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底,一则新闻震惊了世界:中国南科大教授贺建奎,在第二届人类基因组编辑国际峰会召开前一天宣布,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婴儿于11月在中国健康诞生。这对双胞胎的一个基因经过修改,使她们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这是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
这意味着,我们今后可以人为地设计人类自身,包括按照自己的意愿改变人类自身的进化和繁衍规律。
前段时间,看到一个报道,说几乎可以以假乱真的机器人伴侣,很快就要问世了。据说,还未面世,已经深受期待和欢迎,预订的很多。
这又意味着,人,在人类至关重要的性方面的需求,也完全可以由机器来替代和满足。也就是说,大自然赋予“人”自身的其他物种所无法替代的关键功能,也可以让人制造的机器来替代。这也意味着,机器可以具有感情,具有和人一样的“人性”。
最近,看到一则新闻,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三位科学家实现了用AI软件控制猴脑神经元活动的操作。这是使用人工神经网络来理解真实神经网络的一大突破。
这是否又意味着,不久的将来,人与机器的界限将模糊甚至消失,人和动物的界限也将模糊并消失?人可以让动物具有人的大脑思维,即智力和情感?人可以控制动物的思维和行为,进而也可以将此技术恶意用于人类自身,即一个人可以控制另一个人的大脑和行为?
换句话说,不久的将来,我们的世界上会出现这样一种奇怪的组合:人的身体,机器的大脑;或者这个人的身体,另一个人的大脑;或者动物的身体,人的大脑。而且,以上这一切奇怪的组合,可以由一些人或某个人来任意操纵,而其他人可能浑然不知操纵者是谁。
要生产这样一些过去只在科幻小说里出现的情景和奇特的所谓“超级”物种,在技术上,已经不是遥不可及的了。相反,如果套用刚才“未来已来”的说法,那这一切很快就可实现了。
只是,我们是不是真的已经做好了迎接这一切的准备?
我们真的需要这么多技术吗?我们真的准备好接受非自然的人类了吗?
我们准备好与像真人一样的机器人伴侣或爱人、同学和朋友、家人友善相处了吗?甚至我们,准备好接受和应对人机一体的似人非人的特殊物种了吗?
当许多人惊讶于这些现代科技之高超,沉醉于它们将会带来的巨大的经济效益的时候,我们如果从另一个视角去进行预测和想象,将会感到不寒而栗。
未来我们面对的,究竟会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我们真正需要的,应该是一个怎样的未来?
我之所以不轻易迷恋技术和狂热追随技术,是因为在我们现实中,这样的惨痛教训已经太多。
这些年来,因为手机和网络游戏等问题,学生自杀、弑母、弑师的极端案例屡屡发生,至于由此带来的厌学、逃学和校园暴力以及抑郁等问题,更是层出不穷。我们已经非常真切地感受到:技术世界越丰富,我们越容易迷失自我,人类越容易迷失自己。
我看到过一只斑鸠,在学校一个三面玻璃的教室里,一遍一遍地撞击玻璃墙。它从一扇狭窄的窗户里钻进来,想飞出去。它到处飞,到处都是光亮的天空,可是,到处都碰壁。它看见我,更加慌张,撞击得更加猛烈。它几次跌扑在地上。在那间教室里,多次出现撞得头破血流最后怀疑人生绝望而死的鸟儿。
人类,在面对各种似人非人、亦真亦幻的世界时,在不久的将来,甚至已经到来的“未来”的生活中,会不会像这些鸟儿一样,一旦走进去了,就再也走不出来了,最后,因为分不清玻璃和天空,撞得头破血流,甚至气绝而亡?
如果如上所述,在我们的生活中,一切都数字化了,物联网、人工智能无处不在,技术无所不能,而人也成了技术的一部分;当我们的生活和世界充满了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虚实相生、真假难分的事物甚至物种的时候,我们这个世界会变得更美好,还是会变得更糟糕或者更可怕?我们人类这个物种会变得更好,还是会变得更糟糕或者更可怕?
我不知道。
我无法想象,那时候,我们将会生活在一个怎样的世界,那时候,我们将怎样面对我们的学生,开展我们认为的有意义和有价值的教育。
时下,我们的孩子们已经越来越缺少烟火气了,他们越来越把自己的精神世界交给网络世界的信息和游戏。他们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他们从小生活在互联网时代。未来的孩子将生活在物联网时代甚至全域智能化时代,到时候,他们会比现在更加不懂得牛奶是从哪里来的,鸡蛋是谁下的,土豆是从哪儿长出来的。(www.xing528.com)
现在,许多人都在用电动牙刷。我从来没有想到,连刷个牙齿,都要电动了。以后,洗脚、洗澡,会不会都交给机器人?今后,生育会不会也交给机器人?
今后,即真的“未来”已经到来的时候,我们的校园里、教室里,会不会出现人和机器人共同生育的学生?会不会出现前面所述的许许多多不是我们现在所定义的“人”的学生?
我们又该如何去教育他们?那时候会是什么样的情形?
海子在《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中写道:“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多么令人神往的简单而幸福的人间生活!
可是,今天的许多孩子已经很难理解这样的诗歌了。他们会问:“有了汽车,还需要喂马吗?有煤气和太阳能灶了,为什么要劈柴?可以打电话、发微信,要信做什么?”
今后,他们会更难理解这一切,包括“人为什么要结婚”“人为什么要爱别人”,甚至“这个世界,为什么要存在我所不喜欢的人”“既然人是不必要存在的,世界又为什么还需要我的存在”等。
高晓松曾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学生精神具象世界的消失,可能会导致人生价值的虚无化。
这种担忧,并非危言耸听,更非矫揉造作或标新立异。
另一方面,校园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离。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关系疏远、冷漠,貌合神离。每个人的朋友都在远方,都在网上。如诗人顾城在《远和近》中所言:“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几年前,有位老师在课堂监考时去世,学生竟然视而不见,在他们看来,正在进行的考试比一个人的生命更重要。这些年,弑师、弑母事件时有发生,而很多时候,原因竟然只是手机被老师和父母没收。现在,学生之间,能够一起顺利毕业就得感谢室友“不杀之恩”,因为无数的校园惨案已经让他们明白:或许哪一刻,来自身边的伤害就会不期而至。
情感世界的冷漠,是我们过分依赖技术带来的必然结果,还是我们自身对情感教育的忽视所致?
我们的教育如何教会孩子在技术运用中保全与生俱来的纯真和善良?我们在开发、应用和推广一样技术的时候,是否需要保持一份应有的清醒,预见一些可能的技术应用风险,并恪守必要的技术伦理?
我们是否应该时刻警惕和预防,避免人自身被技术异化,避免人性在技术应用中的弱化、退化乃至异化?
所以,作为校长,对于未来学校,乃至对于当前的学校教育,我最关心也最担忧的,真的不是我们如何利用技术来提高学习成绩的问题,而是我们如何和技术“抢”孩子,学校如何在技术时代继续留住孩子,面对光怪陆离的技术世界和数字社会,我们如何建设一所好学校,让教育变得可爱而亲切,依然保持学校应有的魅力和价值。
我们不能,也无法让学校逃避现实,拒绝技术。但是,我们也不需要和社会、工厂比赛如何让学校弥漫更多的现代技术的味道。或许,恰恰相反,我们的学校更应当学会和技术保持适当的距离,以确保自身的独立,用更为理性的目光审视技术,并以技术世界所没有的美好事物,来填补学生在技术世界中所缺失的教育。
庄周梦蝶的故事,大家都听过,他一梦醒来,不知道到底是自己化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化成了自己。这种怀疑人生的状态,在真假难辨的未来生活中,会不会成为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常态?
可是,无论是学生、学校,还是我们这些教育者,真的准备好迎接这一切了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