潘世恩宅”。见此大喜,原来这个博物馆就是开办在潘世恩故居内,这可真是得来全不费功夫。而文保牌的上面还有苏州市特有的木制名人故居介绍牌,此牌上写着:

潘世恩故居

潘世恩(1769—1854),字槐堂,号芝轩,苏州人。故居原为康熙时河南巡抚顾氏宅园的一部分,潘世恩买下后扩建为宅,厅额“留余堂”,曾为太平天国英王行宫。现存住宅三路四进,中路第三进大厅即留余堂,此外还有砖刻门楼、纱帽厅等建筑。

看来我曾经参观过的纱帽厅果真就在这里面,一分钟前我还以为古老的纱帽厅又被拆旧建新了,原来它已经包裹在了里面。

关于潘世恩故居的来由,《平江区志》中引用过一段当地的民间传说:“潘世恩原住大儒巷(玄妙观北,后来的端善堂潘镒芬故居),相传他高中状元后,被皇帝接见,曾六下江南的乾隆皇帝问他:家居苏州何处?接着又问:住在苏州玄妙观的哪个方位?当时年仅二十四五岁的他一时惶恐,误说成了‘苏州玄妙观南’。”

既然慌乱间在皇帝面前说错了话,那也只能将错就错,否则就有了欺君之嫌,潘世恩立即让家人在苏州购买玄妙观南侧的院落,而后就买下了河南巡抚顾氏宅院的一部分。

◎在咖啡厅的侧边看到一处古建筑

◎第二进院落的正堂

◎木雕保留如此完好

◎门前千竿竹,家藏万卷书

◎看来这里当年收藏着皇帝赏赐之书

而今的潘世恩故居虽然只修缮出了其中的一部分,但也足可看出当年的辉煌。尹占群编著《苏州近现代名人及遗迹》一书中在谈到潘世恩故居时称:

潘世恩故居“留余堂”,位于钮家巷3号,旧称“太傅第”。后部凤池园已废,前部住宅尚保持原三落布局,但由六进缩为门厅、轿厅、大厅、内厅四进,约占地2135平方米,是一座保存尚较完整的清代古宅。主落大厅“留余堂”为楠木结构,前架船蓬轩,内四界扁作梁架,梁托棹木形如帽翅。西落第二进为鸳鸯厅,雕工精细。第三进平面似古官帽,俗称“纱帽厅”,面阔三间10米,进深11.3米,装修精工。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来苏会见忠王李秀成时曾在此居留数日。1963年,潘世恩故居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数度维修。2006年6月被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由这段描述可知,这段文字写于创建苏州状元博物馆之前,但由此也说明了,这处古建是留存至今较为完好者。我在此参观了三进院落,每个厅堂内都陈列着许多跟状元有关的实物,一些展厅内还摆放着清代的老刻本,虽然书的品相一般,但的确是真物,看到古书总能让我眼前一亮。在这里还陈列了几份进士考卷,可惜没有状元卷,这么多年来我只在山东看到过一份状元卷,可见这样的考卷留传是何等之稀少。

在这些恢复起的厅堂内,有一间布置成了书房的模样,书房内仅摆放着两架线装书,虽然数量不多,但足以娱目。可惜书房前拉着隔离线,无法入内翻阅这些书。

苏州状元博物馆的展品布置颇为用心,在这里不但看到了许多的状元墨迹,更为重要者,还能让参观者了解到古代科举考试的程序,望着那张表格,一位读书人从蒙童变为状元,要经过那么多的阶梯,而我对潘世恩的本领顿时又增添了几分崇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