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今中外管理智慧揭示不可能的任务背后

古今中外管理智慧揭示不可能的任务背后

时间:2023-08-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看上去,这像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而警方也要考虑到,如果不给犯人戴上手铐,显然也会增加犯人逃脱的可能性,这就会危害到警方的“职责安全”。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如果能够设定合理的目标,得到组织成员的高度认同,并采用有力的激励措施,即使是“不可能的任务”也能得到圆满地完成。

古今中外管理智慧揭示不可能的任务背后

2006年7月16日,连日的暴雨,让广东省韶关、清远等市的9处监狱、看守所遭受洪灾侵袭,8669名在押犯人被迫转移,而负责看管他们的监狱警察和武警战士不过数百人,如何保证押解过程中不掉一人、不跑一人?看上去,这像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但广东警方却圆满完成了任务,让人赞叹不已。

这项“不可能的任务”是怎样圆满完成的呢?我们不妨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来分析一番。

首先,对一个正常的组织来说,让组织的所有成员统一到一个共同的目标之下,去完成一项共同的任务是比较容易的。而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组织。警察和犯人,一直就是处于对立状态的两方,两者的目标和需求也是处于对立的。

警方的目标当然是实现8669名犯人安全转移,但犯人们很可能借转移之机以逃脱法网。如果警方仅仅依靠强硬的手段,区区数百名干警是不可能管住近9000名犯人的。只有想方设法,激发犯人的力量,依靠他们的主动合作和参与,才有可能完成任务。而这就必须提出一个能够涵盖双方各自需求的目标,让双方统一在一个共同目标之下。

这时,作为管理者的警方巧妙地提出,在洪水面前,人人平等,从现在开始,我们同生死、共存亡,一起突出去!这就引导了犯人对自身安全需要的强烈欲望。在肆虐的洪水面前,个体脱离了群体是很不安全的,即使能够侥幸逃离法网,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粮食、饮水和药品方面的救济,也很可能在洪水中丧生。这样,“逃生”成了警方和犯人的共同目标,即使双方此前存在着种种对立,也会暂时放到一边。对目标的认同感是完成任务的基石,而警方自身的目标――确保犯人安全转移的目标也顺理成章地隐含在“逃生”之内。

其次,由于转移路线地势险要,要迅速撤离险境,犯人们需要依靠自己的力量。

为了犯人们的生命安全考虑,警方没有按照规定给正在押解的服刑人员戴上手铐。这是对原先监管条令的一次突破。戴着手铐逃生,对于确保犯人的生命安全显然是很不利的。而警方也要考虑到,如果不给犯人戴上手铐,显然也会增加犯人逃脱的可能性,这就会危害到警方的“职责安全”。

两者权衡,警方还是决定不给犯人戴手铐,这不但是一项特殊状态下的大胆的人性化措施,更是对犯人参与到共同目标――“逃生”的一种信任。否则,犯人们很可能会认为警方原先提出的“逃生”的共同目标是一句空话,显然是把犯人的生命安全放到了警方的“职责安全”之后,这可能会破临时性的均衡,而回到原先的对立状态。一旦犯人们的情绪出现波动甚至恶化,那么,在实施转移的过程中,警方就很难控制局面,反而会走到初衷的背面。(www.xing528.com)

第三,在实施转移的过程中,警方及时采取了一些激励措施,对了犯人主动配合安全转移进行了正向强化,也为其他犯人提供了学习的范本。

比如,在路过一处塌方点时,一些年轻的在押犯人主动蹲下,让行动不便的犯人爬到背上。警方当场记下这些为他人提供帮助的服刑人员的名字,几天后他们将获得一次立功或表扬。这对犯人是个不小的激励和诱惑,获得立功的犯人将会得到缩短刑期的“回报”。

第五,在政府的统一调配下,让犯人得到及时的救济。

由于山体大面积塌方,公路、桥梁被冲毁,水流太急,冲锋舟、漂流船也派不上用场,犯人们面临着没有干粮,没有饮用水,没有衣服可换的困境。这对稳定犯人情绪是非常不利的。此时,警方紧急和政府部门沟通,通过直升机空投救济物资,解决了犯人的燃眉之危。这不但会让犯人们觉得组织的力量是强大的,自己主动配合警方,按照统一部署行动,生命安全是有保障的。

而且,犯人们也会感觉到,政府和警方对自己的生命安全是非常重视的,并不因为自己的犯人身份而置之不理(此时还有很多受灾群众急需救济)。如果警方能够借此机会进行思想宣导,一定会对犯人们今后的改造大有裨益。

在这些措施的综合作用下,最后,8669名犯人,实现了“不掉一人,不跑一人”的安全转移目标。

这次警察和犯人携手逃离洪水灾区的事件,是对组织行为学的一次很好诠释。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如果能够设定合理的目标,得到组织成员的高度认同,并采用有力的激励措施,即使是“不可能的任务”也能得到圆满地完成。作为一个处于正常状况的组织,面临的困难不见得会有这次事件这么大,如果能够从中得到启发,那么,取得良好的绩效应该是并不困难的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