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时期是我国的文化产业的萌芽期,随着各行各业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产业发展成效显著。进入21世纪,国内关于文化产业的研究表明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城市倾向,研究重点也长期放在城市文化产业上,这使得对乡村文化产业的研究相对较少。归类分析国内的相关研究,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基于乡村文化建设角度、基于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对策角度和基于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模式角度。
(一)基于乡村文化建设角度
张燕系统分析了乡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认为乡土文化对乡村文化建设十分重要,指出文化建设应以乡村的历史和需要为前提。王维从理念、原则、途径三个维度探讨了农村文化建设的策略。黄小军指出要充分尊重文化多样性和差异性,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并厘清边疆多民族地区新农村文化的内涵和体系。陈海兰强调乡村的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要同步进行,农民的参与积极性和其他参与者的投入一样重要,侧面证明了乡村文化产业化的必要性。庞玉娴等提出农村文化建设体制的创新和大量开展文化活动等,对乡村文化建设起到推动作用。王颖分析吉林省乡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加强组织领导、开发乡村文化建设新模式等建议。
(二)基于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对策角度(www.xing528.com)
国内许多学者探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优势和劣势,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其发展规律,并提出相关对策。孙金荣以山东乡村文化产业为研究对象,从人才、法律保障、投资体制等方面具体分析,提出相关的发展对策。李新市提出应通过完善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乡村文化人才创新意识和能力、改善乡村文化发展体制、促进集约式发展和产业链式发展等路径发展乡村文化产业。韩海浪从全国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提出发挥资源优势、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加速市场化等方向性建议。范玉刚指出要将乡村地区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以新理念、新思路为导向,借助市场化和产业化来促进资源转化。陈伟、何国长运用SWOT分析法在分别剖析我国和甘肃省乡村文化产业的优劣势、机遇和威胁的基础上,并从以上几方面提出发展对策。陈健萍认为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解决发展途径、发展模式和制度保障等问题,针对不同地区的文化产业现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孙秋霓针对我国贫困县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特征展开研究,并结合案例对市场开发战略进行探讨。程国泰针对晋城市的乡村文化产业的现状展开研究,提出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培育农村文化市场、加大科技创新力度、选择适合的发展模式等合理建议。周亮基于资金层面提出对策:政府提供财税政策支持、保障金融机构信贷支持、文化产业与风险投资基金有效对接、发挥民间资本的补充作用、加强乡村文化产业资本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
(三)基于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模式角度
近年来,国内学者以各省、市、地区为研究对象,总结归纳了各个区域内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吴声怡、徐慧宏、潘金志针对福建省乡村文化展开研究,[2]分析当地市场和产业体系等,潘金志[3]将福建省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归结为四类:陶瓷文化带动型、民俗文化交融型(非遗)、土楼文化旅游型(旅游+影视+酒店)和工艺美术产业型(六雕六编+产业园)。冯业辉[4]等将陕西省乡村文化产业模式分为五种:合作社模式、农企合作模式、公司化模式、园区基地模式和集团吸纳模式。刘玉玲[5]运用典型调查法、抽样调查法及模糊数学法相结合的方法,对河北省乡村文化产业发展问题进行全面深入地研究,将河北省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分为四种:产业园区带动型、文化集团推动型、三方联动型和特色文化资源引导型。陈琳以三江县为例研究了民俗文化视角下的乡村文化产业,将我国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模型分为三种:资源推动型、创意选择型和制造拉动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