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 媛
“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似乎成了很多中国父母给孩子爱的传统方式,爸爸妈妈们竭尽所能地给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洗衣做饭、为他们清除前进道路上的一切障碍。殊不知这样舒适安逸的爱,很可能会成为孩子未来人生的“陷阱”。
曾看过这么一个小故事:秋天来了,天鹅们准备飞去南方过冬,途中停留在一个小岛上。岛上住着老渔夫和他的妻子,见到这群天外来客非常高兴,拿出自家喂鸡的饲料和从湖中打来的小鱼,精心喂养这群可爱的天鹅们。很快冬天来了,这群天鹅竟然没有继续南飞。湖面上开始结冰封冻,它们无法获取食物,老渔夫就敞开茅屋让它们取暖并喂食,直到春天来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对老夫妇一直这样奉献着他们对天鹅的爱。终有一日,他们老了离开了小岛,天鹅们从此也消失了。它们去哪儿了?飞向南方了吗?不,是湖面封冻期间饿死了……故事中的老夫妇像爱自己的子女一样对天鹅们百般呵护,正是这样的过分的爱,使天鹅们终日沉溺在安逸的生活中,丧失了生活的本能,最终有了这样悲惨的结局。这种无微不至的爱,其实正是孩子人生中的“陷阱”。在我们身边,有多少这样的父母,一辈子都在为孩子营造舒适安逸的生活,能替孩子做的事情不会让孩子动手,久而久之孩子养成了一种习惯,无论什么事情都会有父母来为自己操心,安心地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甚至于不满意时迁怒于父母,这样的案例新闻也是屡见不鲜的。
儿子3岁以前没有上幼儿园时,我和孩子爸爸由于工作忙,照顾孩子的重任就落在年迈的婆婆和公公身上了。因为是老来得孙,所以他们对孩子格外爱护,什么事情都事无巨细地为孩子做好,婆婆很细心,吃喝拉撒睡,样样照顾得无微不至。偶尔稍有不满意,儿子便会大喊大叫。儿子入园后,开始了集体生活,很多事情都要自己动手去做了,这个时候他遇到的困难逐渐体现出来了:不会自己拉尿、不会自己吃饭、害怕和陌生人交流……甚至抵触上幼儿园。一开始老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这样宠爱孩子的后果,和他们沟通交谈几次后,婆婆逐渐意识到了应该让孩子自己动手做他能够做的事,愿意“放手”让孩子自己来。
记得儿子刚入园的一个周末,午饭时,他看了看桌上的菜,习惯地坐着等待奶奶来喂饭。看着他这副模样,我决定治一治这个坏毛病,自顾自吃着饭不理他。过了一会儿,儿子发现没人搭理他,开始有小情绪了。
“没有我喜欢吃的,哼……”我指着一盘番茄炒鸡蛋说:“儿子你看,这不就是你爱吃的吗?”
“我不吃番茄,只吃鸡蛋!”
“你尝尝吧,味道还不错哦!番茄有营养,吃点吧?”
“就不吃!奶奶喂我我就吃!”
小家伙开始用他习惯的方式来表示他的不满,此刻我心里又气又恼,这时奶奶闻声而来,我拦住婆婆,示意她不要理会。我平静地对儿子说:好吧,你可以选择不吃,那么从现在开始到晚饭前,你没有任何东西吃。(www.xing528.com)
于是,我暗示老公和公公婆婆继续吃饭,不用理会他。
一开始时,老人心里自然有些于心不忍,虽然口中说着愿意放手试一试,其实心里还是有一万个担心。可是看见我们坚决的态度,老人也不好多说什么了。
过了一会儿,小家伙看见菜都快吃光了,开始着急了,拿起勺子就大口大口地吃起来……
看见儿子自己动手吃了,我们给了孩子温暖的鼓励,当然也给他讲了道理。他逐渐觉得自己能做了,不需要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帮忙了,孩子心里也无比地高兴。即便是一开始并没有做好,我们也会给孩子足够的鼓励,让孩子知道他自己能行。慢慢地,孩子的动手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有时还会主动要求给大人帮忙做些小事。孩子找回了自信,懂得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还可以帮助爸爸妈妈做些自己能做的,不再什么事情都等着父母来为自己做,有了独立自主的意识。
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存在着浓重的宠爱成分,这使得我们的孩子从来得不到锻炼,得不到磨炼品质与意志的机会与环境,更无从获得竞争与创造意识。
当宠爱成为中国家庭教育的主流时,另外一个问题也正悄然地浮现出来,这就是我们的许多家长,往往把教育单纯地理解成为智力开发,认为孩子拥有了聪明才智,就注定会大有作为,以至于许多家长只简单地将成绩单作为评判孩子的唯一标准,对在人生中起决定性的非智力因素缺乏认真的考虑,从根本上没有认识到它的重要性。
现在儿子已然成为了一名小学生,每天能自己支配时间来完成该完成的事情,自己能做的事情不会让爸爸妈妈插手,遇到困难也会及时和我们沟通、寻求帮助,孩子有了自主自律的意识,懂得尊重和理解父母。
我们一如既往地爱着孩子,给他温暖的呵护,但绝不是无条件的溺爱和包办,而是做孩子身后坚强的支持和后盾,让他如小鸟般在天空展翅高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