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虚无主义具有较强的西方根源性,但是中国的价值虚无主义并非完全移植于西方,中国自古就有价值虚无的古典形态和历史传统。早在西周时期,中国就产生了关于虚无主义和价值虚无主义的思想,《诗经》中出现否定传统宗教和天的合理意志的诗句;春秋战国时期,老庄“无为而治”的主张,出世与超越的思想,“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观念;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动了“价值相对主义”的发展;魏晋之士,率性而为、慷慨任情的自我放逐,及时行乐、扪虱而谈的自我标榜;唐代引自西域,主张禁欲和浸礼的“摩尼教”,兴盛一时之后,因“诳惑黎元”遭明令禁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信奉危机;宋明理学深受佛教和道教影响,无论是提倡“理”先于天地而存在的客观唯心主义,还是坚持“宇宙便是吾心”的主观唯心主义,都有明显的价值虚无意蕴。
西方古代价值虚无思想也由来已久,古希腊文明以柏拉图为代表,通过划分感性世界和超感性世界,将世界的终极意义指向超验理念世界和“至善”价值世界;古希伯来文明时期的基督教文化,把柏拉图悬设的“最高价值”投射向上帝,从此以神的意志为表征的崇高价值,褫夺了人作为价值主体的自由和尊严,天国世界、极乐世界方能体现世界的终极性;文艺复兴时期,人们不满教会禁欲主义对精神世界的控制,提倡以人文主义精神,揭露基督教道德体系虚假性,解构超验世界,贬黜最高价值,追寻受世俗化挤迫、被世俗化蚕食的价值,“人的发现”以“神的退场”为前提,隐含深刻的价值虚无主义精神;在宗教改革运动中,标新立异的诺斯替主义,妄图通过充满敌意的、反神明的、泯灭人性的极端路线挑战神的权威,清除古代文明的道德遗产,带有反宇宙的价值虚无意蕴;启蒙运动时期,提倡“理性崇拜”,呼吁以理性之光驱散愚昧的黑暗,期间,“理性”虽然挣脱“神性”的束缚获得独立,但是人们也渐次远离了“神性”所承载的生命终极关怀和超越视野。总而言之,传统价值虚无主义是绝对价值权威的超验的神、理念或天道对人的存在及其价值的否定,带有鲜明的观念论色彩,具有脱离崇高、走向颓废的思想倾向,在徐复观先生看来,传统价值虚无主义经历了“上升的虚无主义”向“下坠的虚无主义”的演变。(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