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宗来源简况
(一)全宗构成者形成和职能
1.全宗构成者形成
1949年4月,中共镇川县委改为中共榆林县委,县委秘书室继续设立。
1950年4月,榆林市并入榆林县。
1957年4月,中共榆林县委秘书室改为中共榆林县委办公室。
1958年12月,横山县并入榆林县。
1961年9月,榆林县分设横山县。
1967年1月,“文化大革命”初期,中共榆林县委、县委办公室工作停滞;3月,榆林县人民武装部生产办公室成立,领导榆林县工农业生产。
1968年3月,榆林县革命委员会和中共榆林县革命委员会核心领导小组同时成立,设一套工作机构;8月,县革委会办事组分管县革委会办公室工作。
1971年2月,中共榆林县第四届委员会选举产生,未新设工作部门,仍由榆林县革委会办事组分管县革委会办公室工作。
1973年5月,中共榆林县委、榆林县革委会分设,中共榆林县委办公室恢复。
2.全宗构成者职能
中共榆林县委办公室是中共榆林县委的日常综合办事机构。
(二)全宗构成者所有曾用名
中共榆林县委秘书室
中共榆林县委办公室
榆林县革委会办事组
中共榆林县委办公室
(三)全宗管理机构和档案数量
中共榆林县委办公室全宗档案明细表
续表
注:此表根据2015年底榆阳区档案馆藏纸质档案案卷目录分类清点登记,案卷目录为档案数字化拆后重组的“新案卷目录”。
(四)全宗档案接收数量
中共榆林县委办公室全宗档案接收明细表
注:此表根据2015年底榆阳区档案馆藏纸质档案案卷目录清点移交接凭证登记。
二、档案内容与成分介绍
(一)全宗构成者基本职能
1.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办理县委机关日常综合事务,为县委领导的各项工作服务。
2.围绕县委中心工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建议、意见,为县委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3.负责县委会议筹备,公文起草、处理,文件立卷、归档,印章管理及机要保密工作。
4.做好县委常委会、全委会的会议记录,根据会议决定、决议,及时起草有关文件。
5.组织协调、督促检查有关部门和单位执行县委决议、决策,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6.搞好重要信息汇总上报,接待人民群众来信来访,改进县委机关工作作风。
(二)全宗构成者(中共榆林县委)主要活动
1950—1952年,开展土改、镇反、“三反”“五反”运动;民主建政,划分阶级成分,查田地、定产量,没收分配地主、富农、反革命分子财产,打击敌特和反动首要分子;开展整党工作,加强县、区、乡党组织建设,巩固新生人民政权。1952年11月召开中共榆林县第二次代表大会。
1953—1956年,贯彻执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开展农业、手工业合作化和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兴办农业合作社和初级社转并高级社,实行厂矿企业、商业门店公私合营,完成农业、手工业、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1955年9月召开中共榆林县第三次代表大会。
1956—1957年,开展审干肃反、整风“反右”、增产节约运动,清查惩处反革命分子,加强党员干部整风教育和基层党组织整顿,反对右派言论和划定右派分子;开展区、乡和农业社干部训练,开展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实行计划经济管理、粮食等重要生活消费品统购统销,执行党政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制。1956年4月召开中共榆林县第四次代表大会。(www.xing528.com)
1958—1960年,贯彻“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开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肃反、反右倾思想和资本主义行为,兴办农业和兴修水利,兴办地方工业和“大炼钢铁”,建立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和发展集体经济。开展治沙治水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建设,建成榆林沙漠运河榆东渠为代表的一批水利主体工程;发展粮食生产和兴办公共食堂。1958年6月召开中共榆林县第五次代表大会。1959年11月(横山县并入榆林县期间)召开中共榆林县第一次代表大会(馆藏纸质档案记载,大会为第一次代表大会,并以此延续计届)。
1960—1963年,开展“三反”“五反”运动,开展干部作风整顿,内部肃反和甄别工作;贯彻国民经济调整方针,压缩地方财政收支规模,精简党政机关干部职工和动员干部职工家属、城镇居民返乡参加农业生产;实行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体制,整风、整社,清理退赔“一平二调”集体和个人财物,划小核算单位整章建制。1961年12月召开中共榆林县第二次代表大会。
1963—1966年,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榆林县被列为省、地社教运动重点县(1963—1964年第一期社教以“四清”为重点,1965年第二期社教以“民主革命补课”为重点,1966年第三期社教以反对“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为重点);开展学习毛主席著作、“五好”单位和个人评比竞赛活动,抓革命,促生产,搞农田基建,抓粮食增产。1963年9月召开中共榆林县第三次代表大会。
1968—1970年,实行党政“一元化”领导,建立县、社及企事业单位革命委员会;开展“斗批改”、清理阶级队伍、“一打三反”运动,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清理各级革委会领导班子中靠造反起家和闹派性的人员,清查武斗、打砸抢和残酷迫害干部群众性质严重的人员;推行领导班子组织、思想革命化建设,稳定地方工农业生产和社会秩序。
1971—1975年,开展批修整风、批林批孔运动,实行党政分开和工作部门分设,整党建党,整顿生产队;批判极“左”思潮、资产阶级派性、无政府主义,清查“5·16”分子;农业学大寨,治理草滩、山川地区和西沙、红山、南川,治沙造林、中低产田改造,修建南部山区水地、梯田、坝地,促进农业生产上“纲要”。1971年2月召开中共榆林县第四次代表大会。
1976—1978年,开展反击右倾翻案风、揭批“四人帮”“一批两打”运动,开展基本路线教育,重点解决农村部分社、队“五种人”掌权问题;按照“抓纲治国”方针,揭批与“四人帮”有牵连的人和事,打击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和资本主义势力的进攻,调整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大寨式公社、生产队,加速农业机械化,发展农业生产;工业学大庆,对照大庆式企业六条标准,创建大庆式企业。
1978—1980年,开展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开展“揭批查”运动,按照“实事求是,有错必纠”方针,复查和平反“反右”、社教、“文化大革命”冤假错案,安置下放农村劳动人员回城落户,纠正社教运动错定地主、富农成分;落实党的农村经济政策,稳定“三级所有、队为基础”体制,鼓励发展农业多种经营和社队企业生产;参加国家“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
1980—1982年,开展党员思想教育、法制教育活动,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老干部政策、起义人员政策;实行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市场经济,推行和完善农村生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划给农村社员少量荒沙地治沙造林和颁发“荒山、荒沙使用证”;实行国营企业财务包干和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行政事业单位经费总额包干制度。1980年8月召开中共榆林县第五次代表大会。
(三)档案文种名称列举
1.综合
中央、省委、地委有关文件,县委召开党员代表大会、全委会议、常委会议、常委扩大会议、干部会议的工作报告、决议、简报、会议记录等,县委请示、报告、指示、通知、决定等。
2.组织宣传
省委、地委、县委关于组织机构、干部任免、人员编制、党的组织建设等方面的通知、决定、规定、批复,关于党的宣传、思想教育、统一战线等工作的指示、决议、通知、报告、总结等。
3.经济建设
省委、地委、县委关于计划经济、财政税收、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商业供销、城乡建设、物价管理、粮食统购统销等工作的通知、决议、报告、总结、简报、调查等。
4.政治运动
省委、地委、县委关于土改、镇反肃反、“三反”“五反”、对私改造、整风“反右”、社教、“文化大革命”等历次重大政治运动的指示、决议、通知、规定,县委关于政治运动的工作报告、专题总结、统计材料等。
5.其他
省委、地委、县委关于机要保密、来信来访、档案管理、文书处理、机关作风整顿等工作的规定、意见、通知、通报,县委办公室文件、机关事务管理规定、各类调查统计报表、财务决算表和财产移交清册等。
三、检索查阅注意事项
(一)检索注意事项
1.全宗可使用的检索工具
案卷目录、全引目录。
2.机读目录和手工检索工具条目的数量
2015年,制作2003卷档案的机读目录20074条,取代手工检索条目。
3.纸质档案数字化副本的画幅数量
2015年,完成数字化扫描画幅141528页。
(二)查阅注意事项
1.档案鉴定的情况
1992年10月,转入1946—1949年革命历史档案永久15号卷、长期14号卷;销毁1950—1958年短期档案391卷;新增1950—1954年永久档案1卷、长期档案40卷(其中:1950年长期档案8—17号卷,1951年长期档案7—9号卷,1952年长期档案11—14号卷,1953年长期档案20—33号卷,1954年永久档案11号卷、长期档案24—32号卷)。
2.档案全宗划分为永久、长期和短期三种
永久档案588卷,长期档案1415卷,短期档案1027卷。
3.档案内容向社会开放的情况
(1)1950—1954年档案开放102卷。其中永久档案27卷,长期档案75卷。
(2)1955—1958年档案开放171卷。其中永久档案32卷,长期档案139卷。
4.馆藏档案全宗号对照
1990年6月编《榆林市档案馆全宗名册》,中共榆林县委办公室全宗号X1-1;2014年3月编《榆阳区档案馆数字化项目编号》,中共榆阳区委办公室全宗号X00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