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是战国时期秦昭王的大将,用兵如神,在他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涯中,曾经率领秦军斩首百万,拓地千里,把中原六国攻得支离破碎,闻风丧胆,他也累功至仅次于王的“武安君”。但就是这么一个杰出的智谋之士,却在应对上级的错误命令的时候,一错再错,环环相扣,终因“连环错”被秦昭王削职为民,继而赐死,不得善终。
领导不是神,当然会犯错。面对领导的错误命令,究竟该采用什么样的策略,才能免除身祸,取得事业成功呢?白起和秦昭王之间虽然是封建君臣的关系,但细究白起的“连环错”,对今天的下属如何应对领导的错误命令,仍然有不小的启示作用。
事情还得从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说起。秦国攻赵之上党,赵国派老将廉颇率军二十万以解上党之围。廉颇行至长平,得知上党已经失陷,就命部队在长平加修工事,深挖战壕,固守御敌。这是做的原因是秦国远途作战,希望速战速决,而赵国在本土作战,以守待功,可以持久。廉颇的对策让秦国苦恼不已。秦国就派间谍造谣说,廉颇年老无用,固守怯敌,如果赵国派赵括挂帅,则秦师必败。赵国中计,果然用赵括替换廉颇。秦国随即密用白起为帅。双方在长平展开激战,赵国不敌,四十多万军队均投降秦国,一夜之间全被白起坑杀。
白起乘胜追击,赵国精锐尽失,人心涣散,一日数惊。眼看攻克赵国已是指日可待,但白起却接到了秦昭王要其停止进攻的命令。
原来,赵国重金请苏秦之弟苏代赴秦“公关”秦国丞相范雎,令范雎嫉妒白起功劳在己之上,克赵之后,自己就没有话语权了。范雎果然说动秦昭王下令白起停止进攻,要赵国割地求和即可。
白起大怒,在只需最后一棵稻草就能压垮赵国这头骆驼的时候,他十分不情愿停战议和,但却接受上级的命令。这是白起犯的第一个错误。白起作为第一线的军事长官,最了解实际的战况,又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他的判断应该是最正确的。而秦昭王远在千里之外,获得的只能是滞后的第二手信息,他的命令和实际情况相差很远。白起完全可以用“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的理由,对“停战命令”置若罔闻,加紧进攻,把赵国拿下再说。而且,克赵之后,白起立即就抗命不遵向秦王请罪。秦王和社会舆论都是要看最后结果的,白起不但无罪,反而有功,最差也是功“过”相抵,不奖不罚。但史书无疑会记下白起的战功,而且白起自己也会有很大的成就感。
但白起却选择赶回秦国,面见秦王,诉说情势。秦王一听,觉得白起的分析也很有道理,就命令白起再次发起进攻。白起以一个卓越军事家的敏锐嗅觉,知道最佳的时机已经消失了。此时再攻赵国,已经无法拿下了。他的判断是对的,但他在应对上级的命令时又犯了第二个错误。白起抗命不从,不肯率兵前往。秦昭王有些不高兴,只好改派大将王稽进攻。可是赵国已经赢得了几个月的喘息时间,在老将廉颇的带领下,全民皆兵,王稽久攻不下。秦王只好再次请白起出马,白起还是抗命不从。秦王只好又换了大将王龄,但还是没能攻克赵国。秦王上门三请白起,白起却闭门谢客,让秦王吃了个闭门羹。
连续三次对抗秦王的命令,是白起连环错的第二环。事实上,白起在第一次“遵命犯错”后,应该选择闭口不言,而不是向秦王剖析战局,让秦王改变主意。本来,赵国割地求饶,也应该有白起的一份功劳。时机既然已逝,那就等下一次机会再攻赵国。但白起让秦王知道真实情况后,就把自己放在了两难的境地。从而,他的第二次犯错已经不可避免。如果从王命再战,无法攻克,不但会影响自己的英名,秦王也可能认为白起故意怠工,以示不满。即使秦王信任他,别忘了还有妒嫉心很重的范雎在旁边进谗言哪。所以,白起也只能抗命不从了。但屡次这样做,,等于不断放大领导的决策错误。如果“二王”战胜,秦昭王有了台阶可下,也许只会取笑白起一番,就不置可否了。但王稽王龄的实际成果与白起所料丝毫不差,白起更是在得知消息后,幸灾乐祸,以示自己的一贯正确。秦昭王果然被逼得恼羞成怒了。
秦王下了强硬命令,如果白起不挂帅,就削职为民。他想以此逼白起从命。没想到白起犟脾气上来了,二话没说,收拾行李,也不辞行,只带了一个仆人,就往老家去了。秦昭王一看,很后悔把白起这么一个有能力的将才逼走,就打算自己服软,把白起叫回来。这时候,范雎抓住时机又进了谗言,说:“大王,您把他叫回来,他以后还会听您的话吗?”是啊,这就是白起连环错的第三环。屡次抗命不遵,已经触犯了领导者的最大忌讳,也把白起以前的功劳一笔抹杀了。范雎再次说道:“像白起能力这么强的人才,如果不能为秦国效力,被别的国家得到了,实在是秦国的重大隐患啊!”秦昭王被打动了,恨恨地说:“如果白起不能为秦国效力,那也不能为别的国家效力!”立即就派人给白起送去一把剑,将其赐死。(www.xing528.com)
白起一错再错,环环相扣,终于走上了不归之路。究其实质,白起错在不能正确对待领导的错误命令。
从白起的这个悲情故事,我们可以知道,领导因为不了解具体的客观情况,或者受了其他人的魅惑,很可能发出错误的指令。这种指令,如果下属不折不扣地执行,对组织的事业肯定会造成伤害。如果抗命不遵,让领导者丢了面子,又会使问题的性质发生转变,偏离正常的对错之辩的轨道。这样的结果是坚持正确主张的下属身心遭到伤害,组织的事业也难免受损。
如果要避免上述不良局面,势必要有高超的智慧来妥善处理。还是以白起的例子来进一步分析说明。
应对领导者的错误指令,有两种形式:一是硬对抗,二是软对抗。
一般来说,不建议使用硬对抗的方式,因为一旦伤及领导者的自尊和面子,就不能以情理来衡量了。但也并非绝对不能使用。如果迅即使用硬对抗,在领导者还没有恼羞成怒之前就取得了辉煌的成果,而且这种成果之大带来的愉悦感和实际效益远远超过领导者自尊受损导致的不良情绪,那么这种硬对抗就是可取的。所以说,如果白起第一次不是从命停战,而是抗命进攻,拿下赵国。那么结局肯定是良性的。
尽量要巧妙地使用软对抗。比如,白起在拒绝再攻赵国时,不要用“无法攻克”的理由,而是用身体健康方面的原因来拒绝,就会好得多。再比如,连拒两次秦王后,第三次就应该给他一个台阶了。白起可以这样说,“二王”亦是猛将,攻赵不克,并非无能,确实是时机已逝。赵国哀兵必胜,我去了也没用。但是,我可以对大王许下承诺,先休师养息,待时机一到,我一定竭尽所能,为大王攻城拔寨。这样就可以用一个远期的承诺,软性实现眼前的拒绝。这样的说法,既符合情理,秦昭王也有台阶可下,双方可以皆大欢喜,也是一个良性的结果。
即便是到了连环错的第三环,白起还是有机会化干戈为玉帛,免去杀身之祸的。秦昭王要把他削职为民,其实只是出于自尊受损的一时气话。这从白起真的走了之后,秦昭王心生后悔之意,实在舍不得,想要把他叫回来的表现可以得到验证。白起不应该一走了之,而是应该到秦昭王面前,以朝礼相见,表明心迹,我不愿意受命攻赵,真的只是因为时机问题,但我愿意为秦国效力,为大王效劳的想法是不会改变的。这就是以软对硬,以柔克刚。秦昭王再是铁石心肠,也不会骤下杀手的。而且,如果白起这样做的话,范雎即使想要进谗言,也无缝可钻。
领导当然会犯错,但如果下属以错误的方式来应对领导的错误,错上加错,一定会给组织、领导、下属都带来重大损失。我们应该从白起的悲情故事中得到启示,妥善应对,以达致多赢的局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