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近代中国的社会保险制度演化:强制储蓄的博弈分析

近代中国的社会保险制度演化:强制储蓄的博弈分析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以“保障”为目的的职工储蓄通常要求提取储金必须满足离职、病故、死亡等情况,因此,它是强制的并且通常由厂方进行储金安排,这就导致职工在企业可以面向社会吸储的习俗下,对“企业保障”中储蓄资金无法自由安排的问题上心存不安。企业办理职工储蓄为“保障”的收益受到为企业“融资”行为的负面影响。图4.1企业举办职工储蓄的博弈分析博弈的均衡结果取决于支付矩阵中各个收益大小的比较,即K′r′、Kr-C和Kr之间的大小。

近代中国的社会保险制度演化:强制储蓄的博弈分析

在近代中国的民营企业行为中,面对包括职工的广泛社会公众的储蓄行为不可忽视。在20世纪20年代末的上海,企业通过吸收包括职工在内的广泛储蓄蔚然成风。荣家企业集团于1928年设立的“同仁储蓄部”,办理同仁储蓄,“可免受制于人、仰承金融资本家的鼻息”。当年底就达到了147万元的储蓄总额,超过了总公司存款(各厂的多余资金),1929年和1930年快速增长,分别比前一年增长100%和45%。[33]有些企业为了更广泛地吸收储蓄,甚至在报纸上大做广告,如中国内衣公司、世界书局、中法药房、新新百货公司、先施百货和永安百货等。这些企业的融资行为在20年代末30年代初达到了高峰。

传统的企业吸储对职工是否储蓄是自愿的,并且在任何职工认为资金不安全或欲使用的时候都可以提取储蓄,“它们(职工储蓄)虽然也有定期活期之分,但实际上更像通知存款,不订明期限,取款必须事先通知,约期提取”[34]。由于以“保障”为目的的职工储蓄通常要求提取储金必须满足离职、病故、死亡等情况,因此,它是强制的并且通常由厂方进行储金安排,这就导致职工在企业可以面向社会吸储的习俗下,对“企业保障”中储蓄资金无法自由安排的问题上心存不安。企业办理职工储蓄为“保障”的收益受到为企业“融资”行为的负面影响。企业和企业之间的博弈框架可以用来分析企业办理职工储蓄为“保障”和为“融资”的相互影响。

博弈方为两方:企业1和企业2。他们各自的策略为:办理职工储蓄出于“企业融资(F)”的目的和办理职工储蓄出于“企业保障(S)”的目的。各家企业的收益如下:如果所有企业办理职工储蓄都是为“融资”时,每家企业的收益都为K′r′,其中,r′=(R′-R),K′为筹到的资金,R′为投资收益,R为资金的成本;如果所有企业办理职工储蓄都是为“保障”时,企业的收益为Kr,K是企业资本,r是给职工保障带来的职工工作效率的回报;如果有的企业办理职工储蓄为“融资”而有的企业办理职工储蓄为“保障”时,企业职工储蓄“融资”的行为会给为“保障”的企业带来成本C,主要是由资金无法自由安排所带来的工人不满造成的。因此,可以得到如图4.1所示的博弈矩阵

(www.xing528.com)

图4.1 企业举办职工储蓄的博弈分析

博弈的均衡结果取决于支付矩阵中各个收益大小的比较,即K′r′、Kr-C和Kr之间的大小。很显然,Kr-C<Kr。在20世纪20年代前后,企业举办职工储蓄的融资收益大于保障收益,即K′r′>Kr,原因如下:首先,近代中国企业快速发展,需要更多资金,但如刘鸿生所言:“因为利息高,自己所得的利润,大部分变为银行的利息”,即r′较高;其次,近代中国包工制长期盛行,直到1926年1月国民党二大通过的《工人运动决议》才正式提出取消包工制,这使得资方通过奖励储蓄为职工谋“保障”的同时管理工人的收效甚小,即r较小。最后,企业可融得的资金K′通常与企业资本K不相上下,如:“上海新中工程公司股本仅十二万元……所恃以周转流动者,厥惟信仰本公司同志之存款十二万元。”[35]

在K′r′>Kr>Kr-C时,博弈的纳什均衡是(F,F),即企业都选择举办职工储蓄为“融资”的目的。这与20世纪20年代末上海的特征非常吻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