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广义地说,就是通过开展维护和增进人的心理健康的教育活动,帮助和鼓励人们树立增进心理健康的愿望,知道如何达到这样的目的,从而采取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并学会在必要时如何寻求适当的帮助,以达到保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的目的。
作为学校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则是指教育者遵循一定的心理健康要求,通过对所有学生的心理卫生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与健全的个性,增强其面对未来可能受到心理冲击的适应力,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的过程。详言之,就是认知、情绪、意志、个性、人际关系等各心理内容教育的有机结合。它是以开发学生身心潜能,完善和提高新一代合格公民应具有的心理素质为目的的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卫生都是旨在维护和增进人们心理健康的实践活动。但心理健康教育更着重心理卫生的积极意义方面,即更关注如何塑造健全人格,提高社会适应力,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和创造性,提高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也就是说,它是以防为主,虽然也不排斥对存在心理问题的人进行必要的辅导和帮助,但这不是其主要的活动内容。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主要有:
1.树立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其维护心理健康的自觉性。通过心理健康教育,首先使受教育者强烈地意识到现代人的健康不仅是躯体无病,体格健壮,更应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从而使他们对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的意义有足够的认识,对心理健康采取积极态度和有益行为。
2.增加学生心理卫生知识,提高他们自我心理保健的能力。维护心理健康,最根本的方法是发挥主体作用,提高自身保健能力。教育者要重视有关心理卫生知识的教育,并使学生掌握应付挫折和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和技巧,懂得怎样才能有效地达到心理健康的目的。(www.xing528.com)
3.养成学生心理卫生习惯,形成其良好的心理品质。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和归宿,就是通过各种积极的教育手段的途径,最终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康行为。为此,心理健康教育应着力于发展学生的健康人格,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地矫正和改善不良的品质和行为,逐步养成良好的心理卫生习惯。
4.创建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教育工作者要积极主动地把心理卫生的原理、要求引入教育过程及各种校内外的活动中,创建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并利用多种途径加强与家长和社区的联系与合作,动员家长和社会各界共同作好学生的心理保健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非常艰巨、复杂的实践活动。在人的社会生活环境中,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又因心理的内在性,其健康与不健康的表现不那么容易判断,心理健康的维护、预防和治疗工作都有一些特殊的困难。心理健康也不能像知识教育那样,单纯通过教师的传授就能奏效,需要渗透到学生的各个空间,通过多种方式进行。
心理素质的内在性,还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必须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自身的调节作用。学生是心理素质的负荷者,是自身发展变化的内因。教育工作者如不能激发起学生的内部因素,使之产生一种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教育过程成为学生主体性的自觉展开过程,心理健康教育则难以收到实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