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诸葛亮的名声很大,被人称之为“千古第一名相”,当然有他的过人之处。但以今天的管理学眼光来看,在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中,也犯了不少错误。其中,他最大的一个错误就是,过分执著于自己的个人目标,而置组织的战略目标而不顾,最终对组织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为方便评述,我们将其定义为“诸葛亮情结”。
诸葛亮是个伟大的战略家,在刘备三顾草庐请他出山后,他为刘备分析了天下的竞争形势,制定了整个组织今后数十年的战略目标。他分析说“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刘备只有进攻荆襄巴蜀,以为立身之本。诸葛亮还特别提出,战稳脚跟后,一定要瞅准时机,才能图谋中原。
诸葛亮还是个伟大的战术家,他在公元207年出山后,屡战屡胜,仅仅用了7年的时间,就帮助刘备占据了荆襄西川,率先完成了三分天下的战略目标。
应该说,诸葛亮在这一段时间的作为确实是可圈可点的。但是,随着荆州失守,刘备去世后,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刘禅即位后的公元228年至234年这7年间,诸葛亮六出祁山,无功而返,最终自己也是秋风五丈原,病逝军中。
诸葛亮还是诸葛亮,为什么上一个7年,他就帮刘备打下三分天下,而这7年,却连命都搭上了,却没有任何建树呢?
当然,在北伐中,他的战术仍然伟大,其间也打了不少胜仗。但是个别战斗的胜利并不能带来整个战役的胜利。究其实际,诸葛亮是犯了严重的战略错误,而且是违背了他自己当年为整个组织定下的战略目标。
我们知道,组织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的,必然要和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发生各种联系,制定战略目标当然要分析自己所处的环境,联系自己的实力,正确处理这些相互间的联系,并且要动态地分析在战略实施过程中各种资源的变化以及对自己实力的影响,从而确保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
当时,蜀汉已是鼎立的三国中最弱的一环。以诸葛亮这么聪明的人,不可能看不到这一点,但他为什么不顾时机不利、实力不够,仍然要举倾国微薄之力,主动去和强敌打对攻,拼消耗呢?
在这种情况下,蜀汉最好的战略目标仍然是诸葛亮当年提出的三分天下,固守蜀中,而不是自不量力,一统中原。诸葛亮当年还提出的图谋中原其实是要建立在时机有利的前提下的,而不应该莽撞行动。
从浅层次看,诸葛亮夙夜兴叹,是为了报达先主刘备的知遇之恩,不辜负其临终重托。刘备当然是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统一中原,但他肯定不愿意看到自己一手创立的政权为了独占“市场”,最后连三分之一的份额也丢掉了。诸葛亮屡战无果、劳民伤财正是加速了蜀汉的资源消耗,促进了蜀汉的灭亡。所以说,诸葛亮并不完全是为了刘备的嘱托而一定要进兵中原的。
从深层次来讲,诸葛亮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肯定有他独特的个体需求,他不贪财,不好色,但是他重名。我们可以从他自己写的《隆中对》中找到答案。
他这样写道:“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可见诸葛亮对别人的看法,是很在意的。换句话说,他自比管仲、乐毅,大部分人不相信,他就想建立和管乐一样的功业来证明自己。
那么,管乐到底成就了什么样的功业呢?管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协助齐桓公成就了“春秋第一霸业”。乐毅则帮助羸弱的燕国,向强大的齐国发起进攻,所向披靡,一战而下齐国七十二城,连齐国的都城临淄也被攻破。(www.xing528.com)
可以想见,诸葛亮的个人目标是既想在政治方面象管仲一样,帮助蜀汉称霸天下;又想在军事方面象乐毅一样,以弱胜强。但是他的个人目标和整个蜀汉组织的战略目标发生了背离。
作为蜀汉来讲,当时应该固守蜀汉,积极发展生产,促进经济,以便国力快速增长,最后等到实力强大,时机有利之时,再发起进攻,也许还有一举成功的可能性。但是这毕竟需要很长的时间,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诸葛亮的年龄日长,精力日衰,他唯恐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实现自己的个人目标,为了向天下昭告自己的能力绝对不是自吹自擂,便不顾一切,知其不可而为之,发起进攻。
到后来,随着屡战无果,越来越急火攻心,终至殒命五丈原。其后,姜维作为他亲自选定的接班人,严格遵从他的安排,九伐中原,进一步加大了蜀汉的消耗。蜀汉也就没法逃脱最先灭亡的命运了。
另外,即使在诸葛亮和姜维犯了这么大的战略错误,极大地削弱了蜀汉的实力,蜀汉政权在诸葛亮死后,仍然坚持了29年才灭亡,可见其易守难攻。这也从反面证明了当初如果诸葛亮不一意孤行的话,蜀汉是不是有另外一种发展前途?
组织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个人目标。那么,这些为组织服务的个体想借帮助组织实现其战略目标之机,来部分或完全实现自己的个人目标,当然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个人目标当然不可能和组织的目标完全一致。那么这些处于组织中不同层级的个体,往往会因为个人目标的存在而或多或少地影响到组织目标的实现。
作为组织的领导者,就应该想法设法来尽量减少这种影响,绝对不能允许出现个人目标凌驾于组织目标的现象出现。但是,一旦组织的最高领导人自己也有了“诸葛亮情结”,以牺牲组织利益为代价来实现自己的目标,那么对组织的危害就至为严重了。
由于顶层领导人在组织中占据了资源配置的权力,他的个人目标往往会异化为组织的战略目标。象上面所说的诸葛亮的个人目标在他死后,被姜维继承,事实上已经成为蜀汉政权的目标,而这个不符合组织整体利益的目标最终要了组织的命。企业也是一样,在市场中,企业首要的使命不是发展,而是生存。如果连命都丢了,还谈什么未来的发展呢?
既然,“诸葛亮情结”对组织的危害如此之严重,那么该如何来预防杜绝呢?
首先,个人在组织中,首先要以组织目标为重。这一点,对组织中的任何人都不能例外。领导人应该时刻保持清醒,经常反省,以组织利益为重,不要为了一己私利而置组织利益于不顾。领导人更不能打着组织利益的旗号谋求与组织目标不符的个人目标的实现。
第二,旁观者清。组织中不乏有见识的人。领导人要听得进不同意见。比如诸葛亮一出祁山前,太史谯周出奏曰:“臣夜观天象,北方星曜倍明,未可图也。”并告孔明:“丞相深明天文,何故强为也?”孔明曰:“天道之理,变易不常,岂可拘执也?”谯周苦谏不从。如果诸葛亮听进去了,结果可能会大为不同。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建立完善的监督制度,防止领导者的决策权力绝对化。当领导者出现了“诸葛亮情结”的兆头,要有足够的制约力量来起到“刹车”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