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批判晏子情结:管理者请修正你们的人才观

批判晏子情结:管理者请修正你们的人才观

时间:2023-08-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桃杀三士”一向被认为是晏子智慧的代表作。究其实质,是晏子对自己的权力过份迷恋,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不能容忍任何人危及自己的权威。为方便评述,我们把这种狭隘的人才观称之为“晏子情结”。晏子同样赏酒赐桃。在一些常规的做法失效后,他们往往也会有和晏子一样的心理,想把这些不听话的人“一杀了之”。所以,心中暗藏“晏子情结”的管理者们,请及时修正你们的人才观吧。

批判晏子情结:管理者请修正你们的人才观

“二桃杀三士”一向被认为是晏子智慧的代表作。但是,以管理学的眼光来看,晏子对自己无法驾驭的人简单粗暴地一杀了之,决不是对组织最有利的办法。究其实质,是晏子对自己的权力过份迷恋,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不能容忍任何人危及自己的权威。为方便评述,我们把这种狭隘的人才观称之为“晏子情结”。

齐景公当政的时候,齐国有三个勇士叫做田开疆、古冶子和公孙捷。这三个人是结义兄弟,曾经为齐国立下了大功,但又都是些粗鲁之人,不懂礼仪谦让,因此颇有些居功自傲,不把别人放在眼里。

有一天,相国晏子从他们身旁经过时,小步快走以示敬意,但这三个人却不起来还礼,对晏子非常失礼。晏子感到很生气,觉得自己无法驾驭这三个人,就想干脆把他们除掉算了,以防日后碍手碍脚。

正好邻国的鲁昭公来访。齐景公吩咐采摘产量极少极为珍贵的蟠桃招待。晏子亲自去监摘,一共采来六颗。齐景公、鲁昭公、鲁国大夫叔孙和晏子都吃了一个,还剩下两个。晏子计上心来,对齐景公说:“请大王传令,诸臣可以自言其功,功深劳重者,可以食此桃,以彰其功。”

公孙捷说:“我与大王去打猎,打死了一只扑向大王的猛虎。这功劳不小吧?”晏子点头,赏酒赐桃。古冶子不服气,说:“我和大王过黄河时,一只大鼋要把座船拖下水,是我斩了老鼋,使大王转危为安。这功劳如何?”晏子同样赏酒赐桃。

田开疆一看,气急败坏地说:“我奉命讨伐徐国,斩其名将,俘获士卒五百,开疆拓土,这功劳难道还不值得赏赐一个桃子吗?”晏子说:“你的功劳比他们俩都大,可是已经没有桃子了,先赏赐一杯酒,等明年再说吧。”

田开疆大怒说:“斩鼋杀虎,哪里及得上我跋涉千里,开疆辟土。这样大的功劳,却吃不上桃,让我在两个国君面前丢了脸,那还活着干什么?”说罢拔剑自杀。公孙捷大惊道:“我等微功而食桃,田君功大反不得食。夫取桃不让,非廉也;视人之死而不能从,非勇也。”说完,也自杀了。古冶子见状,说:“我们三人情同手足,誓同生死,二人已亡,吾独苟活,于心何安?”于是也自刎身亡。

这就是晏子“二桃杀三士”的故事。

晏子不费吹灰之力就除掉了三个不好驾驭的家伙,但这是不是对组织最有利的解决办法呢?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我们从这三个人死前各自的一番话可以看出,这三个人似乎并不是不识大体、不可救药的人。公孙捷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功劳不能和田开疆相比,也知道“取桃不让,非廉也”,最后以死谢罪。古冶子也有同感,当他看见两个结义兄弟都已经死了,就不愿意苟且偷生。这表现出他们三个人性格中可取的一面,仅仅因为不懂礼仪,居功自傲,就设计杀掉,显然并不公平。

此后不久,晋国听说三杰已死,立即兴兵侵犯。燕国也趁机前来攻打。可见,这三个人勇武过人,对邻国还是有相当的威慑力的,简单粗暴地杀掉,实在是浪费了人才。当然,后来,晏子又重用司马穰苴,打败了来犯之师。但如果晏子利用三杰之间相互攀比相互竞争的心理,把他们的武勇用到杀敌立功的战场上,岂不是更好?要知道齐景公的目标是重振先祖齐桓公春秋第一霸的伟业,那么这三个人虽然有勇无谋,但如果他们在足智多谋的司马穰苴的帐下,一定能为整个组织发挥更大的作用,立下更大的功劳。(www.xing528.com)

当然,要想这三个人服服帖贴地听话,是需要晏子付出极大的心血和智慧的,但并不是不可能做到的。他们有自己独特的需求,比如他们爱惜名誉,勇于竞争,希望建立丰功伟绩(从他们死前的话可以看出),这都是可资利用的激励之道。

可是,晏子没有这样做,他选择了最简单的也是最冷血的做法。这并不是晏子不懂用人之道。事实上,晏子是很懂得用人的。

有一次景公问晏子说:“古代君临天下治理百姓的君王,他们任用人的情况如何?”晏子回答说:“土地有不同的性能,而不同性能的土地只能栽种某一种植物,要求它什么都能生长是不可能的;人有不同的才能,而不同才能的人只能任用他办某一个方面的事,不能苛求他什么事都取得成功。要求没有穷尽,即使聪明绝顶的人也有不敏捷的时候,要求没有止境,天地也有不能给足的时候。所以圣明的君主任用人,谗谄阿谀的小人不能靠近他的左右,结党营私的人不能在他的朝廷上理事;任用人的长处,不过问他的短处,任用人的擅长,不勉强他的拙劣,这就是使用人的概要了。”

晏子说的非常好,可是在对待这三个人的问题上,却没能按照他自己的说法去做。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晏子对无视自己权威的人,不愿意花时间动脑筋去说服劝诱。人才虽好,能力虽强,不听我话的,一概不用。这就是可怕的“晏子情结”。

三杰死后,鲁昭公深感可惜,说:“我听说这三个人,是天下的奇勇之士,可惜一下子都死了。”齐景公也变了脸色,对晏子的做法有些不满。晏子却说:“这样的血气之勇的人,比比皆是,他们的生死又算得了什么?”

由此可见,晏子对人才(当时打仗主要还是靠体力之勇,所以按照当时的标准,三杰应该是杰出的人才)是很不重视的。正是骨子里对人才的不重视,才会导致任意杀戮,而不是积极想办法,驯服桀骜不驯的人才,为组织所用。

晏子当然是个智者,但他简单粗暴的“人才观”显然制约了他本人的功绩,也制约了齐国的进一步强盛。当然,齐景公最终没能恢复祖宗霸业,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晏子作为这个国家的关键人物,还是要承担很大一部分领导责任的。

今天的管理者,也会在组织中遇到一些不听话的人(不听话的人往往还是能力比较强的,功劳卓著的人)。在一些常规的做法失效后,他们往往也会有和晏子一样的心理,想把这些不听话的人“一杀了之”。当然,今天所谓的“杀”,并不是指肉体上的消灭(法律不允许),而是指将桀骜不驯者开除出组织。

但是,一旦这样做,今天的管理者要付出比晏子沉重的多的代价。因为,被开除者被驱逐后,不会销声匿迹,而是会怀着一颗报仇雪恨的心,去投奔竞争者。对本组织了若指掌的人才不为我用,反而为对手所用,势必会对组织造成极为严重的危害。

所以,心中暗藏“晏子情结”的管理者们,请及时修正你们的人才观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