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的价值虚无理念主要集中于新文化运动时期和五四运动期间。1915 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并刊载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文化的文章,揭开新文化运动的序幕,这场由受过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发起的“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获得空前解放,但同时批判孔子、在一定程度上有否定中华古典文学之嫌。“五四”前后,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大量学习和引进西方的社会思潮和理论学说。20 世纪初,无政府主义思潮由留日留法学生传入中国,当时,革命派的《民报》和改良派的《新民丛报》均介绍过无政府主义的基本主张,《新世纪》还刊发和出版了一系列关于无政府主义的文章与出版物,表达对封建专制制度的不满之情和抵抗情绪。1914 年前后,刘师复在上海组建“无政府共产主义同志社”,反对强权和专制独裁,主张个人绝对自由的反政府言论,曾一度遭到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强烈反对。随后,从无政府主义中分化出了新虚无主义思潮,该思潮不仅反对政府、法权,还认为天地就是一种强权,主张用最彻底的革命,将宇宙间的一切组织都推翻,此时的虚无主义主要体现为革命与破坏,否定世界一切事物的存在,新虚无主义把无政府主义的理论推向了极端。
自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H.雅可比首次使用虚无主义一词以来,近代西方哲学意义上的虚无主义主要指价值论和存在论上的虚无主义,其中,尼采与海德格尔的观点颇具影响力。尼采从价值论视角考察虚无主义,具有价值虚无主义的倾向。在尼采看来,“虚无主义意味着什么?即最高价值的自行贬黜”[3],虚无主义源于形而上学对超感性世界及最高价值的虚构,正是因为将超感性世界设定为价值源泉,才导致人的价值维系于上帝、道德法则、理性权威等外在力量之上,一旦人们发现作为“真实世界”的超感性世界只是哲学家虚构的人的生命意志被宰制的虚假世界,“超感性世界没有作用力了”[4],绝对真理、最高价值和终极目将自行贬值,为此,他试图将权力意志确立为最高价值,以权力意志超越传统形而上学,通过重估和否定一切价值,重新创造所有的目的、价值和意义。海德格尔从存在论视角理解虚无主义,蕴涵价值虚无主义的导向。他认为尼采通过权力意志建立的价值绝对性,是极端主体的形而上学,并未从根本上超越传统形而上学,在海德格尔的观念中,虚无是与存在相对应的,现代人的无根处境源于形而上学对存在的遗忘,形而上学“自始就让存在本身的真理处于未被思考的状态……把存在预先设定为一种由强力意志所设立起来的价值……存在作为意志显现出来”[5]。囿于虚无主义的本质在于存在的缺席,他强调虚无主义的问题就不是价值问题,而是存在问题,于是,他反对重新设定最高价值,提倡回到古希腊的自然理念,探寻本源、究极存在,以新形而上学走出虚无主义泥沼。(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