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动的孩子就是“多动症”吗?——许多家长和老师不明白,怎么现在的孩子患“多动症”的那么多?殊不知,被诊断为“多动症”的孩子有不少是被冤枉的,因为儿科临床的诊断标准与心理治疗中的诊断标准略有区别,儿童的学习行为障碍与“多动症”容易混淆,稍不留意就可能造成“多动症”扩大化的诊断。所以,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儿科医生也不妨学点儿童心理学知识,因为人的各种行为都是受到心理活动支配的。如果能够找到孩子多动行为的心理原因,就可以使许多爱动而学习困难的孩子摆脱困境。
小扬就是一个被医生诊断为“多动症”的四年级的学生,他在学习中注意力容易分散,做什么都没有常性;上课时,他经常玩小刀、尺子、活动铅笔,有时用笔尖戳课本,有时又撕纸玩,尤其与众不同的是,上课时他也会突然站起来,有时还会钻到课桌下面去,有时却又坐到桌上去……自从有了“多动症”这顶“帽子”,小扬似乎有了“保护伞”,老师倒是不再追着他交作业了,上课也不提问他,考试成绩不好也不找家长了。可是同学们也疏远了他,甚至像看“怪物”一样,用异样的目光注视着他,甚至没有人愿意主动与他玩和说话。小扬觉得自己成了“被遗忘的角落”,他越来越不愿意去上学,他上课时更坐不住了,他似乎什么也听不进去;他拒绝吃治疗“多动症”的药物。他天天在想:“我怎么了?为什么老师、同学都不喜欢我?为什么我管不住自己?”——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爸爸。
有一个星期天,爸爸带小扬来到了一家少年宫。有一位年轻的阿姨请小扬随便画一张画,又向他和爸爸提出许多问题,然后,就带小扬来到一个很大的房间。这里有许多跟他差不多大的小朋友在玩各种玩具,有的拍着大皮球,有的戴着一双很大的皮手套在打一个鼓鼓的充气橡皮袋,有的在跳绳,有的在玩一些拼图的智力玩具,还有的在一张纸上画着什么……小扬真想加入他们的行列,因为他学习较差,父母很少在休息日带他出去玩,每个休息日他都背书和做大量的数学题,那是他感到“最可怕”的日子,今天爸爸怎么开窍了?原来,这是位于北京新街口的“华理心理咨询中心”,这里开展的“儿童感觉统合训练”,专门对学习困难的儿童进行心理行为的系统训练。这种台湾的心理训练技术,旨在通过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和运动方式,调整儿童的大脑对外界的反映和自我协调能力。这既有益于培养儿童的活动兴趣,又可锻炼儿童的注意力和意志品质,努力挖掘孩子自身的学习潜力,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从而增强儿童的自信心。经过十几次训练,小扬有了明显的进步,甚至在期中考试中各门课程都及格了,老师和家长都感到惊奇。通过两个疗程的训练,小扬在学习上彻底“翻身”,而且还在学校的一次数学竞赛中得了三等奖。他简直变了一个人。
所谓“儿童多动症”,一般称之为“轻微脑功能失调”,多与儿童母亲妊娠期异常、早产,分娩时窒息、产伤等原因有密切关系,往往可追溯到轻微脑损伤病史或脑功能异常的证据,如脑电图的异常,但至今并未能获得病理解剖的支持。而像小扬这样的孩子,并不是多动症,只是属于一般性的多动行为。因为,小扬在课堂上受到老师表扬和积极暗示时,能够有所收敛,而真正的多动症是在任何情况下也难于改变的。小扬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也能够很专注,例如看电视中的动画片,下象棋,或是看某些课外书,他可以坐一个小时以上,说明他并无注意力障碍,只是对学习无兴趣,才出现多动行为。小扬在上学之前,一直与奶奶生活在一起,奶奶很喜欢他,但因没文化,不知如何教育孩子,所以小扬从小养成了无目的乱动的习惯。
在对小扬进行“儿童感觉统一训练”的同时,心理专家对小扬的教师和家长提出了三点要求:
①家长和教师不能因为孩子太好动而对他嫌弃,或是感到心烦、厌倦,而应对他关心、体谅,不使他造成自卑心理和精神压力。(www.xing528.com)
②要从培养良好习惯和学习兴趣入手,耐心矫正孩子的多动行为,在训练和矫正中坚持正面鼓励和积极强化,他就会逐步形成有明确动机的行为习惯,从而减少盲目的多动。
③家长与学校相互配合,制订一致的步骤和统一的方法与目标,使孩子逐步改变不合群的状况,树立自信心,增强孩子的自我意识和自控能力,形成一个新的自我形象。
④在饮食上注意调整,也有益于减少孩子的多动行为。例如,不要给孩子吃胡椒、辣椒等刺激性强的调味品,少吃桔子、西红柿等酸性食品,注意观察一下,什么样的饮食有助于孩子心态的平和,使其能够相对较安定。
所以,应注意区分儿童一般性多动行为与“多动症”,这二者是有本质区别的。一般性多动行为可以随着儿童的心理发展和科学教育的积极影响而逐渐改善,但“多动症”儿童则必须接受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才可能好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