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黄河流域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黄河流域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时间:2023-08-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陕北乡村民间艺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缩影。在保护和发展陕北乡村民间艺术的问题上,我们可以借助战略管理学中的SWOT分析模型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战略管理。陕北乡村民间艺术,就是其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恶劣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人们对生存、生命的渴望,陕北乡村民间艺术中多有反映。

黄河流域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文化的定义中清楚阐释:文化其实是一种历史与现实的存在,是经过千百年来人类普遍用以认识世界并改造世界的重要产物。它是在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这三种关系之间的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区域乡村民间艺术就是一种具有厚重区域文化特色的民间文化,是当地经历长期形成的独特的文化基因。陕北乡村民间艺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缩影。

在保护和发展陕北乡村民间艺术的问题上,我们可以借助战略管理学中的SWOT分析模型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战略管理。构建战略管理模式不仅要分析自身价值,也要分析存在问题和发展机遇、挑战,以此为基础制定管理战略。因此,在实施战略管理之前,应该对分析对象进行SWOT分析,从而找出清晰的、符合实际并且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管理路线

战略管理学中的SWOT分析法,就是对研究对象的主客观情况的内外部环境,按照内部环境中的优势(Strengths)和劣势(Weaknesses)和外部环境中的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等要素进行态势分析,并依照矩阵形式排列,逐项列举出来,然后将诸要素进行排列组合,再进行系统分析,对每个组合项进行全面、准确的研究,针对这些研究结果,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

运用SWOT模型对陕北乡村民间艺术进行系统性分析,可以将目前陕北乡村民间艺术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进行分析梳理,首先明确优点(S)、劣势(W)、机遇(O)和挑战(T)四个要素,每个要素要进一步细化出每一小项,按照矩阵形式排列,再运用系统分析法,把这四个要素相互组合起来逐一进行系统性的全面分析,发扬优势,弥补不足,抓住机遇,应对挑战。

(一)优势(S)

1.乡村民间艺术区域性特色突出

说起陕北,很多人都会想到窑洞。窑洞作为原生态的生土型建筑,代表着文明的传承,表现出浓厚的区域性特色。除此之外,大红大绿的陕北剪纸、农民画,造型独特的泥塑、面花,高亢激昂的腰鼓、唢呐等,都极具地方特色。

2.陕北乡村民间艺术的内涵丰富

陕北,东与山西接壤,西与甘肃为邻,北接内蒙古、宁夏,南靠八百里秦川,自古以来就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民族冲突、融汇的地方,即使到了现代,这里始终是半农耕半游牧地区。陕北乡村民间艺术,就是其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其乡村民间艺术主要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一是突出了对生命的渴望。由于陕北高原沟壑纵横,山大沟深,气候恶劣。恶劣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人们对生存、生命的渴望,陕北乡村民间艺术中多有反映。陕北宗教画、墓室壁画、石刻、石雕中多见以鱼、蛙、蛇形为代表,如“鱼戏莲”“蛇盘九颗蛋”“鸡戏蟾”等,表现人们对新生命的祈求与渴望。二是突出了对生活的热爱。陕北地处黄土高原,植被覆盖较少,土黄色是陕北自然环境的主色调,但在陕北乡村民间艺术创作中,剪纸、年画、面花、社火、腰鼓等等,人们极偏好使用强烈、艳丽、鲜明的色彩,如大红、大绿、亮蓝等艳丽的颜色,给一望无际的黄土坡上,增添一点鲜艳色彩,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三是反映了民族大融合的情况。正是陕北特殊的地域,千百年来,各种文化在这里碰撞交汇,陕北民间融合了多样的文化信息。例如,我们在陕北的剪纸中,经常能够看到与蒙古族剪皮装饰图案和毡包帐篷。在陕北壁画、石刻中,能够经常看到汉族人与蒙古族、回族等少数民族和谐共处的场景。

3.能源经济实力雄厚

陕北虽然自然环境恶劣,但石油煤炭资源丰富。截止到2015年,陕北地区已探明石油资源预测储量10—11亿吨,占鄂尔多斯市盆地三分之二,天然气预测储量4.2万亿立方米,是我国陆上最大的气田。煤炭预测储量3845亿吨,探明储量1700亿吨,居全国第三。随着国家能源基地化的建设,陕北经济有了飞速发展,经济实力大增。此外,自然资源被破坏问题、如何摆脱依靠能源发展经济的单一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全面发展的道路,都是陕北经济面临的现实问题。但从整体上看,陕北地方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逐步富足。

4.通俗化、大众化,群众喜闻乐见

通过实地考察和调查了解,笔者发现,陕北群众,无论男女老幼,对陕北乡村民间艺术都十分喜爱,并且都比较熟悉,甚至掌握一两项艺术技能。经分析,笔者认为,出现这种现象主要因为三个方面:一是陕北乡村民间艺术根植于民间,来源于陕北民众,它热烈、奔放,通俗化,感染力强,符合民众审美,易于大众接受。二是虽然专精的陕北乡村民间艺术传人有很高的技艺,但相比我国其他地方的某些艺术,比如新疆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蒙古族的“马头琴”,陕北乡村民间艺术比较容易上手,入门水平相对较低。比如,吹唢呐、敲腰鼓、唱信天游,都比较容易学会一二,便于在普通百姓之间的传播。三是传统的生活方式促进了乡村民间艺术的传播。现代文明冲淡了我们很多固有的生活方式,但陕北人较好地传承了他们的生活方式。比如,遇到喜事会吹唢呐,遇到重大节日会舞腰鼓,劳动时候会唱信天游,农闲时间会剪纸,有小孩的家庭会蒸花馍,等等。这些生活方式都利于陕北乡村民间艺术的传承、传播,也彰显了陕北乡村民间艺术的强大生命力。

(二)劣势(W)

1.保护与发展的意识不强

虽然陕北乡村民间艺术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但民众的参与是自发的,在如何保护和发展陕北乡村民间艺术的意识上重视程度不够。

2.保护和发展的资金严重不足

虽然陕北地方经济雄厚,但由于政府重视程度不够,缺少专项资金拨款,导致保护和发展资金严重不足。另外,陕北各县经济发展不均衡,也使经济较差的县,没有经济能力去关注本县区域内乡村民间艺术的保护和发展工作。[2]

3.缺乏专业性人才

在管理层面,目前还缺乏系统了解并能科学管理陕北乡村民间艺术的管理型专业人才,在工作指导上容易出现偏颇;在传承方面,陕北乡村民间艺术主要靠传统的“师傅带徒弟”这种古老的方式进行,仅仅停留在了流传技艺的层面,很难创新发展,也很难培养出专业性人才。

4.特色品牌知名度不高

陕北乡村民间艺术种类非常繁多,而且都极具特色。但除了陕北民歌、信天游、安塞腰鼓等之外,其他乡村民间艺术,诸如布堆画、唢呐、陕北剪纸、泥塑等,没有推出特色品牌,在全国知名度不高。

(三)机遇(O)(www.xing528.com)

1.世界各国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

自1973年,首次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一概念,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都非常重视。美国制定了专门的战略,法国设立了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日本制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我国自2001年昆曲被认定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一直高度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工作,政府、社会力量都在向此聚集,这些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遇。

2.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带来的新机遇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我国与西亚各国之间形成的一个经济合作组织,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省区,陕西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起点,陕北作为陕西乃至全国的能源供应基地,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必然发挥重要作用,不仅能够促进陕北经济发展,也利于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应该充分利用丝绸之路经济带带来的便利和影响,大力发展、传播陕北乡村民间艺术。

3.陕北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得到各级额外关注

对于陕北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和经济发展模式单一的问题,国家、省、市、县都高度重视,陕北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早已纳入陕西省“十三五”规划,各级政府在提高煤炭、石油等能源开采的科学性的基础上,已经重视并加强陕北生态建设,积极发展农业,扩大旅游业,发展第二、三产业,正在使陕北摆脱靠过去仅仅依靠能源产业发展的路子。陕北地区正在走向综合发展、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4.市场需求增加

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得到飞速发展,民众物质生活基本得到了保障,民众精神层次的需求也在提高。比如,各大卫视中综艺娱乐节目越来越受民众喜爱,并保持较高收视率就是例证。人们除了品味传统艺术之外,民众对乡村民间艺术的兴趣也逐步浓厚,东北二人转在全国的流行、各类围绕才艺的选秀节目的推出,就充分说明了人们精神层面的追求越来越广泛,市场需求在逐步增加,这给陕北乡村民间艺术的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我们必须认清当前的形势,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抓住这次难得的良机,从而实现陕北乡村民间艺术的跨越式发展。

(四)挑战(T)

1.全球各国文化对我国区域特色文化的侵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资本和信息传播交流加快,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碰撞也越来越频繁,越来越激烈,传统意义上的文化,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正在被欧美强势文化侵蚀。其中虽然也有正面积极的影响,比如传统的陕北民间剪纸一般以剪动物植物灯笼等为主,现在也逐步开始剪欧美动画人物、英文字母等等,使剪纸形式更与时俱进。但其中也有负面影响,比如志丹刺绣,本身以浓郁的乡土气息著称。以前陕北民众在乔迁新居、婚嫁大事等重要时刻,都会挂几幅志丹刺绣画,送刺绣花被褥、鞋垫等。但随着民众观念的改变,现在人们认为那样做是土气,几乎已经舍弃这些习俗。这无形中使志丹刺绣原先良好的生存环境逐渐开始变得恶化了。

2.其他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陕北乡村民间艺术的竞争加剧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发展工作,在我国有了很大的发展,也使越来越多的地区意识到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纷纷采取了行动进行申报、保护、开发、推广,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竞争加剧。一方面,相邻区域、相似文化种类之间存在文化所属权、主导权的竞争。比如,剪纸这项工艺在河北、甘肃、河南、陕西等地都存在,各地的剪纸工艺各有倾向、各有特色,各地都在争夺剪纸的工艺所属权。陕北民歌、泥塑等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另一方面,随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各地都在积极制定政策,争取吸纳更多资金,努力提高技术手段,发展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即为保护发展陕北乡村民间艺术提供了借鉴,同时也与陕北乡村民间艺术的发展存在竞争。

3.部分陕北乡村民间艺术存在失传的风险

第一,由于大部分陕北乡村民间艺术主要采取“师傅传徒弟”的方式传承,个别独门技艺一般不外传,或者传男不传女,这种传承手段容易导致技术失传、“闭门造车”和技术上的“近亲繁殖”等问题,容易出现断层。第二,民众对传承个别陕北乡村民间艺术缺乏兴趣,认为“随便娱乐一下可以,专门从事不行”,也使个别乡村民间艺术后继无人,面临失传的风险。比如,前面提到的面人儿艺术深受民众喜爱,是逢年过节孩子们的必备物品,但到了现在,各种玩具、娱乐项目琳琅满目,面人儿艺术逐渐失去了市场。加之,制作面人儿工艺相对复杂,要求很高,很少有人愿意学习,这项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第三,现代技术手段的冲击。比如,陕北的传统唢呐乐队,以前是在广大群众中颇受欢迎的乡村民间艺术,但由于现代音乐设备、技术手段的冲击,传统唢呐乐队几乎消失殆尽。由此可见,以唢呐为代表的相当一部分陕北乡村民间艺术存在失传的风险。一旦失传,我们就永远地失去了民间这些历经岁月所留下的财富足迹

4.当今流行的“快餐文化”对我国区域性乡村民间艺术的强烈冲击

网络媒体带来了信息的“大爆炸”,今天的社会已经被“快餐文化”主导,而“慢脚步”的乡村民间艺术很难迎合人们的胃口。此外,从影视作品到文学娱乐,再到乡村民间艺术,无不充斥着浓厚的商业气息,外表华丽,形式多样,可能会短期影响力巨大,但经过商业包装的乡村民间艺术,也许其市场价值提高了,但其文化价值可能会被淡化、扭曲。当今流行的“快餐文化”“网络文化”等新兴外来文化都对我国区域性乡村民间艺术都带来了强烈冲击。

5.社会公众对区域性乡村民间艺术的传承技术和传承人关注度不够

受传统文化和经济因素的影响,传承人自我认可度不高,从事乡村民间艺术没有给他们带来社会地位和经济实惠,导致部分传承人基本上处于一种被动的讨生活状态,民众对乡村民间艺术的认可度也普遍偏低。加之,很多传承人不懂营销之道,即使有再好的作品,也没有适合的推广渠道,无法让人知道,使乡村民间艺术的传承进入了恶性循环。由此可见,社会公众的关注度也是乡村民间艺术的重要支撑。

6.社会舆论对区域性乡村民间艺术保护与发展的引导不够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只有认识到位,才能行动自觉。社会舆论、院校教育在塑造人的思想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无论是社会舆论还是院校教育,我国在培养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认识方面,还很欠缺,也导致了民众主动参与意识淡薄,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