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汉语词汇封建的传统含义

汉语词汇封建的传统含义

时间:2023-08-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这一职位本身又规定在“地官”一章当中,足见“封”字所表达的含义与土地密切相关。因此,“建”字的本义中应当包括“巡察疆土”的含义。其中“封”“建”二字的含义均与“划分、确定土地范围”有关。而合用的“封建”一词,则在“划分、确定土地范围”含义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引申出了“授予土地,建立邦国”的含义。在近代以前,这构成了“封建”概念的传统含义。

汉语词汇封建的传统含义

近代以来的学术界早已模糊了“封建”这一概念的含义,大多数学者都是在“日用而不辨”的状态下使用这一术语。不过,在诞生之初,此术语原本具有十分明确的含义。而这种清晰的传统含义始终被古代文人所公认及使用,直到西学东渐的近代。

1.与土地有关的“封建”本义

早在文字初创时期,“封”“建”二字就已经出现,并且散见于甲骨文金文之中。考古发现,“封”字已经存在于甲骨文之中。也就是说,最晚在殷商时期,“封”字已经广泛地被使用。《甲骨文字典》中收录了六例,其字形大抵写作“”,该字属象形字,“象封土成堆,植木其上之形”。[26] 与此同时,“封”字也存在于金文当中。其字形除衍生出了“”的写法外,仍保留了类似于甲骨文的“ ”的写法。[27] 综观甲骨文与金文的字形,“封”字整体上所表达的是一片“种植有树木的土地”的形象。[28] 早期文献中对于“封”字的使用,也大多与土地有关。例如,在《周礼》中,即有“封人”这一职位,其职责为“掌设王之社壝,为畿封而树之。凡封国,设其社稷之壝,封其四疆。造都邑之封域者亦如之。”[29] 这是与土地的管理有关的工作。而这一职位本身又规定在“地官”一章当中,足见“封”字所表达的含义与土地密切相关。

现存最早的“建”字始见于金文当中,[30] 其字形写作“[31]。对于该字的解释,许慎释为“立朝律也”。段玉裁作注时认为此说即为古义,并进一步指出“凡树立皆为建”,但同时其也提出许慎之说“今未考出”。[32] 今日学者谈及“建”字本义时亦多直接引用历代笺注者的观点而乏于严谨考证。[33] 可见,虽然历代文人皆认可“建”字为“立”的含义,但这一观点的依据始终不为知晓。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或许是由于“建”字的字形在流传抄写过程中讹误较多,以至于难以非常确切地断定其本义。但若要更进一步地探索“建”字的本义,则必须回归到字形结构层面进行分析。

“建”字的金文字形可以析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 ”“”和“”。在古文字中,“ ”为“又”字,象征“手”;[34]”为“巾”字,象征“编织品”;[35]”为“舟”字“ ”的省讹。[36] 综观“建”字的整体字形,则应属会意字,意为“手执巾乘于舟上”。舟行于江河之中,而江河水流又常常被视为天然的疆域边界。因此,“建”字的本义中应当包括“巡察疆土”的含义。可见,“建”字本身也应当与“土地”有关。

由于“封”“建”二字的本义均与“土地”的含义有关,则二字连用所构成的“封建”一词的含义自然也应与土地有关。

“封建”一词始见于《诗·商颂·殷武》,其文如下:[37]

天命多辟,设都于禹之绩。岁事来辟,勿予祸适,稼穑匪解。天命降监,下民有严。不僭不滥,不敢怠遑。命于下国,封建厥福。

东汉经学家郑玄将其中的“封建”一词注为“大立”。[38] 虽然古人注经时或有所本,但此说仍不失为东汉人依其自身理解而附会的解释,与该词本义已相去甚远。基于民歌采撷加工而成的《诗经》在创作上遵循“六义”的规则,而“赋”即是其中一种平铺叙事的手段。[39] 作为“诗之所用”,[40]“赋”这一创作手法很明显地贯穿于《殷武》全诗当中。通观全诗,上述引文乃全文的第三章与第四章,其内容即是在叙述“告晓荆楚”之辞。[41] 其核心内容在于劝诫荆楚服膺天命、勤勉耕作、谨于政事,并且指出如此行事的“下国”可以获得“福”。在此出现的“封建”一词,也可视为一种福的来源。早在商代,农业即已经是古人生存的依靠。[42] 古人的生存质量离不开农业活动,而稼穑等农业活动都离不开土地,这形成了土地和古人所期待的福祉之间天然的联系。所以,“封建”作为一个与福祉有关的事物,其含义与土地有关也就成了理所当然之义。(www.xing528.com)

由于表示“土地”之义的名词数量很多,所以古人在使用“封建”一词时,更多的并不是使用其本义,而是使用围绕这一核心语义产生的引申义。

2.与国家制度有关的“封建”引申义

分用的“封”“建”二字,在大多数的经典文献中用为动词。围绕着“土地”这一核心语义,其自然地演变出了“确定、划分土地”的含义。

《周礼·地官》在论及大司徒的职责时,集中使用了“封”“建”二字:[43]

大司徒之职,掌建邦之土地之图与其人民之数,以佐王安扰邦国。以天下土地之图,周知九州之地域广轮之数,辨其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之名物;而辨其邦国都鄙之数,制其畿疆而沟封之,设其社稷之壝而树之田主,各以其野之所宜木,遂以名其社与其野。

上述引文对大司徒的职责进行了详细的叙述,简单概括来说,就是要确定国土的范围。其中“封”“建”二字的含义均与“划分、确定土地范围”有关。

而合用的“封建”一词,则在“划分、确定土地范围”含义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引申出了“授予土地,建立邦国”的含义。《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中即使用了这一含义,其文一处为:“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44] 另一处为:“周之有懿德也,犹曰莫如兄弟,故封建之。”[45] 可见,最迟至《左传》成书时期,史官已在“封邦建国”的含义上使用“封建”一词。“封建”词义的演变过程客观上说明,封邦建国的方式在当时人的眼中已经不再是新鲜事。在词语背后已经有了明确的指代对象,即作为一种国家制度的行为方式。

因此,汉语中的“封建”是一个在本义上与“土地”之义有关的词语,而其被后人广泛使用的语义则是“以土地封人使之建国”[46] 之义。在近代以前,这构成了“封建”概念的传统含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