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力讲演录:厉佳旭助推门打开

教育力讲演录:厉佳旭助推门打开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不仅让每个学生从学习上获得了及时的支持和帮助,更是在情感、组织上得到了支持和帮助。或者,我们含蓄一点说,是有了巨大的改变和显著的改善!至少目前是这样的。因此,我们教师的观念也在发生变化。教师无须担心有人听课,因为真正的精彩在于学生,不再在于教师。

教育力讲演录:厉佳旭助推门打开

2013年5月9日

老师们:

这一周是学校小班化生本课堂全面铺开的第一周。

星期一,我和其他几位校领导就开始巡视课堂,发现一些班级已经开始,一些班级还在讲周末练习。

星期二第一节、第二节课,初一、初二中,除了四个班级的教师在讲试卷或者上复习课,其余班级都使用了学习任务单上课。

第一节课时,我在初二年级巡课。

每一个班级的门,前后门,都已经打开。这是星期一我们巡课后提出的要求,让各个班级一律把教室门打开,让学校管理者和其他教师,以及客人,可以随时进入课堂听课。

我逐个走进初二的教室,拍照或摄像。这是我们立人中学真正意义上迈开教改的第一周,我要记录下大家崭新的一天。我让马春雷老师到其他各教室摄像或摄影。我对马老师说:“你要给每一个上新型课堂的任课教师拍下照片,遇到好的,就录几分钟像,既作为史料,又可供反思和学习。”

这里,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正在发生。

这些班级中,没有一个班级的学生像过去那样东张西望,更没有一个班级的学生因为我这个校长的出现而有所不同,他们正变得落落大方。

在范玉琴老师的课堂,我看到各个组的学生你争我抢,回答老师的问题;在吴永艳老师的课堂,我看到各组的学科小组长安静而快速地到其他小组交叉检查并批阅当堂练习;在王飞老师的初二(4)班,我看到学生热烈地交流着各自的学习任务单;在郑雯晴老师的课堂,我看到了一种宁静,一种平常难以看到的宁静,学生各自对照任务单,快速查阅课本;在李建军老师的班级,我看到学生讨论一道排序题,六个学生互教互学,井然有序;在杜静波和包卫菊老师的班级,我看到学生为了小组得分争相举手发言。

在初一年级,我看到了同样的景象。在初一(10)班,蔡心宁老师在教学生如何用英语进行小组评价和激励;在汪海萍老师的班级,学生在表演卡拉玛姐妹舞蹈;在王佩芬老师的班级,学生小组在用英语互说互听街头指路问题……

初一初二的其他班级,凡使用任务单的课堂,学生普遍比较专注,很少看到有学生因为我们的出现而拘谨或者特别兴奋的情况。

各位老师也不再因为我走进课堂就神色紧张或故作镇定地对学生说“校长来了,你们好好表现”。而在过去,大家知道,这种情况最为常见。

大家和学生一样,对我的出现表现出一种淡定、从容、宁静和专注。

老师们,这是值得惊喜的现象。

仅仅几天,我们的课堂就发生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巨变。

试想一下,这份淡定从容,在几天前,是多么难得一见,甚至可以说无法想象啊。你们也知道,过去,我如果想来听课,大家是多么紧张和抗拒啊。就算是名义上结对的师徒之间,开展经常性的互听活动,也都不大顺利啊。就在不久前,有年轻老师向我诉苦,她想听课,但是,老教师不让听,说没什么好听的。

总之,在过去,听课好像是我们老师的一个噩梦,甚至有一位老师听说我下一周要去听她的课,在食堂里就半开玩笑半当真地对我说:“校长,你千万不要成为压倒我的最后一根稻草啊。”

学生方面呢?随便去教学楼转转,你就会看到一些班级总是有那么七八个甚至十来个学生游离于课堂外。有的在看小说,有的在画东西,更有的趴在桌上(就在今年三月份,浙派名校长培养对象研修班学员来我校蹲点会诊的时候,校长们也毫不客气地给我们指出了这个问题)。如果你经过他们的教室,他们会立马转过头来看你,或者在窗户附近“放风”的同学会立即提醒其他同学:某某来了。

我去巡课,就时常能听到稚嫩的声音从教室里传出来:“厉佳旭来啦!厉佳旭来啦!”客气点的,就是:“嘘,校长来啦!”其他学校领导走过的时候,也都这样。我们知道,那节课,那些孩子的心思一定不在课堂里。或者说,他们身在课堂,但心绪和精神绝对不在课堂里,他们被课堂“抛弃”了。学习,更无从谈起了。

老师们,你们想想看,如果我们的课堂有足够的吸引力,每个学生都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并专注于自己的学习任务,会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我想,肯定不会。

我始终有一个观点:如果我们的学生不肯学或学不好,我们教师和教学层面应该多找原因,多想办法;如果我们的教师没教好或不愿好好教,我们中层和校长要多找原因,多想办法。这就是勇于担当、敢于负责的精神。所以我们提出要把“成就师生,服务社会”作为办学目标,至于教学,则提出“不放弃每一个学生”的目标。

仅仅是在初一、初二年级全面推进基于小组合作的任务型小班化生本课堂建设的第二天,我们就看到了一种以前不曾见到的,或者只在少数班级见到的课堂:生本课堂。

这是真正的属于学生、依靠学生、服务于学生的课堂,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成了学习的主人,不再是教师自己滔滔不绝地满堂灌。

这是有根本原因的。生本课堂中,有学习任务单,这奠定了基本的教学目标;有四个环节,这奠定了课堂的基本结构;有学习小组,这是学生有效开展自我管理、自主学习以及合作学习的基本条件。

这样的课堂,人人都有任务,看得见摸得着的学习任务,不再依靠一双耳朵或眼睛去学习。你的学习任务必须在任务单中有体现,不再可做可不做,也不再让人无法辨别你的学习状态。这就是可视化学习,可观察、可监督、可检测、可评价。

这样的课堂,有学习小组的同学在相互提醒、相互支持、相互激励、相互监督,每个人的表现都决定了小组的荣辱,而小组的荣辱又关系到每个人的荣誉,每个学生不再被隔离,也不容易我行我素或者自暴自弃。这不仅让每个学生从学习上获得了及时的支持和帮助,更是在情感、组织上得到了支持和帮助。

这样的课堂,教师也不再需要挂着个小蜜蜂声嘶力竭或唾沫横飞,一讲到底。

所以,就这一两天,当我们真正愿意改变的时候,课堂生态彻底改变了。或者,我们含蓄一点说,是有了巨大的改变和显著的改善!至少目前是这样的。

教学,真正变成了教学生学;教师,真正转型为组织学生学习;而教室,真正变成了学室,课堂,真正变成了学堂。

当我们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就可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这样,学生就知道,学习就是要依靠自己,但也要学会帮助别人,并接受别人的监督;教师也知道,课堂不再像过去那样,单纯依靠教师的个人表演,而是学生表现和展现自己的舞台。

因此,我们教师的观念也在发生变化。教师无须担心有人听课,因为真正的精彩在于学生,不再在于教师。生本课堂中,以学定教,课堂不再注重教师周密的预设和严谨的演绎,而在于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随时给予必要而高明的指引和帮助。教师不再有全程表演、专场表演的负担,而且不再需要大段地讲解,更不需要大声地吼叫来“镇住”学生,管住纪律

我们经常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初一入学的时候,每个学生都努力学习;一学期之后,开始有三四个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初二的时候,每节课有七八个学生不听课,或者睡觉,或者看课外书;初三的时候,尤其到了最后一学期,有十来个学生不听课,有的课堂里甚至有二十多个学生不在学习。(www.xing528.com)

你们觉得这个现象正不正常?

我想,包括我在内,多数老师都习以为常。因为,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从低段到高段,就是一个分化的过程啊。

是的,这个世界充满了分化,但分化不等于放弃和抛弃。而且,许多分化,很多时候,是不是也有我们的一部分原因?我们未能因材施教,未能以生为本,差异变成了差距,进而变成了分化,造成了许许多多学生的沉沦甚至绝望。而我们却往往习以为常,甚至熟视无睹。

我一直在想,如果我们可以对越来越多放弃学习的学生和抛弃学生的课堂熟视无睹,我们是否也可以想象我们自己的孩子在课堂里如此被他们的老师熟视无睹?是否也可以想象,假如自己是病人,在医院里,医生同样可以对我们的痛苦熟视无睹?

这不正常啊,老师们。

这几年,从高中到初中,见惯了这种好像已经成了铁律的不正常现象之后,我始终在想,我们如何能够打破这个看起来似乎很正常的现象或者“规律”?

我们是教师,不是裁判员,更不是评论员,我们是教练员啊。

教育是帮助,而不是判决啊。我们帮助学生改善自身,进而改变命运,要让那些对学习不感兴趣的人有兴趣起来,对学习没信心的人有信心起来;让那些不愿意学的人愿意学起来,不会学的人会学起来,学得差的人学得好起来。让每个人都跟得上大部队,如同雁阵,一个都不掉队。

这才是教育,这才是我们教师的职责和使命所在啊。

所以,多年来,我一直在思考,我们怎么能够减少这种滚雪球般的放弃和抛弃现象。至少现在,我可以说,我们初步找对方法了。我们这几天的课堂变化,表明我们的探索是对的,我们的方向是对的。

当然,我们的生本课堂还不完美。比如,有的学习任务单中任务设计还比较简单,缺乏开放性;比如,有的任务设计过于繁杂,一节课内难以解决;比如,学习小组讨论的时候,有的老师还是舍不得给充足的时间,学生讨论还未展开,就叫人起来回答了,而有的甚至根本不需要讨论,也让学生为讨论而讨论;比如,有的老师还不知道如何管理小组,有的小组成员依然有游离于小组的现象,老师却未能及时提供帮助或予以提醒;比如,老师对学生的激励手段比较单一,除了加分,其他方法不多;再比如,学生的组内分工还不够明确,导致总是个别同学起来回答,而其他学生则容易成看客,比较被动;等等。

任何一项变革,都不会一蹴而就。我们还有许许多多的困难要去克服,许许多多的问题亟待解决。

但是,毕竟,我们只是开始。毕竟,变化已经开始。

始生万物,其形必丑。我们的开局虽然难免有不足,但在我看来,已经异常亮丽。这是一个异常漂亮的开始。

我们每个人,尤其是相关部门和教师们,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展示了极大的勇气;我们全体参与其中的老师,展现出了极大的真诚、热忱、负责和智慧。

在此,我代表班子,更代表全体学生,向大家表示感谢和敬意。

老师们,我曾经看过一些学校使用导学案或任务单多年,课堂依然沉闷乏味,这不是这种方式好不好的问题,最主要的还是教师有没有认识到、愿不愿意去尝试、肯不肯努力去改变的问题。再好的方法,如果人们不肯去使用,也没有办法。

我们学校,师资优良,又富有学习和变革意识,为了学生更好地成长,能够顺时应变,采用新的教学方式,特别是借鉴、学习目前国内盛行的以小组合作和学习任务单为两大支点的生本课堂教学经验,相信这样推广起来会更顺利一些。

我真的为我们的老师和学生感到骄傲,也由衷感谢那些敢于变革、乐于学习的老师们。

我们丝毫不必怀疑,这种课堂的改变,必然会带来教学质量的根本性提高。

毛志挺副局长曾经多次说过,同样的分数,质量也是不同的。有的是依靠死抓恶补抓出来的,有的是依靠科学教学教出来的。前者是抓了成绩,牺牲了全面发展,后者是除了成绩,还有全面发展;前者是立足于此时此刻,缺乏后劲,后者是立足于人生幸福,可持续发展

我深信,我们的生本课堂,正属于后者,或者说,正朝着后者的方向迈进。

我知道,我们立人中学,需要的不仅仅是为学生提供一时的优质服务,更着眼于为他们提供一生所需的强劲动力。

借用屈原的话来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现在,门,终于打开了。

打开的不仅是教室的门,更是我们的变革求新之门、积极探索之门。

但是,显然,也只是刚打开。

余下有更多的事,等着我们去做。我们的周围,在全国各地,有太多先进的经验等着我们学习和借鉴。今后,有更多的精彩等着我们师生去书写和演绎。

我相信,我们勤奋好学、惟实惟新的立人师生,一定会走出一条踏实、从容而宽阔的路来。

最后,深深感谢那些善于学习的老师们,深深致敬那些敢于学习的老师们,也深深希望我们每个人都积极投身到这场变革中去,主动投身到成就学生、成就学校,也成就自己的实践探索中去。

我相信,立人中学、立人的每一个学生,终将因你们而更美好。

谢谢大家。

感 悟

推进课堂变革,最主要的是教师思想、观念、理念的转变。这就要注重摆事实、讲道理,树立榜样,总结经验,给老师们不断地加油鼓劲。推进过程中,事实要尽量多找教师身边的榜样,多用教师自身的案例,这样才能令人信服;道理则要多从教师切身的体会中推导出来,经验要从教师自身的实践中提炼出来,这样才更容易被接受。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多鼓励、多支持,要多观察、多思考,及时给教师鼓劲打气,更要及时帮助他们发现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并提供解决的思路,指明下一步行动的方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