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近代中国社会保险制度演化:资金融通与保障管理检验方法

近代中国社会保险制度演化:资金融通与保障管理检验方法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具体到本书的研究,就是到底是“资金融通”需要还是“保障管理”需要更占上风?在近代企业普遍存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这种表象难以让人相信企业发起职工储蓄的主要目的是“保障管理”需要。如果企业支付给职工储蓄的总回报高于同一时期的银行借款利率,甚至在企业既有职工储蓄又有借贷的条件下,前者的回报依然高于借贷利率,那么,企业举办职工储蓄主要是基于资金融通的假设就要被拒绝,并接受保障管理的假设。

近代中国社会保险制度演化:资金融通与保障管理检验方法

历史的发展中事物往往是复杂的,往往是亦此亦彼的,但在具体发展的某个阶段会呈现出“此”或“彼”比较突出的特征。具体到本书的研究,就是到底是“资金融通”需要还是“保障管理”需要更占上风?职工储蓄资金的形成、流动是认识这个问题的开始。图3.1对其进行了描绘。

图3.1 储蓄资金形成、流动图

职工储蓄资金由“职工供款”单独形成或由“职工供款”和“厂方赠送”共同形成。储蓄资金形成后,便通过各种途径形成本企业或者外企业的生产资金,比如,直接投入本企业的生产经营,存入银行并以此为条件获得贷款,存入银行形成其他企业的贷款[14],购买其他企业的股票债券[15],等等。其后,本企业或外企业直接或间接地将投资收益返还到储蓄资金。最后,企业再根据事先约定的储金办法对职工进行储金返还。在整个过程的前一阶段,即工厂与职工之间的储金形成和发放之间有明确的储金办法予以规定。在后一阶段,即工厂如何将储蓄资金进行使用则没有任何办法进行约束。因此,即使表面看来储蓄资金流向银行或者其他企业,但由于储金本身是一个资金筹码,职工储金依然最终可能会流回企业参与生产过程。在近代企业普遍存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这种表象难以让人相信企业发起职工储蓄的主要目的是“保障管理”需要。人们首先对职工储蓄的认识是“资金融通”,这是一个大概率事件。在现代的学者研究中也反映了这一点,如施正康(1999)在关于企业融资中提到职工储蓄,但学者们关于科学管理的研究却从未提及。本书根据这一先验认识,将企业举办职工储蓄的主要目的认定为“资金融通”,在统计上是处于原假设的位置,如果没有非常强烈的条件,就不能拒绝原假设。

企业融通资金是一个典型的经济行为,其是要考虑成本的,即资金的价格。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金融业已取得较大发展,银行借款和发行企业债等间接、直接融资都是可选择的方式。如果企业支付给职工储蓄的总回报高于同一时期的银行借款利率,甚至在企业既有职工储蓄又有借贷的条件下,前者的回报依然高于借贷利率,那么,企业举办职工储蓄主要是基于资金融通的假设就要被拒绝,并接受保障管理的假设。保障管理重在通过对职工的控制——从行为或者从心理,促使职工生产效率提高,带来所有者得到利润“大饼”和职工得到更高回报。如果样本中大多数企业呈现这一特征,那么,先前对整个企业制度的认识都要改变。(www.xing528.com)

上述的语言思想可以表达为如下的统计假设:

原假设(H0):资金融通需要

备择假设(H1):保障管理需要

在基于原假设的条件下,如果观察到r职工供款>r银行贷款(r为回报率),那么,拒绝原假设并接受备择假设,即是保障管理需要。在直观的职工储蓄回报率指标之外,更多的企业行为史料也能帮助识别企业的这一初衷。在保障管理的需要下,企业往往会期望可以具体解决某些劳资合作问题,比如,通过对职工行为的控制或引导,实现劳资合作更加顺畅。如果观察到r职工供款<r银行贷款,那么,不能拒绝原假设,即认为职工储蓄主要是有助于企业融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