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是中国历史上的名相,他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齐国的春秋第一霸业。毫无疑问,管仲治国平天下的能力是十分出众的,就连后世的诸葛亮也对他景仰不已,把他当做自己的偶像。但也正因为他的能力远胜常人,使他过于相信自己的能力,而忽略了组织的制度建设,最终使组织蒙受了重大的损失。
类似的情况在其他能力出众的领导者身上也屡见不鲜。为方便评述,我们将其称之为“管仲情结”。
公元前643年8月,管仲病危将死,齐桓公前去探望。齐桓公流着眼泪对管仲说:“仲父,如果你有什么不测,那该让谁来为我管理国家大事呢?”
管仲推荐了隰朋。齐桓公又问道:“那么易牙这个人怎么样?”管仲说:“您即使不问,我也要说到这个人。象易牙、竖貂、开方这三个人,您都不可以亲近啊!”
齐桓公惊诧地问道:“为什么?易牙为了满足寡人的口味,把他自己的儿子都烹了给我吃;竖貂为了进宫服侍寡人,自愿阉割当了太监;卫国的公子开方,为了追随寡人,主动放弃了太子的地位,连父母死了都不回去奔丧。这几个人对我这么好,难道还不值得信任吗?”
管仲说:“这几个人的做法都不符合正常的人情。他们这么做,必定有非同寻常的目的,所以您不可亲近他们。否则,国家将会大乱。”
齐桓公说:“这三个人,跟随我已经很久了,可是我以前从来没听到你说过他们半句坏话啊。”
管仲打了比喻说:“这几个人就好比是江海里的洪水,而我呢,就好比是江边的堤坝。只要我在一天,就可以为您挡住洪水,不致于泛滥。如今,堤坝将要没有了,如果你再不小心的话,洪水一旦泛滥,就无可阻挡了。”
管仲的这个比喻打得非常好。他所说的洪水,我们可以看作是一个组织可能面对的各种内外部的危机和灾祸。而堤坝则可以视为组织内部的用来防范应对各种危机的制度。
但问题在于,管仲过份相信自己的能力,以至于把自己当作了制度的化身,却没有在组织内建立真正的用于防范小人、应对危机的制度。他以为凭借自己的能力,这三个人是不能够兴风作浪的。事实上,在管仲的严密控制下(但这也仅仅是人治,而不是法治),易牙这三个人在齐桓公面前小心谨慎,不敢有任何过份的举止。
由于惯性的作用,齐桓公听从了管仲的管理遗嘱,把易牙、竖貂、公子开方这三人赶走了。可是齐桓公却觉得心里一下子空落落的,饭吃不香,觉睡不好,好不容易熬过了三年。因为管仲生前并没有建立一种近贤人远小人的制度,他的管理遗嘱得不到制度的保障而无法长久地被执行。慢慢地,齐桓公也就不把管仲的临终嘱托当一回事了,最后还是把易牙等人找了回来。(www.xing528.com)
易牙这几个人,由于管仲这道堤坝已经不在了,便立即兴风作浪,专权弄事,肆无忌惮。他们各自拥立一个公子(齐桓公的儿子),阴谋篡位,弄得乌烟瘴气。
等到齐桓公病重,卧床不起,竖貂假传齐桓公的命令,在宫外立了一个牌子,写道:“寡人有怔忡之疾,恶闻人声,不论群臣子姓,一概不许入宫。一应国政,等寡人病愈日奏闻。”竖貂又把宫门塞断,在齐桓公的寝宫周围,筑起三丈高墙,只开了一个小狗洞,用于进出。就这样,齐桓公这个一代霸主,就被囚禁在床上,又饿又气,一命呜呼。等到太子昭在宋国的帮助下平叛后,齐桓公已经死了六十七天,身上长满了粪蛆,臭不可闻。
霸主一死,群龙无首,一群小人引发的内部纷争,极大地消耗了组织的实力和元气。齐国这个组织迅速地从霸主走向衰落,管仲苦心经营的事业就此付之东流。
推及前因后果,管仲的责任无可推卸。他完全有能力、有机会、有时间来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来防患于未然。齐桓公对他高度信任,曾经昭告国人,“寡人以政付仲父,举国以听”。即使是他的临终嘱托,齐桓公也还是不折不扣地执行了三年。
再进一步看,如果没有制度做保证,即使齐桓公不把易牙竖貂开方等人找回来,谁又能保证在齐桓公的身边不出现其他的小人呢?谁又能保证这些新出现的小人不会弄权作乱呢?所以说,组织中真正的堤坝,不应该是哪一个人(无论他的能力多么的出众),而应该是制度,完善合理的制度。
作为组织来说,都希望找到能力出众的管理者。但是,通过对上述“管仲情结”的分析,我们也可以看到,越是能力强的管理者,越有可能陷入“管仲情结”而不可自拔。这似乎是个悖论。但我们说,“管仲情结”并非不治之症,而是可以通过组织的制度建设加以预防的。就管仲本人而言,他的这种过份相信自身能力的倾向其实早就露出了端倪。
据《管子》记载,齐桓公初期对管仲并非完全信任,管仲的很多话他都听不进去,结果是齐桓公打了不少败仗,做了不少蠢事,国家也陷入了混乱之中。这个时候,管仲的好友鲍叔牙很着急,就来找管仲。管仲说:“我们的国君只有犯了错误,吃了苦头,才会知道后悔。你放心吧,国家大事有我在暗中操办,一时半会出不了大事情。”其自信之情溢于言表。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管仲只相信自己的能力,而不再关心制度建设。如果鲍叔牙有心的话,是不难发现管仲的这种倾向,并加以警示的。
同样,当我们揭示了“管仲情结”的表现形式和危害后,今天的各类组织也可以很容易发现自己的高层管理者的误区,确保组织的制度建设走上正轨。当然,我们也不能苛求管理者本人自己来承担必须从“管仲情结”中脱身的责任,组织中应该建立一种独立的监督机制,对领导者的“管仲情结”早做预防、早敲警钟,早作匡正。
总之,解决“管仲情结”这个问题,本身也要归结到组织的制度建设上来。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地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这一点,不但适用于被管理者,也完全适用于管理者。只有当整个组织都对行之有效的各类制度产生“路径依赖”后,才能真正摆脱“管仲情结”的困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