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中叶扬州曲家群体研究:《四弦秋》的艺术特色

清中叶扬州曲家群体研究:《四弦秋》的艺术特色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四弦秋》集上述诸家之大成,可谓清代杂剧中的翘楚。《四弦秋》遵循元杂剧四折之体制,情节紧凑,结构严谨。[169]蒋士铨精通曲律,在《四弦秋》中采用了南北合套的形式,恰当地设定了人物的情感基调。南北不同曲牌声情上的强烈对比,鲜明地构成了杂剧《四弦秋》的艺术张力。《四弦秋》的诗化语言素来为人们所称道。《四弦秋》立意深得白居易《琵琶行》原诗神韵,其文辞典雅优美,描情摹态传神逼真,因此颇受时人赞誉。

清中叶扬州曲家群体研究:《四弦秋》的艺术特色

蒋士铨曾历任武英殿、续文献通考、国史馆等纂修,向来以史官自命,推崇董狐实录精神,宣称“安肯轻提南董笔,替人儿女写相思”。他的诗歌成就很高,与袁枚、赵翼并称“乾隆三大家”。正因为蒋士铨集史官学识、诗人才情于一身,所以他能够在改编过程中对白居易琵琶行》原诗本义进行准确的解读,并别具匠心地采用了南杂剧这一艺术样式来敷演。南杂剧兼采元杂剧明清传奇之长,不仅在篇幅体制上弥补了元杂剧容量单薄的弊病,还采用南北合套等形式,大大增强了其抒情表意功能。历经明清两代曲家的改造与创新,南杂剧在主体情志的抒发上达到了中国戏曲的顶峰。这一审美情趣肇端于元杂剧大家马致远白朴的笔下,《汉宫秋》第三折“题像”与《梧桐雨》第四折“闻铃”,其意象的优美,词采的斐然,历来为后世文人啧啧称道。发展至清初,吴梅的《通天台》、王夫之的《谢小娥》等杂剧,剧作的情感容量与深度均不依赖于故事线索或人物性格,而是通过场面之间的并列组合去凸显。《四弦秋》集上述诸家之大成,可谓清代杂剧中的翘楚

《四弦秋》遵循元杂剧四折之体制,情节紧凑,结构严谨。蒋士铨着意抉发《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诗义题旨,运用骚情史笔,通过失意情绪宣泄的强化与悲凉落寞的戏剧氛围的营造,使得全剧贯注着磊落不平、悲郁深沉之气。剧中白居易、花退红的这种失意落寞之气贯串始终,推动着剧情的发展,抒发了跨越时空的悲情,让千古才人同悲愤,令观众唏嘘不已。这正是该剧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此外,剧中人物情感的表达与曲牌曲调的风格和谐一致。南北曲在调性、表现力上各有所长,明代徐渭对此有过精辟的分析:“听北曲使人神气鹰扬,毛发洒淅,足以作人勇往之志,信胡人之善于鼓怒也,所谓‘其声噍杀以立怨’是已;南曲则纡徐绵眇,流丽婉转,使人飘飘然丧其所守而不自觉,信南方之柔媚也,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是已。”[169]蒋士铨精通曲律,在《四弦秋》中采用了南北合套的形式,恰当地设定了人物的情感基调。花退红人生遭际跌宕,所适非人,其情感哀怨激越,故而采用北曲来演唱。第一出“茶别”,小旦唱【北黄钟宫】北曲一套,其他角色如众茶客、吴名世则唱南曲【画眉序】套曲。【画眉序】擅长表现欢乐之情,这样一哀一喜从曲调上形成鲜明对比,通过曲牌声情的对比变化来映衬花退红的落寞凄清。第四出“送客”,蒋士铨采用了南北合套这一样式,可谓曲曲蕴蓄着深沉的激愤与感慨。随着声情激越的琵琶弹拨,花退红用激越跌宕的北曲唱出了心中郁积的怨愤,白居易则用流丽婉转的南曲来演唱,着力表现其卓尔不群的才情和怨而不怒的情感。南北不同曲牌声情上的强烈对比,鲜明地构成了杂剧《四弦秋》的艺术张力

《四弦秋》的诗化语言素来为人们所称道。蒋士铨的诗歌造诣很高,在《四弦秋》中,他以诗人才情作剧,用诗化的戏剧语言把乐伎花退红丰富的内心情感揭示得淋漓尽致,可惜可悯。其曲词既诗意盎然,又语肖其人,文采飞扬,读来令人口齿噙香。近代曲家卢前尤对第三出“秋梦”的曲词赞赏不已。如:

【越调引子·霜天晓角】空船自守,别恨年年有。最苦寒江似酒,将人醉过深秋。

【小桃红】曾记得一江春水向东流,忽忽的伤春后也。我去来江边,怎比他闺中少妇不知愁。才眼底,又在心头。捱不过夜潮生暮帆收。雁声来,趁着虫声逗也。靠牙樯,数遍更筹。难道是我教他,教他去觅封侯。[170](www.xing528.com)

在这里,蒋士铨巧妙地化用诗词入曲,浑然天成,不着痕迹。【越调引子·霜天晓角】中的“空船自守”,【小桃红】中的“我去来江边”化用了《琵琶行》的原诗句“去来江口守空船”。【小桃红】“一江春水向东流”出自南唐词人李煜虞美人》词中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句,随手拈来,自然熨帖。此外,如“闺中少妇不知愁”“教他去觅封侯”直接化用了盛唐诗人王昌龄闺怨》诗;“才眼底,又在心头”出自李清照一剪梅》词“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靠牙樯,数遍更筹”则反用辛弃疾水调歌头·和马叔度游月波楼》中“西楼著意吟赏,何必问更筹”的词意。该曲情景交融地展现了花退红年华老去、寄身江船、独守长夜的凄清与落寞。又如:

【黑麻令】抛撇下青楼翠楼,便飘零江州外州,诉不尽新愁旧愁。做了个半老佳人,厢守定芦洲荻洲。浑不是花柔柳柔,结果在渔舟钓舟。剩当时一面琵琶,断送了红妆白头。[171]

巧妙地运用了韵字双声,以繁音促节的方式,透露了花退红心绪由忧而怨的急切转化,哀婉之余更加撼人心魄。蒋士铨不但用婉约细腻的笔触描摹出花退红内心的孤寂落寞,更以诗词化的语言营造出一种凄清哀怨的戏剧氛围。

《四弦秋》立意深得白居易《琵琶行》原诗神韵,其文辞典雅优美,描情摹态传神逼真,因此颇受时人赞誉。由剧前题词可知,当时题咏的文士名流多达14人。盐商江春称它“征引不出本事,而闺房婉转,迁客羁愁,描摹镂刻,一一曲尽其妙”[172]。梁廷枏《曲话》卷三云:“《四弦秋》因《青衫记》之陋,特创新编,顺次成章,不加渲染,而情词凄切,言足感人,几令读者尽如江州司马之泪湿青衫也。”[173]其音律谨严,成为后世曲家“按谱填词”的范本。嘉庆时曲家陆继辂《洞庭缘》第八出“遇猎”即仿照《四弦秋》谱词,周贻白先生评其所使用之南北合套为“全剧冠冕”,而“其文词似学藏园,此套纯本《四弦秋》《送客》【折桂令】及【雁儿落带得胜令】,遣词尤肖似之”[17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