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米洪漫
“妹十七来嘛溜溜,哥十九,石榴花儿开头对头,只要你心合我意,我们二人好到头……”
每每听到熟悉的南坪曲子,即使离家再远,仍然觉得亲切温暖。琵琶、南坪曲子已从儿时生活中的记忆成为了如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坪琵琶与传统的琵琶在形状和弦的设置上有些区别。南坪琵琶大小各异,均为木制,音箱呈半梨形,上装三弦,多用尼龙制成。颈与面板上同传统琵琶一样设以确定音位的“相”和“品”。虽然只有三根弦,但在行家的演奏下,同样能给人“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听觉享受。爷爷是个木匠,也算得上是村里有名的手艺人,有不少人找爷爷做琵琶。常常听爷爷跟我讲南坪曲子的来历,他说过去人们在农歇的时候会弹着琵琶说故事,时间长了就开始慢慢唱了起来,再到后来每逢佳节人们都会聚在一起唱唱小曲儿,谈谈过往。当然后来也有一些官方的说法,据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编修的《南坪乡土志》上记载,从清乾隆二十二年至同治八年,大量汉民移入九寨沟县,“南坪小调”也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它是清朝中叶以后由甘陕的移民逐渐带入,其中文县人带来了“文县琵琶”,陕西人带来了“眉户清唱”,在近两百年的繁衍融会中,以“文县琵琶”和“眉户清唱”为基础,融合川北等地的民歌,吸收当地的藏族、汉族、回族的民间音乐素养而形成,并发展成为四川曲艺音乐中的一个曲种——“南坪曲子”。(www.xing528.com)
现在回忆起来,爷爷总是挑选天气好的日子在院子里弹着自己做的琵琶,奶奶在一旁晾晒谷物。阳光下爷爷奶奶脸上的皱纹和他们嘴里哼着我并不能完全听懂的唱词,满满都是岁月给他们留下的痕迹。美好的,痛苦的,幸运的,都随着曲子轻松地讲述。而他们的故事也成为了我儿时记忆中最幸福难忘的部分。
“南坪曲子”在本地被我们唤作“小调”。南坪地处偏远山区,交通闭塞,在长达两百年的岁月里,南坪曲子仅限于当地人民间自娱自乐,一直处于较为原始古朴的状态。也正因为如此,南坪曲子得以保存其独特的风貌和韵味。南坪曲子分为花调和背工调两部分。花调歌词内容多为耕牧劳动、家庭生活、爱情故事等等,而背工调主要以叙事为主,内容多为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南坪曲子”是我们当地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人们在结束一天耕牧劳动后,或聚于庭前树下,或围坐于晚炊的火塘旁,弹起三弦琵琶,敲碟碰碗, 引吭高歌。特别在婚嫁、节假之 日, 乡亲们欢聚一堂,群弹群唱此起彼伏,气氛十分热烈。
随着九寨沟旅游经济的高速发展,南坪曲子也逐渐步入了人们的视野。在本地政府的支持下,南坪曲子走上了央视舞台,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也掀起了九寨人民学琵琶唱曲子的热潮。2008 年6 月,南坪曲子正式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开始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用它独特的文化魅力向世界演奏着九寨人民的智慧。如果你还未真正见识过南坪曲子的魅力,那你一定要来一趟九寨,正如人们所说:九寨沟县是“弹唱的世界,弹唱的海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