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四弦秋》演出情况及研究结果

《四弦秋》演出情况及研究结果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四弦秋》如实传达了白居易《琵琶行》诗中那种深沉激越的失意悲郁情感,引起历代文人的强烈共鸣,因此数百年来在舞台上盛演不衰,显示出旺盛的艺术生命力。此后,《四弦秋》多次由德音班搬演,其中两次有文献记载可佐证。此外,乾隆年间蒋士铨的好友、曲家王梦楼家乐也搬演过《四弦秋》。同治、光绪年间,《四弦秋》仍被京城各戏班争相搬演,成为各名角的拿手剧目。

《四弦秋》演出情况及研究结果

《四弦秋》如实传达了白居易琵琶行》诗中那种深沉激越的失意悲郁情感,引起历代文人的强烈共鸣,因此数百年来在舞台上盛演不衰,显示出旺盛的艺术生命力。

乾隆三十七年(1772)秋,《四弦秋》甫一脱稿,盐商江春便命家乐德音班在秋声馆中搬演,会聚了当时的名流观赏,“则观者辄唏嘘太息,悲不自胜,殆人人如司马青衫矣”[175],获得了催人泪下的艺术效果。嘉庆三年(1798)诗人汪剑潭在扬州晤面琵琶名手朱葵江,作诗追忆当时的演出情景:“檀槽声里忆江州,何事关心白傅愁。蒋诩径通江令宅,春灯同听《四弦秋》。”其诗下自注曰:“乾隆甲午之岁,蒋心畬侍御在扬谱《四弦秋》曲,余与葵江尝至江鹤亭方伯秋声馆观剧。”[176]按:汪剑潭此处误记为乾隆甲午三十九年(1774),《明清江苏文人年表》据此将《四弦秋》杂剧的演出时间系于甲午年下,误。

此后,《四弦秋》多次由德音班搬演,其中两次有文献记载可佐证。一次是乾隆三十八年(1773)五月,昆曲名伶惠郎扮演花退红,其响遏行云、宛如天籁的行腔赢得了袁枚、金兆燕等名流的赞誉。袁枚观戏后即席赋诗云:

白门游子醉华筵,五月邗江细雨天。难得风人招酒士,万花丛里小游仙。

梨园人唤大排当,流管清丝韵最长。刚试翰林新制曲,依稀商女唱浔阳。苕生太史新制《秋江》一阕,演白司马故事。

惠郎娇小影伶俜,呖呖歌喉隔画屏。好似流莺啭高树,不教人近只教听。

云鬟婀娜绣裙斜,素手弹筝客不哗。一个吴娘风调好,当他二十四桥花。

……

回首青山隔暮潮,一双兰桨送归桡。班班衣上香痕满,都是扬州酒未消。[177]

对惠郎高超的演唱技艺作了高度赞赏。曲家金兆燕也即席作诗酬和:“惠郎中酒眼波斜,一曲清歌遏众哗。安得将身作么凤,香丛长伴刺桐花。”[178]末两句由衷地表示了对惠郎及其艺术的喜爱之情。另一次是在乾隆四十三年(1778)六月。54岁的蒋士铨因感高宗垂念而复出,北上途经扬州,至江春康山草堂观演了自制的《四弦秋》后,作诗云:“绮筵重听《四弦秋》,一夜尊前尽白头。何必官人皆失意?欢场各有泪难收。”“能传幽怨写琵琶,来自东皋太守家。唱到空船秋梦后,满堂清泪滴胡笳。”[179]6年后再次观赏,依然满座宾客泪湿青衫,令曲家本人感慨万端,足见《四弦秋》强烈感人的艺术魅力。

此外,乾隆年间蒋士铨的好友、曲家王梦楼家乐也搬演过《四弦秋》。吴梅《瞿安读曲记》记载:“时丹徒王梦楼精音律,家有伎乐。即据以付梨园,一时交口称之。故《纳书楹谱》尚存《送客》一出也。”[180]《四弦秋》杂剧经江春德音班真情演绎后,北上传入京城。从此在大江南北红氍毹上盛演不衰,直至道光年间还是京城各戏班常演的剧目。道光十五年(1835),阳湖周仪自北京南还,作十诗记京城中杂事,其中提及《四弦秋》在京盛演的情况。其诗云:“歌场齐唱《四弦秋》,读曲词人尽白头。但是花前能对酒,弹章犹得比江州。”自注云:“都中一时竞演蒋铅山乐府,适潘红茶方伯以诗酒被劾,自滇南入都。”[181]其风靡京城曲坛之盛况由此可见一斑。

考察其盛演不衰之原因,陆萼庭以为,“这或许是北京为士大夫集中的都城,宦海升沉,人情冷暖,变幻莫测,正像《四弦秋》尾声所唱‘普天下不得意的人儿泪同洒’,因而容易引起共鸣吧”[182]。也正因为此,《四弦秋》的观赏人群集中于文人墨客这一特殊群体,更多地引起他们的感慨与赞赏,不时有诗文题咏。如晚清诗人黄燮清听歌者蝶云演《四弦秋·送客》一剧后,作有《梦横塘》词,其词云:“黛眉频翠,玉指弦冰,少年心事愁忆。感遇悲秋,借四柱、流泉幽抑。酒晕难留,梦痕无据,可怜今昔。看登场掩袂,忽忽心伤,伤心处、谁知得。  风尘我亦天涯,叹韶华易换,素鬓催得。信美婵娟,空点染、楚词颜色。但秋水、江湖照影,芳草年年寄兰泽。九派浔阳,泪珠多少,到今朝犹滴。”[183]依然激起诗人强烈的情感共鸣,唏嘘感慨不已。

同治、光绪年间,《四弦秋》仍被京城各戏班争相搬演,成为各名角的拿手剧目。景和部名伶余紫云擅演花退红,以情韵取胜。《评花新谱》云:“景和余紫云,字研芬,淮阴人。年十五,隶四喜部。娉娉袅袅,锦瑟身材。当其叠湘裙、曳罗袖,横波乜视,窄步轻移,飘飘然如红蕖之出渌水。娴丝竹,尤善琵琶。其演《四弦秋》也,翠销红泣,韵自情来,正不徒江上余音,青衫泪湿矣。”[184]此外,《四弦秋》还被改编移植成京剧《琵琶行》,由名伶孙怡云、新艳秋演出。《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其‘送客’出,最称盛唱。”[185]时至今日,昆曲舞台上还偶有上演。

【注释】

[1]郭英德:《明清传奇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523页。

[2](清)赵尔巽等:《清史稿》卷四百八十五“文苑传二”,载《二十五史》(12),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531页。

[3](清)金德瑛:《〈忠雅堂诗集〉序》,载《忠雅堂集校笺》,邵海清校,李梦生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494页。

[4](清)袁枚:《翰林院编修候补御史蒋公墓志铭》,载《小仓山房续文集》卷二十五,《小仓山房诗文集》,周本淳标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1699页。

[5](清)王昶:《湖海诗传》卷二十一,载《续修四库全书》集部1626,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63页。

[6](清)赵翼:《心余诗已刻于京师,谢蕴山太守觅以寄示,展阅累日为题三律》,载《瓯北集》卷三十三,李光颖、曹光甫标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778页。

[7](清)蒋士铨:《雪中人》第二出,载《蒋士铨戏曲集》,周妙中点校,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288页。

[8](清)蒋士铨:《雪中人》第二出,载《蒋士铨戏曲集》,周妙中点校,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290页。

[9](清)蒋士铨:《雪中人》第二出,载《蒋士铨戏曲集》,周妙中点校,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293页。

[10](清)蒋士铨:《雪中人》第三出,载《蒋士铨戏曲集》,周妙中点校,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297页。

[11](清)梁廷枏:《曲话》卷三,载《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八),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版,第273页。

[12]从题材上看,学界一般将《临川梦》划为文人剧。笔者为研究方便起见,将其列入教化剧,主要着眼于其教化主旨。

[13](清)蒋士铨:《〈临川梦〉自序》,载《蒋士铨戏曲集》,周妙中点校,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209页。

[14](清)蒋士铨:《〈临川梦〉自序》,载《蒋士铨戏曲集》,周妙中点校,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210页。

[15](清)蒋士铨:《临川梦》“提纲”,载《蒋士铨戏曲集》,周妙中点校,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218页。

[16](清)蒋士铨:《上陈榕门太傅书》,载《忠雅堂集校笺》,邵海清校、李梦生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310页。

[17]吴梅:《中国戏曲概论》,载王卫民编《吴梅戏曲论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年版,第182页。

[18]郭英德:《蒋士铨〈临川梦〉传奇漫议》,《名作欣赏》1987年第3期。

[19]吴梅:《顾曲麈谈》,载王卫民编《吴梅戏曲论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年版,第113页。

[20]林叶青:《也只愿天下才人多将福分拥》,载《清中叶戏曲家散论》,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89页。

[21](清)石蕴玉:《乐府解题四则》,载《沈氏四种传奇》卷首,吴梅编《奢摩他室曲丛》,商务印书馆1928年版,第1页。

[22](清)沈起凤:《报恩缘》第三十七出“鼎圆”,载《沈氏四种传奇》,吴梅编《奢摩他室曲丛》,商务印书馆1928年版,第169页。

[23](清)苧樵山长:《〈奇酸记〉跋》,载李斗《奇酸记》卷首,清乾隆六十年(1795)至嘉庆刻本。

[24](清)李斗:《奇酸记》“楔子”,载《奇酸记》卷首,清乾隆六十年(1795)至嘉庆刻本。

[25]关于《奇酸记》的主旨,陈维昭认为《奇酸记》传奇脱胎于张竹坡的“苦孝说”,其真正意图是把《金瓶梅》的情色故事搬上舞台,警惩意旨反倒成了一种叙事策略。陈维昭:《李斗〈奇酸记〉与清代中后期的戏曲流变》,《暨南学报(哲社版)》2013年第3期。

[26](清)汪云任:《〈双鸳祠〉题词》,载仲振奎《双鸳祠》卷首,清末排印本。

[27](清)仲振奎:《双鸳祠》第三出“殉夫”,清末排印本。

[28]熊澄宇:《蒋士铨剧作研究》,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79页。

[29](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卷上,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1、11页。

[30](清)袁枚:《上台观察书》,载《小仓山房外集》卷四,《小仓山房诗文集》,周本淳标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2019页。

[31](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三第四二则,顾学颉校点,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85页。

[32](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三第一七则,顾学颉校点,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74页。

[33](清)焦循:《性、情、才》,载《易通释》卷五,《焦氏遗书》本,民国二十八年(1939)翁氏受古书店印本。

[34](清)李本宣:《玉剑缘》“副末家门”,清刻本,国家图书馆藏。

[35](清)吴敬梓:《〈玉剑缘〉序》,载李本宣《玉剑缘》卷首,清刻本,国家图书馆藏。

[36](清)金兆燕、卢见曾:《旗亭记》第三十四出“错唁”,清乾隆年间雅雨堂刻本。

[37](清)金兆燕、卢见曾:《旗亭记》第三十五出“上头”,清乾隆年间雅雨堂刻本。

[38](清)朱夰:《玉尺楼》“提纲”,清乾隆年间雅雨堂刻本。

[39](清)朱夰:《玉尺楼》第三十七出“辞婚”,清乾隆年间雅雨堂刻本。

[40]郭英德:《明清文人传奇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18页。

[41](清)仲振奎:《〈红楼梦传奇〉序》,载《红楼梦传奇》卷首,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绿云红雨山房刻本。

[42](清)仲振奎:《红楼梦传奇》第五十五出“玉圆”,载阿英编《红楼梦戏曲集》,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42页。

[43](清)仲振奎:《红楼梦传奇》第五十六出“勘梦”,载阿英编《红楼梦戏曲集》,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51页。

[44]刘凤玲:《论清代红楼戏的改编模式》,《红楼梦学刊》2004年第4期。

[45](清)蒋士铨:《临川梦》第三出“谱梦”,载《蒋士铨戏曲集》,周妙中点校,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227页。

[46](清)蒋士铨:《香祖楼》第十出“录功”,载《蒋士铨戏曲集》,周妙中点校,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579页。

[47](清)蒋士铨:《香祖楼》第十出“录功”,载《蒋士铨戏曲集》,周妙中点校,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580页。

[48](清)罗聘:《论文一则》,载蒋士铨《蒋士铨戏曲集》,周妙中点校,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550页。

[49](清)蒋士铨:《〈香祖楼〉自序》,载《蒋士铨戏曲集》,周妙中点校,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541页。

[50](清)蒋士铨:《〈香祖楼〉自序》,载《蒋士铨戏曲集》,周妙中点校,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541页。

[51]吴梅:《霜厓曲跋》卷二,载任讷辑《新曲苑》(9),民国二十九年(1940)中华书局排印本。

[52](清)程枚:《一斛珠》“发端”,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刻本,上海图书馆藏。

[53](清)程枚:《一斛珠》“发端”,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刻本,上海图书馆藏。

[54](清)程枚:《一斛珠》第二十出“花援”,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刻本,上海图书馆藏。

[55](清)蒋士铨:《临川梦》第二十出“了梦”之下场词,载《蒋士铨戏曲集》,周妙中点校,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286页。

[56](清)金兆燕:《〈婴儿幻〉序》,载《婴儿幻》卷首,清抄本,国家图书馆藏。

[57](清)李斗:《题辞序》,载《岁星记》卷首,清乾隆六十年(1795)至嘉庆刻本。

[58](清)仲振奎:《怜春阁》卷首,清末抄本。

[59][苏联]高尔基:《和青年作家谈话》,载余一中编《高尔基集:不合时宜的思想》,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年版,第321页。

[60](明)陈与郊:《〈鹦鹉洲〉序》,载吴毓华编著《中国古代戏曲序跋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版,第157页。

[61](明)倪倬:《〈二奇缘〉小引》,载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齐鲁书社1989年版,第1383页。

[62](清)张潮:《致黄周星书》,载《李渔全集》(十九),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309页。

[63](清)李渔:《闲情偶记》卷一“词曲部”之“结构第一·脱窠臼”,载《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七),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版,第15页。

[64](清)孔尚任:《〈桃花扇〉小识》,载《桃花扇》,王季思、苏寰中、杨德平合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页。

[65](清)李调元:《雨村曲话》卷下,载《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八),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版,第27页。

[66]吴梅:《中国戏曲概论》,载王卫民编《吴梅戏曲论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年版,第178页。

[67](清)梁廷枏:《曲话》卷三,载《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八),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版,第268页。

[68]严敦易:《金兆燕的〈旗亭记〉》,载《元明清戏曲论集》,中州书画社1982年版,第287页。

[69](清)程枚:《一斛珠》“发端”,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刻本,上海图书馆藏。

[70](清)程枚:《一斛珠》第四十出“珠圆”,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刻本,上海图书馆藏。

[71](清)仲振奎:《〈红楼梦传奇〉凡例》,载《红楼梦传奇》卷首,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绿云红雨山房刻本。

[72](清)许鸿磐:《〈三钗梦北曲〉小序》,载阿英编《红楼梦戏曲集》,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368页。

[73](梁)刘勰:《文心雕龙》卷一“辨骚第五”,载《文心雕龙义证》,詹锳义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63—164页。

[74](清)李调元:《雨村曲话》卷下,载《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八),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版,第20页。

[75]郭英德:《明清文人传奇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59页。

[76](清)李渔:《闲情偶记》“词曲部”之“结构第一·戒荒唐”,载《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七),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版,第19页。

[77](清)罗聘:《论文一则》,载蒋士铨《蒋士铨戏曲集》,周妙中点校,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580页。

[78](清)平步青:《霞外捃屑》卷九“小栖霞说稗”,载《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九),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版,第218页。

[79](清)梁廷枏:《曲话》卷三,载《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八),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版,第272页。

[80]吴梅:《中国戏曲概论》,载王卫民编《吴梅戏曲论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年版,第182页。

[81]蒋星煜:《召唤春天的戏剧家、诗人》,载叶树发《中国戏曲简史》,江西高校出版社1997年版,第9页。

[82]吴梅:《霜厓读曲记》,载王卫民编《吴梅戏曲论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年版,第462页。

[83](清)梁廷枏:《曲话》卷三,载《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八),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版,第266页。

[84]郭英德:《明清传奇戏曲文体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339页。

[85](清)李渔:《闲情偶记》“词曲部”之“格局第六·大收煞”,载《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七),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版,第69页。

[86]郭英德:《明清传奇戏曲文体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340页。(www.xing528.com)

[87]吴梅:《矍安读曲记·伏虎韬》,载王卫民编《吴梅戏曲论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年版,第462页。

[88]陆萼庭:《清代全本戏演出述论》,载《清代戏曲与昆剧》,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244—245页。

[89](清)苧樵山长:《〈奇酸记〉跋》,载李斗《奇酸记》卷首,清乾隆六十年(1795)至嘉庆刻本。

[90]陈维昭:《李斗〈奇酸记〉与清代中后期的戏曲流变》,《暨南学报(哲社版)》2013年第1期。

[91](清)李斗:《岁星记》“副末家门”,清乾隆六十年(1795)至嘉庆刻本。

[92](清)金兆燕、卢见曾:《〈旗亭记〉凡例》,载《旗亭记》卷首,清乾隆年间雅雨堂刻本。

[93](清)金兆燕、卢见曾:《〈旗亭记〉凡例》,载《旗亭记》卷首,清乾隆年间雅雨堂刻本。

[94](清)卢见曾:《旗亭记》第九出“谋闺”眉批,载金兆燕、卢见曾《旗亭记》,清乾隆年间雅雨堂刻本。

[95](清)李渔:《闲情偶记》“词曲部”之“格局第六·大收煞”,载《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七),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版,第68页。

[96]吴梅:《瞿安读曲记·报恩缘》,载王卫民编《吴梅戏曲论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年版,第458页。

[97]吴梅:《中国戏曲概论》,载王卫民编《吴梅戏曲论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年版,第184页。

[98](清)春舟居士:《〈红楼梦传奇〉序》,载仲振奎《红楼梦传奇》卷首,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绿云红雨山房刻本。

[99](清)仲振奎:《〈红楼梦传奇〉凡例》,载《红楼梦传奇》卷首,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绿云红雨山房刻本。

[100](清)梁廷枏:《曲话》卷三,载《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八),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版,第265页。

[101](清)李渔:《闲情偶记》“词曲部”,载《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七),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版,第73页。

[102](清)金兆燕、卢见曾:《〈旗亭记〉凡例》,载《旗亭记》卷首,清乾隆年间雅雨堂刻本。

[103]李玫:《明清之际苏州作家群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17页。

[104]李玫:《明清之际苏州作家群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25页。

[105]徐国华:《蒋士铨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47页。

[106](清)蒋士铨:《〈临川梦〉自序》,载《临川梦》卷首,《蒋士铨戏曲集》,周妙中点校,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210页。

[107](清)蒋士铨:《雪中人》第十五出“花交”,载《蒋士铨戏曲集》,周妙中点校,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335—336页。

[108](清)沈起凤:《报恩缘》第十六出“仇首”,载《沈氏四种传奇》,吴梅编《奢摩他室曲丛》,商务印书馆1928年版,第68页。

[109](清)李斗:《岁星记》第二十二出“汉宫重晓”,清乾隆六十年(1795)至嘉庆刻本。

[110](清)李斗:《奇酸记》第四折“禅师下山超孽业”之第二出“琵琶变调”,清乾隆六十年(1795)至嘉庆刻本。

[111](明)王骥德:《曲律》,载《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版,第208页。

[112]谭帆、陆炜:《中国古典戏剧理论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73页。

[113]齐森华、陈多、叶长海等:《中国曲学大辞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519页。

[114](清)金兆燕、卢见曾:《旗亭记》第十六出“渡江”,清乾隆年间雅雨堂刻本。

[115](清)卢见曾:《旗亭记》第十六出“渡江”眉批,载金兆燕、卢见曾《旗亭记》,清乾隆年间雅雨堂刻本。

[116](清)金兆燕、卢见曾:《旗亭记》第六出“订盟”,清乾隆年间雅雨堂刻本。

[117](清)卢见曾:《玉尺楼》第十三出“冷诮”眉批,载朱夰《玉尺楼》,清乾隆年间雅雨堂刻本。

[118](清)卢见曾:《玉尺楼》第六出“才傲”眉批,载朱夰《玉尺楼》,清乾隆年间雅雨堂刻本。

[119](清)朱夰:《玉尺楼》第十七出“遇祠”,清乾隆年间雅雨堂刻本。

[120]孙楷第:《戏曲小说书录解题》,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67页。

[121](清)程枚:《一斛珠》第二十出“花援”,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刻本,上海图书馆藏。

[122](清)凌廷堪:《〈一斛珠传奇〉序》,载《校礼堂文集》卷二十八,王文锦点校,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263页。

[123]孙楷第:《戏曲小说书录解题》,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67页。

[124]吴梅:《瞿安读曲记·报恩缘》,载王卫民编《吴梅戏曲论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年版,第458—459页。

[125]孙楷第:《戏曲小说书录解题》,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67页。

[126]仲振履《双鸳祠》第三出“殉夫”眉批,载仲振履《双鸳祠》,清末排印本。

[127]周妙中:《清代戏曲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83页。

[128](清)袁枚:《寄卢雅雨观察》,载《小仓山房诗集》卷十六,《小仓山房诗文集》,周本淳标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358页。

[129](清)黄振:《广陵游草》,载《瘦石稿》卷六,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寄生草堂刻本。

[130](清)程晋芳:《奉送运使卢雅雨先生告归即次留别原韵》,载《勉行堂诗集》卷十一,《续修四库全书》集部1433,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79页。

[131](清)袁枚:《十月四日扬州吴鲁斋明府招同王梦楼侍讲、蒋春农舍人、金棕亭进士游平山,即席有作》,载《小仓山房诗集》卷二十一,《小仓山房诗文集》,周本淳标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500页。

[132]张慧剑:《明清江苏文人年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345页。

[133](清)汪启淑:《飞鸿堂印人传》卷一“朱夰传”,载冯兆年辑《翠琅玕馆丛书》,民国五年(1916)羊城冯氏刻本。

[134](清)沈起凤:《采桑子·偶述》,载《红心词》(不分卷),清刻本,浙江图书馆藏。

[135](清)平步青:《小栖霞说稗》“藏园曲”条,载《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九),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版,第218页。

[136](清)方濬颐修、晏端书等纂:《(同治)续纂扬州府志》卷十五,载《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42》,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839页。

[137](清)袁枚:《翰林院编修、候补御史蒋公墓志铭》,载《小仓山房续文集》卷二十五,《小仓山房诗文集》,周本淳标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1700页。

[138]刘经庵:《中国纯文学史纲》,上海书店1935年版,第281页。

[139](清)小游仙客:《菊部群英》(不分卷),清同治十二年(1873)刻本。

[140](清)沈朗亭:《〈薲渔杂著〉序》,载沈起凤《薲渔杂著》卷首,清咸丰元年(1851)抄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141]《续修四库全书总目》(3),齐鲁书社2001年版,第215页。

[142](清)仲振奎:《〈红楼梦传奇〉序》,载《红楼梦传奇》卷首,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绿云红雨山房刻本。

[143](清)许兆桂:《〈绛蘅秋〉序》,载阿英编《红楼梦戏曲集》,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349页。

[144]《续修四库全书总目》(3),齐鲁书社2001年版,第309页。

[145](清)汤贻汾:《〈云涧诗钞〉序》,载仲振奎《云涧诗钞》卷首,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绿云红雨山房刻本。

[146]吴克岐:《忏玉楼丛书提要》,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版,第341—342页。

[147](清)杨掌生:《长安看花记》,载张次溪编《清代燕都梨园史料》(上),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311页。

[148][日]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469页。

[149](清)焦循:《剧说》卷六注释16,载《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八),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版,第219页。

[150](清)李斗:《东园观剧》,载《永报堂集》卷七,清乾隆六十年(1795)至嘉庆刻本。

[151](清)戴锡纶:《〈双鸳祠〉题词》,载仲振履《双鸳祠》卷首,清末排印本。

[152](清)龚作肃:《读〈双鸳祠〉跋》,载仲振履《双鸳祠》卷首,清末排印本。

[153](清)汪云任:《〈双鸳祠〉题词》,载仲振履《双鸳祠》卷首,清末排印本。

[154](清)焦循:《剧说》卷四,载《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八),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版,第170页。

[155](清)青岳:《〈怜春阁〉跋》,载仲振奎《怜春阁》卷末,清末抄本。

[156]郑振铎:《〈清人杂剧初集〉序》,载《中国文学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01页。

[157]郑振铎:《〈清人杂剧初集〉序》,载《中国文学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01页。

[158](清)丁传靖:《〈沧桑艳〉序》,载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齐鲁书社1989年版,第2556页。

[159]卢前:《明清戏曲史》,载《卢前曲学四种》,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44页。

[160](清)蒋士铨:《〈四弦秋〉序》,载《蒋士铨戏曲集》,周妙中点校,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85页。

[161](清)蒋士铨:《登第日口号》,载《忠雅堂诗集》卷六,《忠雅堂集校笺》,邵海清校,李梦生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552页。

[162](清)蒋士铨:《寄辇云》,载《忠雅堂诗集》卷六,《忠雅堂集校笺》,邵海清校,李梦生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567页。

[163]蒋士铨之六十《述怀》诗云:“忆昔诵书史,耻与经生侔。苦怀经济心,学问潜操修。”(清)蒋士铨:《忠雅堂诗集》卷二十六,载《忠雅堂集校笺》,邵海清校,李梦生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759页。

[164](清)蒋士铨:《五十初度漫成》,载《忠雅堂诗集》卷二十二,《忠雅堂集校笺》,邵海清校,李梦生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428—1429页。

[165](清)蒋士铨:《四弦秋》第一出“茶别”,载《蒋士铨戏曲集》,周妙中点校,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94—195页。

[166](清)蒋士铨:《四弦秋》第一出“茶别”,载《蒋士铨戏曲集》,周妙中点校,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97页。

[167](清)蒋士铨:《四弦秋》第二出“改官”,载《蒋士铨戏曲集》,周妙中点校,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99、201页。

[168](清)蒋士铨:《四弦秋》第四出“送客”,载《蒋士铨戏曲集》,周妙中点校,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208页。

[169](明)徐渭:《南词叙录》,载《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三),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版,第245页。

[170](清)蒋士铨:《四弦秋》第三出“秋梦”,载《蒋士铨戏曲集》,周妙中点校,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201—202页。

[171](清)蒋士铨:《四弦秋》第三出“秋梦”,载《蒋士铨戏曲集》,周妙中点校,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204页。

[172](清)江春:《〈四弦秋〉序》,载蒋士铨《蒋士铨戏曲集》,周妙中点校,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87页。

[173](清)梁廷枏:《曲话》卷三,载《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八),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版,第273页。

[174]周贻白:《周贻白戏剧论文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47页。

[175](清)江春:《〈四弦秋〉序》,载蒋士铨《蒋士铨戏曲集》,周妙中点校,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87页。

[176](清)汪端光:《春夜同阮梅叔明经饮康山草堂,逢朱葵江弹琵琶感赠五绝句》,载黄锡麒《蔗根集》卷一,清道光十六年(1836)清美堂刊本。

[177](清)袁枚:《扬州秋声馆即事寄江鹤亭方伯兼简汪献西》,载《小仓山房诗文集》卷二十三,周本淳标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554页。

[178](清)金兆燕:《康山宴集次袁简斋太史韵八首》,载《棕亭诗钞》卷十三,《续修四库全书》集部1442,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11页。

[179](清)蒋士铨:《康山草堂观剧》,载《忠雅堂诗集》卷二十四,《忠雅堂集校笺》,邵海清校,李梦生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569页。

[180]吴梅:《瞿安读曲记·四弦秋》,载王卫民编《吴梅戏曲论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年版,第451页。

[181](清)周仪:《夫椒山馆诗集》卷三,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刻本。

[182]陆萼庭:《江春与扬州剧坛》,载《清代戏曲家丛考》,学林出版社1995年版,第240页。

[183](清)黄燮清:《梦横塘·听歌者蝶云演〈四弦秋·送客〉一剧》,载《倚晴楼诗余》卷四,清同治六年(1867)刻本。

[184](清)艺兰生:《评花新谱》,载张次溪编《清代燕都梨园史料》(上),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462页。

[185]《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集部,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28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