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有一个住房宽裕、收入很好的家庭,生下了一个聪明活泼的女孩。女儿2岁了,聪明伶俐的孩子已经能奶声奶气地喊:“妈妈是个‘老狗熊’!”父母对孩子百依百顺。孩子长到了4岁,更加无法无天了,这才引起当干部的爸爸、当教师的妈妈的注意,觉得长此下去,惯坏了脾气到大了就麻烦了。从此父亲一改常态,嬉笑的面孔没有了,动不动就抡胳膊打。有一天孩子要跟妈妈去买菜,妈妈再三劝说,孩子才被说服,可是爸爸将她拖过来就打,还拿出老鼠药装着往孩子嘴里塞。从此夫妻两人经常当着孩子的面争论孩子的是非和教育方式。一天早晨,妻子盛了两碗粥放在桌上,然后就去买菜了,孩子一个人在屋里,看着粥,一想到老鼠药能吓唬人,就慌忙找出老鼠药撒在爸爸的碗里,自己把另一碗喝了。在门口刚给自行车打完气的爸爸进屋来,揭开锅一看粥不多了,就没吃粥带孩子上幼儿园去。半路上,孩子看着爸爸的脸惊奇地说:“我把老鼠药放在你碗里,你吃了也没事,以后我可不怕你了。”一听这话,他丢下孩子,驱车如飞,推开家门,只见妻子直挺挺躺在地上……这个奇特的人间悲剧,有许多偶然的因素,而事件的本身给人的教训却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怎样认识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双亲教育态度的一致性、和教育的榜样模仿作用等方面的问题,下面仅仅讨论一下父母教育的问题。
首先,这个悲剧是孩子为所欲为、无法无天行为的结果
儿童不是懂了道理才学会怎么做的,而是靠训练来学得各种行为习惯的。而这种训练在什么时候效果最佳呢?心理学研究表明:越早越好,最迟不能迟于3岁儿童“第一反抗期”之后。而现状是,无数的家长把抱在怀里的孩子当成会说话的玩具,教孩子打妈妈,打自己,教孩子骂人,他们还认为这是发展儿童的语言能力,认为孩子聪明好玩。年轻人有了孩子,是无限喜悦、高兴的,但如果不懂婴儿期是行为训练的关键期,孩子一旦形成了坏习惯,可能是终生都难改的。无法无天的习惯形成得越早,破坏性越大,使孩子觉得一切都是儿戏,一切都不是不能要、不能做的。这个悲剧就是在这种心理诱惑下孕育出来的苦果。(www.xing528.com)
第二是父母的行为有过失
对于儿童来说,一切行为都在模仿。常言道: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好打人的爸爸教出好打人的孩子,妈妈欢喜打扮、照镜子,女儿也差不多,这是常理。4岁凶手的爸爸拿耗子药吓唬孩子的时候,孩子正用童稚的心理角度思索:“这个‘东西’可以制服人,没有力气打不过爸爸,但用它可以制服爸爸。”风起青萍之末,悲剧就于此发端。
教孩子骂自己“老狗熊”的妈妈,死在黄泉之下如果有灵,会追悔未听那句古谚的劝教——“一岁打娘娘在笑,大了打娘娘上吊。”区别仅在于,这种家教的恶果来得更早,更猛烈而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