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时代中小学德育工作突围之路的成功案例

新时代中小学德育工作突围之路的成功案例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非常荣幸,我能够作为本届德育分会第一次会员大会的代表做学术报告。我认为,中小学德育工作要提高实效性、开创新局面,需要在五个方面实现教育的自我突围。大量的教育实践也已经并将继续证明: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德育始终应该是教育的根基和灵魂。学校和教师作为专业部门和专业人员,毫无疑问应当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新时代中小学德育工作突围之路的成功案例

2017年11月30日

各位领导、专家、同行朋友们:

大家好!

非常荣幸,我能够作为本届德育分会第一次会员大会的代表做学术报告。当然,我也感到很大压力,因为在座的都是浙江省最优秀的德育工作者。我就自己对当下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一些思考,向大家做一个汇报,请大家批评指正。

当今世界道德滑坡,价值迷惘,真理模糊,媚俗、庸俗、低俗登堂入室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大行其道,社会道德问题极为突出。在信息化时代,这些全球性的社会问题,轻而易举地侵入校园。学校不再是一方容易抵御外在负面影响的“净土”。在电脑手机前长大的“刷一代”或“滑一代”,由于获取信息的渠道空前便捷多样,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诱惑,也遭遇越来越多的困惑,学生的人格发展乃至健康成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责任心缺乏,进取心不足,感恩心缺失,自我自私,厌学、逃学、欺诈、暴力、性行为、自杀、网瘾等众多品行、心理问题多发。

在这种背景下,中小学德育工作者纷纷感慨学校德育“四面楚歌”“疲于应付”“举步维艰”“任重道远”。

新时代,需要有新思路和新作为。我认为,中小学德育工作要提高实效性、开创新局面,需要在五个方面实现教育的自我突围。

突围之一:让德育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的根基和灵魂

在我国恢复高考制度以后,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以成绩代替成长、以(升学)成功代替成人、以教学代替教育,一度成为许多中小学的现实选择。教育离“人”这个核心越来越远,也就这样慢慢地失去了灵魂。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还出现了一种把德育工作虚化、弱化和淡化的倾向。比如,以安全责任代替德育目标,以上级布置的短期任务代替教育自身的神圣使命,以强调教育的“自主性”“选择性”“民主”“自由”等价值追求代替我国重团队精神、家国情怀、社会担当、克己复礼、自我约束等优良传统。这些现象令人担忧,且值得警惕。

常听到校长们说,当校长有两大压力,一是安全工作,二是教学质量。而教学质量在许多校长眼里,说白了就是升学成绩。唯独不曾听校长说,还有更大的压力是“当学生离开学校的时候,我们究竟给他们未来的人生、给未来的社会提供了些什么”。什么时候,校长们能够像抓升学率一样抓育人工作,德育工作就一定不再失之于肤浅;什么时候,校长们能够像抓安全工作一样抓育人工作,德育工作就一定不再失之于乏力。

我校在2011年10月建校之初,发动全体家长和师生就广东小悦悦事件进行讨论,思考我们究竟要办一所什么样的学校、给孩子们什么样的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随后提出了“以德立校,以德促教,以德树人”的办学理念、“给学生终身有用的教育,做学生终生难忘的教师”的办学追求、“世界因我更美好”的校训和“守护良心”的校风。我们把德育工作作为关键内容纳入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班级组,乃至教职工个人的绩效考核体系,形成全员重视德育、人人参与德育、事事皆讲德育的良好局面。

我们精心设计各个管理和教育环节,让每一个学生从走路中学会自信,从反省中学会自律,从微笑中学会乐观,从问好中学会友善,从排队中学会谦让,从扫地中学会担当,从跑操中学会合作,从就餐中学会优雅,从种植中学会情趣,从感谢中学会感恩……我们努力挖掘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的价值,发现校园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意义,努力使之成为每个学生精神和道德成长的基石。

我们希望孩子们在离开立人中学多年后,回忆起母校生活的时候,不仅感到自己掌握了许多知识,更能够欣慰地说:“在立人中学,我学会了微笑,学会了说‘对不起’和‘谢谢’,学会了排队等候,学会了负责和担当,学会了自省和自律,学会了在课堂上自信地发言,学会了挺直腰杆走路、友好地和人打招呼。”即便有的孩子甚至只是因为在母校学会了认真扫地,让他此后从事环卫工作时比别人多了一份经验和认真,我们也就有足够的理由相信,这个叫作立人中学的地方,已经成为他们终身发展和成长的福地,我们曾经给予了学生一些可以真正称为“教育”的东西。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大量的教育实践也已经并将继续证明: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德育始终应该是教育的根基和灵魂。对德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和德育工作的实际高度,不仅决定了一所学校的办学品位和品质,更直接决定了一所学校是否能够坚守教育的本质和规律,能否履行时代和社会赋予教育的历史使命,甚至是否具有教育良知和教育理想。

时下,最重要而迫切的问题,就是我们的校长们,能否大胆破除对分数的癖好和盲目崇拜,对分数背后的东西予以更多关注,对分数以外的东西予以更多关心,让德育回归应有的位置,这样,我们才能离真正的教育更近。

突围之二:让每位教师成为学生身边的道德榜样

教育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学生成长和发展中的问题往往是多因一果的。也正因如此,教育最容易成为充满借口和逃避责任的地方。

抱怨和推脱是简单的,但无助于解决任何问题。学校和教师作为专业部门和专业人员,毫无疑问应当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如果我们足够自信、坦荡和勇敢,就应该承认:教育的许多问题,也和教师自身的问题息息相关;教育的改进,必然需要也首先应当伴随着教师的自我改进。

教师和其他众多职业的根本区别在于,教师自身的思想道德与人格修养,会对他的工作对象和工作质量产生直接甚至决定性的影响,即师德修养本身就是教育的基础和前提,也是重要的内容和方式。乌申斯基甚至强调:“在教育中,一切都应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教育力量是只有从活动的人格源泉中产生出来的。”“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者的一切。”

教师理当成为社会伦理道德的模范践行者,不仅要处处为学生做表率,还应当努力在道德修养上成为成人之师。他们儒雅、仁爱、博学、负责、淡泊、乐观,对教育充满热情,对学生充满热爱,对自己充满期待,他们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

党和政府乃至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并在职称(职务)晋升、评优评先等各方面实行师德问题“一票否决”制度。但是,由于缺乏可操作的考核细则,除非发生媒体曝光、家长告状等较为严重的事件,否则,“师德为先”常常变成“师德免检”,师德“一票否决”往往变成师德“一分不扣”。教师的师德考核就这样成了一个人人都重视却人人不敢轻易触碰的“禁区”“雷区”。

事实上,我们看到,近些年来,教师的负面新闻并不少:在外旅游捡到东西占为己有,为一己之私阻拦高铁,让学生众筹买车子或向学生索要礼物,用各种方式粗暴体罚学生,用尖刻的语言羞辱学生,参与聚众赌博,热衷有偿家教和做微商等。这些都是被曝光的、相对严重的现象。

更多的日常性的负面师德行为,其实一直在许多校园里存在着。比如,升旗仪式上随意讲话,在监考时或课堂内玩手机,开会和培训时忙于刷屏,在网上随心所欲地晒学生的缺点和问题,漠然面对学生的鞠躬问好,在公共场所吞云吐雾,在家长和学生面前炫耀财富,随意迁怒于学生,上课粗枝大叶,改作业草草了事,向学生推销资料以从中谋取私利,在校园里见到垃圾熟视无睹甚至随地吐痰等。

这些看似和正儿八经的德育课毫不相干的“琐事”,恰恰成了阻碍学生美好德行成长的负面教材。须知道,教师对学生的人格影响,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远比对学生的知识影响来得持久而深刻。

教育是什么时候发生的?不是从你站上讲台开始的,也不是从你有意识地找学生谈话或者对学生进行“训导”开始的,而是从我们教师出现在学生面前开始的。孩子只相信他所看到的成人世界,而不会轻信我们所描述的道德世界。

教育必须敢于触及自身的缺陷,才会有真正的改进;教师必须敢于触及自身的缺点,才能有真正的改善。否则,我们的教育,就永远无法走出低效的怪圈。

突围之三:让学生拥有不重复的教育生活

先讲两个故事。

几年前,我在高中担任班主任。学校正门口有十八根旗杆,我们每个月都要在校门前举行升降班旗仪式。上个月综合考评出色的班级,获得下个月的升班旗资格,在每月第一周举行隆重的升班旗仪式;原本获得升班旗资格的班级,如果下一个月考核未能进入年级前列,则举行一次悲壮的降班旗仪式。

这项富有创意的活动,一开始大大激发了各班级同学和班主任的积极性。同学们在第一次升班旗时都特别激动,有的甚至流下了热泪。但过了几个月,一些班级多次获得优胜班级荣誉后,升班旗逐渐流于形式,学生队伍不整齐了,表情也不严肃了,全没了当初的那种庄重和激动。而我的班级,每一次都认真对待,精心组织,在主持人、议程等方面不断推陈出新,所以每一次升班旗都庄严隆重,激动人心。我班第一次升班旗的时候,学生和家长流下了激动的泪水,我们的故事登上了《人民教育》杂志。第五次升班旗的时候,恰好全国班主任专业化培训会议在我校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一些班主任和校长观摩了我班的升班旗仪式。一位来自省外的初中校长惊讶地问:“你们的高中生怎么会如此单纯,升班旗都会流眼泪?我们学校的初中生都已经不会感动了。”

面对他的惊讶,我毫不惊讶。我听多了一些关于学生“冷漠无情”“麻木不仁”的抱怨。学生冷漠麻木的背后,正是我们的学校和教师对教育工作的冷漠和麻木。我们习惯于把每天的教育工作当作机械的毫无创造性的劳动,日复一日地重复着“昨天的故事”,教育者普遍的倦怠感就这样产生了。

当我们自己都心生厌倦,又如何能够拥有打动学生的力量呢?

当诚信问题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的时候,许多老师面对众多的学生作弊现象束手无策。他们除了一遍遍地告诫或威胁学生不要作弊,别无他法。

我想有所改变,于是我在所任教的两个班级里进行了整整一年的诚信教育实验。每逢学生默写或者单元检测,我就给学生讲一个诚信故事或者在黑板上写一句温馨提示语。一年中,我进行了三十多次这样的努力,而且每次的故事或提示语都不同,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深受学生好评。一个同学在随笔中写道:“厉老师每次考试前,如果不讲诚信故事,就会在黑板上写一句话提醒我们,我们就会想,这次,厉老师会写句什么话呢?”还有一个同学则说:“老师对我们如此信任,而且用心良苦,每次都给我们不同的提醒,我们作弊了,会感到对不起老师。”

后来我把这个做法向全校推广,让每个班级的老师在每次考试之前,都在黑板上写一句与众不同的诚信提示语,结果,学生作弊现象大大减少。我的这些努力,写成文字,很顺利地在《中国德育》上发表了。

多年的教育工作让我明白:当我们带领学生一起过不重复的教育生活时,我们就能和学生一起感受到教育的美好,并享受到自身成长的快乐。

教育是必须常为新的。新知识、新技术不断产生,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教育的使命就是培养“新人”,就是引领学生更好地走向未来的世界和生活。当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类喜新厌旧。正是这种天性,推动着社会和文明不断向前发展。中小学生处在充满幻想与好奇的年龄,他们最反感的就是单调重复的生活。(www.xing528.com)

可是,在中小学教育阶段,千校一面、千课一面的现象并不少见。从幼儿园开始到高中,不仅教育内容大同小异,连教育方式都几无二致。苏霍姆林斯基对此有深刻的体会,他说:“刻板公式、一律化像铁锈一样腐蚀着教育过程的精细的机体,这是最有害的现象之一。”不可否认,许多学生的品行、心理问题,常常是伴随着对学校的失望、对学业的放弃而来的,甚至往往是从对学校的失望、对学业的放弃开始的。

现在,无比精彩而又无限复杂的网络世界汹涌而来。现实世界的无奈、校园生活的单调、学业负担的沉重,都让学生对充满诱惑和挑战的网络世界,特别是网络游戏趋之若鹜、不能自拔,由此带来的学生问题更是层出不穷。这已成为日益严重的全球性问题。

今天,我们面临着和网络世界争抢孩子的严峻挑战。要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尽可能增强学校教育的创造性、灵活性、多样性和吸引力

我校把“过不重复的教育生活”作为教风,倡导和鼓励各部门与每位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以点点滴滴的“微创新”“微变化”,每天给学生以不同的教育体验。我们在各个方面进行了尝试和探索:在课堂教学方面开展了任务型生本课堂、分层走班教学探索;在班级管理方面开展了班级组共同体建设;在课程方面开展了基于学生发展需要的“立人”系列课程开发;在德育活动方面开展了仪式化系列探索;在校园环境方面开展了故事化建设。学生、家长和来我校考察的同行与领导纷纷称赞我校教育“新意迭出,亮点纷呈”。学校因此被评为省课改先行经验学校,省、市、区课改试点学校,中国教育学会班主任专业化实验学校,陶行知研究会青春期教育实践基地学校,教育部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试点学校等。

富有创新和变革精神的学校,如一条河流,一路向前,奔腾不息,它在确保自身新鲜活力的同时,更带动师生不断向前,一路欣赏两岸的美丽风光,师生和谐,美美与共,其乐融融。

突围之四:让班主任成为校园里最受尊重的群体

最近,宁波市教育局出台《关于加强中小学班主任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试行)》,明确全面实施班主任准入制,健全班主任成长发展机制,优化班主任队伍结构,完善班主任待遇提升保障机制,增强班主任岗位吸引力,提升班主任工作专业水平和质量。

最大的亮点是,除设立班主任专项奖励经费,并从奖励性绩效工资、职称(职务)晋升、评优评先等方面确保班主任的优先地位之外,还打通了班主任专业荣誉系列和专业职称系列发展通道,即宁波从县市区到大市级,分别设立相应的名优班主任系列荣誉,享受同级别的对应的学科名优教师系列政府津贴。同时,实施班主任职称评定的双通道制度,即班主任既可选择参评学科专业系列,又可选择参评德育系列。由于浙江省十多年前已经有德育特级教师评定,2017年开始又增设了德育正高级教师职称评定,宁波这项规定的出台,让广大中小学教师看到了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广阔空间。

就我国当前实际而言,要真正落实党和国家交给我们的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仅不能淡化、弱化,还应该大力强化班主任的地位和作用。

从我国国情和传统文化看,基于班级授课制的班集体教育,是国家对教育的现实选择。在我国这个多民族国家,在重视家庭孝道、重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中华民族文化语境中,在加强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班集体教育自然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性和优越性。

而从学生角度看,基于班级授课制的班集体教育,是学生在校期间不可或缺的教育体验。教育即模仿,即准备。学校教育就是未来社会生活的模仿和准备。在学生的成长和社会化过程中,学生从一个家庭,走向另一个家庭,从一个单位,走向另一个单位。他的原生家庭,就是他未来的家庭的学习榜样和模拟场所。而学生时代的班集体,则是他未来的单位的学习参照和模拟场所。

班集体生活,对学生而言,就是最具体、最直接的学校教育和生活体验,也是最全面、最有效的社会准备。学生就这样在班集体生活和学习中,完成了逐步“社会化”的过程。学生一旦在中小学阶段缺失完整的班集体生活的体验和“训练”,未来,或许就很难有机会进行补救。从这个意义来说,班集体教育对我们的孩子而言,同样是无可替代的。

立德树人工作,必须有一个稳固的教育基地,这个基地就是班级。而这个基地必须做到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这就需要一个核心人物,这个核心人物就是班主任。班主任是班集体建设的主导者和责任人,也是最接近和了解学生,和学生交往最密切、最广泛的教师;班主任影响的,不仅是班级的整体班风学风,还有班级中每个孩子的思想、品德、学习甚至气质和修养。班主任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特殊而关键的作用无可替代,以至于校长们感叹:班主任定,天下定。所以,我也经常说,班主任强则班级强,班级强则学校强,学校强则教育强。反之亦然。

但谁来当班主任?愿不愿意当班主任?能不能当好班主任?依然是校长们每年忧虑的问题。当然,这也是广大家长最关心的问题。班主任,能当好的教师少,愿意当的更少,能够当好又愿意当的则少之又少。这个问题多年来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缺乏一支稳定而强有力的班主任队伍,学校德育工作常常会失之于疲软和虚空。当前许多学校内部发生的问题,尤其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问题,恰恰和班主任队伍的工作积极性不高、专业化水平不理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近年来在各地推行的区管校聘、岗位聘任以及各级名优班主任评比等制度措施,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班主任的地位。但是,要形成持久而强大的吸引力,就要真正让班主任成为学校里最受尊重、最有地位的群体,还必须使其回到专业化道路上来。真正落实班主任工作的“主业”地位,真正落实其“一半工作量”的政策,真正开展班主任职级制评比,真正促进班主任专业化发展,才能迎来班主任的春天,才能迎来中小学德育的春天。班主任真正有地位,中小学德育才能真正有作为。

最近几年,教育改革中出现了取消所谓“行政班”,淡化班主任作用,追求“人人是班主任”的改革倾向。这种改革的初衷或愿望是好的。而且,这种探索在一些师资队伍和学生素养都极为优秀齐整的学校或许是可行的。但是,恕我直言,在绝大多数中小学,不必说人人可当班主任,就是完全符合班主任任职条件、胜任班主任工作的人,都并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事实证明,班主任绝非人人都能胜任。任何淡化、弱化和虚化班主任地位和作用的做法,最终不仅会导致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淡化、弱化和虚化,还会直接给我国“立德树人”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带来诸多直接或间接的损害。这并非危言耸听。

我校一直重视全方位提升班主任的地位和待遇,坚持把最高的尊重、最优的待遇、最好的荣誉、最深的感情、最多的关爱给班主任,努力让班主任成为学校里最令人敬重的群体。举个例子,我们出台了《名优资深班主任考评奖励制度》,除日常的各类班主任工作津贴和奖例外,对高级教师担任班主任每月奖励400元,40岁以上教师担任班主任每月奖励400元,45岁以上教师担任班主任每月奖励600元。评上校级骨干班主任、班主任带头人、卓越班主任和功勋班主任的,分别每月奖励200元、400元、800元和1200元。这些奖励,虽依然无法完全体现班主任的劳动付出,但是,至少让我们的班主任成为学校里收入最高的群体,让他们感受到学校对他们工作的一种认同和支持。希望更多的学校能够有更好的措施、更大的力度来加强这方面的探索。希望我们所有的班主任都能够抬起头来,幸福而骄傲地说:我是一名班主任,一名幸福的班主任。

我始终坚信:什么时候班主任真正成为令人羡慕的岗位了,学校的德育工作就真正有地位、有作为、有希望了。

突围之五:让德育评价多一份远见和从容

不久前,和一位社会实践基地的负责人聊天,他说,一所学校的教育究竟如何,在社会实践基地一星期,就能看出来。

他一再肯定我校学生的精神风貌和行为习惯。我校学生遇到老师都会主动鞠躬问好,吃饭的时候,不需要老师管理和督促,都自觉排队,安静有序。而有的学校,即便班主任大声呵斥,依旧乱糟糟、闹哄哄。他说,学生的成绩如何由很多因素决定,但看学生的品行习惯就知道一所学校的办学品质。自由而无监督的环境下,最能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教养,也最能展现出学校教育的真实痕迹。

2017年8月18日,在宁波市镇海中学体育馆内,举行了镇海区2017年教育成就奖颁奖仪式,中共镇海区委书记林雅莲和镇海区人民政府区长魏祖民给部分高中师生颁奖。一个学生领完奖在我面前停下:“校长,您也在这里?”原来,他是我区另一所重点中学龙赛中学的学生。令我意外的是,龙赛中学有六名品学兼优的毕业生获此殊荣,其中有四名是从我校毕业的。这几个学生自豪地告诉我,立人的学生在高中的表现都是不错的,没有给母校“抹黑”。

我说这两件事,是因为这里面涉及德育评价乃至学校评价问题。

德育乃至学校教育,到底如何评价更科学?

学生离开校园后,在自由状态下的真实素养如何?

学生离开学校多年后,在高一级学校或社会上又表现如何?

不考虑这些问题,我们的评价就不能正确反映学校德育乃至整个教育工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我们当前的德育评价常常局限在校内,而且往往局限于当下。往往是检查组到校,查看档案资料,察看环境卫生,找几个学生座谈,发几张师生问卷,不用半天,就宣告结束。这就等于,果子尚未成熟的时候,在进入市场之前,就早早对果子的品质和果农的水平做出了结论。

而且,在整个学校评价体系中,德育工作占的比重也往往失之于小和轻,远不如教学成绩分量重。即便在占比上显出重要性了,也最终因为“不容易考评”,导致各校得分相差无几,不如成绩那般优势“醒目”、差距“显著”。这就是多年来,我们的一些校长对德育工作“心不在焉”甚至“口惠而实不至”的原因。

德育工作具有复杂性、迟效性和潜隐性等特征。德育工作的成效,有些是学校方面决定的,有些甚至更多的是家庭和社会等因素决定的;有些是挂在学生脸上的,有些甚至更多的是深藏在其内心的;有些是在当下呈现的,有些甚至更多的则是在很久以后才显现出来的。德育评价,远不如学科教学评价来得简单。

正因如此,面对蜻蜓点水、浮光掠影般的检查考评,学校很容易在短期内做些文章,就得到满意的结果。即便存在一些问题,也很容易找到一大堆理由为自己开脱。也正因如此,我们的检查组应当多一些耐心,多花一些时间来观察,多走一些地方来调研,多等几年来跟踪。教育行政部门更应勇于担当,在考评内容和方式上做些大胆合理的变革和改进,用更为科学的评价体系,督促、指导和推动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只有建立一个面向未来、着眼长远的评价体系,学校领导特别是校长们才会树立百年树人、久久为功的意识,学校德育工作才能摈弃急功近利、肤浅表面的作风,走向科学,走向正确,走向深入,走向深刻。

中小学德育工作要实现突围,当然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尤其需要家长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但是,坐等一切好起来,然后说“好了,我们可以开始努力了”,显然不是教育人负责任的态度。我们唯有从自身入手,从自己开始,实现教育内部和教育者自身的思想、观念和方法、能力的率先突破,才能赢得他人的理解、支持和配合,我们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才能迎来理想的“自由王国”。

感 悟

受命给德育专家云集的浙江省教育学会德育分会会员大会做报告,并且是唯一的一个报告,的确有一定的压力。因为这个话题比较大,很难把握。但由于多年来对这方面有一些思考,而且恰好也发表过类似的一篇文章,于是,结合时代特点、教育现状和中小学德育的实际情况,还有我校的实践探索,做了这个报告。因为植根于教育现实,加上有自己的一些思考,并能够以富有个性化的语言进行表述,所以受到同行们的好评。

有人在群里说:“太精彩了,妙语连珠,好多话都没记下来。”还有人说:“后悔没带录音笔!恨不得每个字都记下来!”一位高中班主任发来短信,说这个报告“直抵我内心,抚慰我灵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