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方案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方案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幼儿园绘画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1.各年龄阶段幼儿绘画活动的特征第一阶段:涂鸦期。这些涂鸦是幼儿进行绘画活动的前驱阶段,是该年龄阶段下儿童对绘画的积极探索。在三岁半至五岁阶段,幼儿已经能够有意识地操控手腕和手指,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绘画活动了。在引导幼儿积累绘画素材时,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幼儿注意事物的色彩、形状、空间构成与排列等形式因素,事物的情节、形象等内容因素,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方案

(一)幼儿园绘画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1.各年龄阶段幼儿绘画活动的特征

(1)第一阶段:涂鸦期。这是学龄前幼儿在绘画上表现出来的第一个特征时期,可分为无意识涂鸦、控制涂鸦、命名涂鸦三个阶段。从一岁半到三岁半期间,幼儿开始用手进行自由的探索,用笔、颜料等一切可以着色的物品在纸上、墙上涂涂画画,这个时期的幼儿并不知道纸和笔的用途,有时候会用嘴去咬笔,或者用笔在桌子上敲打,这些行为都是幼儿用身体各个部位去感知和探索客观事物的表现。这些涂鸦没有特定的造型、构图和色彩的讲究,与其说是绘画,不如说是此年龄阶段的幼儿开始通过手臂动作进行运动的探索,体验有节奏的手臂运动带来的快感,以及对客体施加视觉影响的一种感足感。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肌肉得到发育,手眼协调能力也逐渐发展,幼儿有意识地重复地画直线和圆圈,涂鸦的风格也渐渐从粗放凌乱向细腻规则的方向发展。到了三岁至三岁半之间,幼儿的涂鸦虽然仍未出现具体明确的形象,但幼儿已经有了表达的意图,能为自己画出来的简单线条和图形进行命名。这些命名并不完全以图画中的图形作为命名依据,而是根据幼儿自身主观的感受结合图形的启发,有时幼儿还会随性地重新命名他的旧作。这些涂鸦是幼儿进行绘画活动的前驱阶段,是该年龄阶段下儿童对绘画的积极探索。[2]

(2)第二阶段:象征期。在三岁半至五岁阶段,幼儿已经能够有意识地操控手腕和手指,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绘画活动了。在造型上,幼儿开始画出能够反映客观物体的图像,这些图像往往是高度概括性、抽象性的,是一种象征的图式。例如:这个时期的幼儿所画的人物,往往是用一个大圆圈表示头部,大圆圈内画两个小圆圈或黑点表示眼睛,头顶上画几根线条表示头发,人物的身体用竖直的线或圆柱体表示,人物的四肢即用四根单线条来表示。在色彩上,此阶段的幼儿对色彩的兴趣和辨认能力大大提高,幼儿通常喜欢鲜艳明快的高纯度颜色,用自己喜爱的颜色来涂画自己喜爱的人物或物体,会用固定的色彩来表现固定的绘画对象,如天空画成蓝色的,太阳画成红色的,树叶画成绿色的,树干画成棕色的,花朵画成红色的。在构图上,此阶段幼儿倾向于把画面中的人物和物体画成互相之间没有空间关系的独立的图案,以一种随机的方式将一切安排在画面中,没有大小、远近、前后等关系。

涂鸦期作品

从涂鸦期转向象征期

(3)第三阶段:图式期。幼儿在五至七岁左右,在绘画造型、色彩运用、空间构图上皆有了明显的发展,开始有意识地观察周围事物的特征,并用自己的绘画方式表现出来。在造型上,幼儿对绘画对象的观察会更加注意细节特征,并且用较为流畅的线条在绘画中表现出来。例如:这个时期幼儿画的人物往往有了脖子,四肢不再是单线条,而是有了二维平面表现的胳膊,甚至还有手指,人物的五官更为清晰,人物的服装也有了表现,幼儿甚至还会用胡子、长发裙子高跟鞋来表示不同的人物性别。在色彩上,幼儿除了用固有色彩来表示固有物体外,还能进行客观的观察,选择与绘画对象相似的颜色来进行涂色。另外,此年龄阶段的幼儿还会感知色彩所表现的情绪,选择用特定色彩来表达自己的主观愿望和情感。从构图上,此年龄阶段的幼儿开始注意画面中各个物体的比例大小,会在画面底部画出一条基底线表示地面,再依照这条基底线将所要画的物体进行安排。

2.幼儿绘画活动的阶段

(1)视觉感知阶段。大自然与日常生活的经历是幼儿进行绘画创作的源泉,幼儿进行绘画,首要通过视觉器官来感知所要绘画的原材料。绘画活动中的视觉感知阶段指的是一种积极的视觉思维的作用,是视觉对感知对象的形状、色彩、空间等组成的完整形象的整体把握。人类自幼儿时期开始发展出完形知觉与超完形知觉形象,能把对象加以组织,将不完美形式变成完美形式,并能通过内心主观的简化原则来对主导图像进行加工。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幼儿的绘画作品中,幼儿通过敏锐的观察,将所呈现物体的形状、关系、功能进行突出某些特征的抽象性表达,具有高度的概念化。

图式期绘画

(2)艺术加工阶段。艺术加工阶段是视觉器官感知绘画的原材料后,大脑对其进行加工、改造的艺术反思过程,也是一个把客观物理世界进行主观的心理化的过程。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就是一种将内心丰富的情感世界投射到客观现象和环境中的艺术加工过程。根据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相关理论,儿童在4~6岁的阶段处于将自己和经验不加区分、认为一切事物都与自己有同样的情感体验的“泛灵论”阶段,蓝天白云、月亮星空、桌椅板凳往往具有跟他们一样的生命与情感,并容易将自己的情感以及自己对周围事物的理解投射到客观环境中去。如彩虹是太阳宝宝的滑梯,满天繁星是月亮姐姐点的灯,雨点儿是云朵宝宝的泪水。这种心理特征使得幼儿更容易积极热情地投入到绘画创作中,也使得幼儿的画中充满了生动活泼的想象力

(3)绘画表达阶段。当幼儿对绘画的对象进行积极感知、投入个人感情进行主观诠释之后,就通过纸、笔、颜料等绘画工具进行外在表达,这是绘画创作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幼儿在绘画表达过程中,往往没有明确的预先计划,而是依据自己在绘画过程中的想法的变化和遇到的问题进行不断调整,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另外,幼儿因为小肌肉动作发展不如成人完善,绘画技巧方面也不如成人熟练,所以幼儿的绘画作品往往呈现出一种童趣的稚拙美。这种随心所欲天马行空的童趣感,是幼儿绘画作品中最有魅力的一部分。

3.幼儿园绘画教育活动各阶段的指导

(1)视觉感知阶段的指导。在这个阶段,教师需要创造大量的机会让幼儿体验视觉材料,扩大幼儿的知识面,让幼儿有机会积累丰富的审美意象。视觉材料的体验包括直接的体验,如教师带领幼儿通过参观、郊游、散步的方式到大自然、田园、公园、动物园、游乐园、街道上去,让幼儿对他们生活和玩耍的环境充分熟悉,收集绘画素材;也可以通过间接体验,如带领幼儿阅读和观看有着丰富审美意象的图书、连环画、绘本、摄影作品、海报、动画片,幼儿感兴趣题材的纪录片等;或者让幼儿回忆家庭和幼儿园的场景、发生的趣事,使幼儿的绘画素材变得丰富。在引导幼儿积累绘画素材时,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幼儿注意事物的色彩、形状、空间构成与排列等形式因素,事物的情节、形象等内容因素,以及这些形式和内容所表现出的情感因素。例如:教师带领幼儿感知过年逛庙会的场景,可以先引导幼儿感受庙会的喜庆热闹气氛,让幼儿感受整个场景所反映出来的红红火火的总体气氛,再让幼儿感受是什么样的细节让庙会场景显得如此红火热闹;再如:小朋友过年穿的红色的新衣,手里拿着红色的糖葫芦,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起出来逛街,大家都穿着新衣服,脸上挂着笑容,手里拿着五颜六色的气球、纸风车,传统风格的建筑物上张灯结彩,挂着红色的灯笼,民间艺人在捏着有趣的泥人,还有许许多多的小吃摊点等。这些视觉元素传达了热闹喜庆的过节气氛。

(2)艺术加工阶段的指导。在这一阶段中,教师需要大可能地启发幼儿的想象力,调动幼儿的审美情感。这就要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心情下进行审美情感唤起的准备,随后,教师用自己的情绪来调动幼儿的情绪,让幼儿不知不觉地进入审美的状态,再利用幼儿的审美情感特点,引导幼儿进行“移情”和“拟人”的想象,一步步地将眼前的绘画对象变成有情感、有生命的美丽形象,甚至可以让幼儿亲自表演需要绘画的人物或事物的特征、表现画面中的情节,通过语言、动作进一步加深幼儿的审美体验。对绘画对象的想象越丰富,亲自体验的细节越多,幼儿对事物的情感表现性的理解就越深入,从而就更能激起其创作的冲动。在很好地唤起幼儿的审美情感后,教师需要帮助幼儿加工改造内在表象。如对鲤鱼体型的梭形特征、鱼鳞的网状结构、鲤鱼的颜色、鱼鳃和眼睛的位置等进行提取,以免幼儿迷失在真实客观事物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细节中,觉得绘画“太难”以致无从下笔。但同时,教师不应以自己加工改造的形象代替幼儿的自由想象和表现,比如不应强迫幼儿必须把鲤鱼画成跟老师画的一模一样的梭形等,而是应该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变形、组合、联想,创造出许许多多的新表象,如画一条绿色的鲤鱼,一条戴蝴蝶结的鲤鱼,一条圆胖的鲤鱼,形成儿童画中五彩缤纷的艺术想象世界。

(3)绘画表达阶段的指导。在幼儿将内在的审美情感与审美形象通过外在的绘画操作表达出来的阶段,教师需要帮助幼儿掌握绘画的基本技能,如手眼协调能力,手臂、手腕、手指的控制能力,对绘画工具和材料的操控能力,对色彩、形状、空间的认知和表现能力等。教师需要在每次绘画活动中,提供与绘画内容适合的绘画材料与工具,并尽可能设计丰富多样的活动,每次活动都应让幼儿接触和体验不同的绘画材料和工具。在幼儿接触这些不同的绘画材料和工具时,教师要通过示范法教会幼儿正确使用各种绘画工具和材料的技法,经过多次练习,幼儿就能很好地进行绘画创作了。

(二)幼儿园手工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1.各年龄阶段幼儿的手工活动的特征

(1)第一阶段:无目的期。在两岁到四岁的时期,幼儿对手工操作过程的兴趣远远大于目的,他们不能正确地理解各种手工工具和材料的性质和用途,由于小肌肉发育不成熟,也无法使其进行目的明确的精细操作,因此,手工活动对于他们来说,更像是一种探索和体验周围世界的方式。此年龄阶段的幼儿喜欢用各种方式感受手工材料的质感,而并不按照这些工具和材料的既定目的进行使用和操作,比如用手揉捏或拍打橡皮泥,用手撕开纸张,或揉成一团,无目的地用剪刀剪开纸片,他们带着一种玩耍的心态乐在其中,主要是为了体验自己在各种材料和工具上施加影响的感觉

(2)第二阶段:基本形状期。到了四五岁,幼儿开始有目的地尝试制作一些东西,比如自己要做一个动物形象。此年龄阶段的幼儿动手操作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进步,已学会把彩泥搓成圆团和长条的形状,会把面团拍成较为规则的圆饼型,但他们还不能理解和制作立体的手工作品,往往把制作好的各个部位摆放在平面上,拼成他们想要做成的形象。这个年龄阶段的幼儿能够开始较为正确地使用剪刀剪开纸片,但还没有达到运用自如的地步,不能很好地完成将纸片剪成既定的样式。幼儿从事手工的基本形状期大约相当于绘画的象征期,幼儿能表现一些高度概念化的形体,但无法表现更多细节和特征,对三维空间的立体造型不能很好把握。

无目的期

基本形状期

样式化期

(3)第三阶段:样式化期。幼儿在五至七岁时,随着手部小肌肉发育和手眼协调能力的提高,开始掌握制作一些较为复杂的立体形状,比如圆柱体和立方体,并可以用这些物体拼接组合成他们意图中的整体造型。这个时期的幼儿会仔细观察客观事物的特征,在制作自己的手工作品时会将这些特征反映在作品上,还会用辅助工具来制作一些小的细节特征,比如用两个玻璃珠子镶嵌在面团上,表示眼睛,或者用小木棍在面团图案上刻画出人物的鼻子和嘴巴,或者用颜料画出细节部位或装饰,如人物衣服,或者衣服上的花纹。在剪纸活动中,幼儿操控剪刀的能力得到提升,可以学会剪曲线、圆形,基本可以剪出简单的窗花等纸艺作品。此阶段,教师应该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工具和材料,创造机会让幼儿学习更多的手工工具和材料的使用方法和技巧,以便满足幼儿越来越旺盛的表现欲,创造出更加丰富多样的手工作品。

2.幼儿手工活动的阶段

(1)动机产生阶段。幼儿进行手工制作的动机和成人不太一样,有些时候并没有明确目的,比如要做个什么东西,这个东西是用来做什么的,实用的还是观赏性的等。幼儿对手工的兴趣往往聚焦在制作过程,而不是成品。幼儿通过撕纸、揉捏面团、剪开纸片来体验自己所接触的这些物质的质感,体验自己的手对这些物体施力的快感,对这些物质发生的变化、发出的声音所产生的新鲜感,有着极大的兴趣。随着幼儿接受越来越多的手工制作教育,幼儿会从无明确目的的手工活动转向有目的的手工活动,逐渐可以在教师的指导和要求下进行模仿,制作出符合要求的作品,再渐渐发展出独创性,能自己产生想做个什么东西的想法。

(2)构思设计阶段。成人在构思设计手工制作的时候,首先要考虑手工作品的用途以及所要制作的形象,其次要思考选择什么样的材料来完成这个作品,以及如何使用这些材料。幼儿在构思手工制作的时候,没有成人那样的明确目的和完整连贯的设计构思过程,往往随着手工操作过程的发展,根据手上的半成品的形状,在行动过程中改变手工制作的目的。幼儿的这种心理特征也使得他们的联想能力十分强大,会根据手上的手工材料的颜色和形状产生丰富的联想,比如他们会把一根白萝卜想象成小雪人胖胖的身体等。随着手工学习经验的增加,幼儿的手工制作将会越来越有目的性,在制作手工作品时,头脑里会对作品有个较为清晰的形象,对如何实施手工操作有个大体的计划。

(3)制作加工阶段。幼儿在制作加工阶段往往会一边构思一边制作,在制作的过程中进行构思,而不是事先有个明确的计划,再按照计划进行制作加工。另外,幼儿的肌肉发育尚未成熟,手腕、手指对精细的动作无法完成,所以幼儿采用的手工制作技法较为简单,他们所制作的成品也有着较为粗糙的稚拙感。

3.幼儿园手工教育活动各阶段的指导

(1)动机产生阶段的指导。在这一阶段,教师可以利用幼儿对探索各种手工材料的好奇心,提供丰富的手工材料让幼儿充分感知这些材料的特性,比如纸可折叠、可拆分的性质,泥的可塑性等,让幼儿充分熟知这些材料。当幼儿产生尝试用这些材料做一个什么东西的兴趣时,教师可以借机启发,问幼儿“你想用它做个什么东西呢?”让幼儿产生明确的手工制作意图。

(2)构思设计阶段的指导。构思设计阶段是手工创作在心理和思维过程上的核心环节,当幼儿有了手工制作意图,想要做个什么东西之后,就会在头脑中对作品的造型、结构、色彩、成品效果等各个因素进行构思,并对如何实现这个作品进行设计。在这一阶段,教师可以在“因意选材”原则的指导下,鼓励幼儿自己探索,认真考虑自己想做的东西应该用什么样的材料来表达,教师也可以根据“因材施艺”的原则,鼓励幼儿充分探索材料的特性,发挥想象力,思考这些材料可以做出什么样的东西来,并思考应实施怎样的制作方案。幼儿因为年龄和学习经验的制约,构思设计能力不成熟,往往没有独立的构思设计环节,而是将构思设计融入制作过程中,一边做一边想,一边调整制作方案。但随着学习的深入,幼儿的构思设计能力将得到良好的发展,这就要求在平时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让幼儿多多接触手工佳作,欣赏其造型、色彩、构成等艺术手法,开阔幼儿的眼界,鼓励幼儿探索,从这些手工佳作中获得构思设计的灵感。

(3)制作加工阶段的指导。制作加工环节是将头脑中的创意设计变成现实的环节,即把作品制作出来,并且加上一些装饰的环节。教师要让幼儿尽可能多地接触各种丰富的手工工具和材料,并循序渐进地使其学习各种手工工具和材料的基本使用方法。在这个步骤中,教师可以让幼儿自己先思考,找出问题所在,再用清晰生动的语言进行讲解,结合操作示范,让幼儿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手工制作的技巧。

(三)幼儿园美术欣赏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1.幼儿美术欣赏活动的特征

(1)直觉性。幼儿的审美是直觉性的,由于幼儿接受的艺术审美程式与规范较少,所以能更好地接受潜意识的指引。他们凭借第一印象直截了当地判断欣赏对象的美丑,十分迅速地把握审美对象的底蕴。比如在欣赏一幅画的时候,幼儿能很好把握画面的整体风格和局部特写所传递的信息和情感,这一点尤其在幼儿欣赏高度抽象和象征的美术作品中得以证明,幼儿往往会不加思索地迅速说出自己看到和理解的意象;而成人接触这些作品时,通常会思考一阵子,再得出结论。

(2)情感性。幼儿在美术欣赏活动中表现的情感性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幼儿能很好地把握美术作品的情感表现。一项研究中显示,幼儿能很好地将枝繁叶茂郁郁葱葱的大树与“开心”的情感相匹配,将“枯藤老树昏鸦”的画面与“哀伤”的情感相匹配。在另一项研究中,幼儿欣赏毕加索的抽象画《格尔尼卡》时,也很好地把握了作品传递出来的“黑暗、恐怖、破坏、乱糟糟、战斗”的情感。另一方面,在欣赏美术作品时,幼儿有着“泛灵论”年龄阶段的特点,觉得一切事物都与自己有着同样的心理,将自己的主观情感附加于美术作品中,向审美对象灌注了自己的热情与生命,将自己投入到作品里面,形成一种物我不分的境况。

(3)象征性。两岁到四岁的幼儿处于象征性思维阶段,由于这种象征性功能,儿童得以超越现实世界的框架,在精神世界里自由的想象。泰戈尔散文诗集《新月集》中的《仙人世界》,就是以幼儿的口吻来表述幼儿丰富的想象世界:“如果人们知道了我的国王的宫殿在哪里,它就会消失在空气中的。墙壁是白色的银,屋顶是耀眼的黄金。皇后住在有七个庭院的宫苑里,她戴的一串珠宝,值得整整七个王国的全部财富。不过,让我悄悄地告诉你,妈妈,我的国王的宫殿究竟在哪里。它就在我们阳台的角上,在那栽着杜尔茜花的花盆放着的地方。”就像诗中所描述的,幼儿可以通过一个杜尔茜花盆想象出一个仙人的世界,幼儿在丰富的想象力驱使下,面对画作展开强大的联想能力,甚至可以编出一个长长的故事来。

2.幼儿美术欣赏活动的阶段

(1)视觉感知阶段。人们在观看一个物体的时候,视觉进行主动积极的选择,就像一种无形的手指一样去触摸和探查视觉对象。大约在两岁时,幼儿开始对艺术中的线条、形状、色彩等美术要素产生敏感性,并能接受这些美术要素所传达的思想、情感,能够饱含情感地全身心沉浸到艺术作品中去,初步形成审美知觉。幼儿将视觉集中和停留在审美对象上,积极地把自己的感受和感情投射到审美对象中去,审美对象和幼儿自身的感受情感互相作用。

(2)心理联想阶段。幼儿对视觉对象的审美知觉往往表现在多种感官的联觉上。在欣赏美术作品时,能将所看到的画面进行联想,充分调动了语言、肢体、表情、声音等感觉通道,使自己的审美在味觉、嗅觉、触觉上有所反应,比如觉得某种色调的画尝起来是甜的或者苦的,觉得某种画面传达的感觉十分柔软温暖,很想摸一摸。这种通感的审美效应,在一些对美极为敏感的成人艺术家、诗人中也存在着,比如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将所听到的音乐同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进行关联,而普通成人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往往只以“好不好看”之类视觉通道来进行。这样的具有通感的联想能力,是幼儿审美方面的优越之处。

3.幼儿美术欣赏活动各阶段的指导

(1)视觉感知阶段的指导。幼儿在以视觉感知美术作品的阶段,教师可以用启发式的对话带领幼儿对所看到的画面进行描述和分析。首先,教师可以用“小朋友,你在画中看到了什么?”等一系列环环相扣、深入细节的问题来引导幼儿说出他们在美术作品中看到的最直观的视觉形象,比如画面中的人物、动物、物品、环境、场景等,或者主要的色彩、形状。教师要给幼儿充足的时间独立感受美术作品传达的信息,让幼儿有足够的时间沉浸在美术作品中,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作品更多的细节,让幼儿在不受打扰的状态下畅所欲言,详细描述他们在美术作品中看到的视觉形象。其次,教师要带领幼儿挖掘和分析美术作品中的线条、形状、色彩、构图等美术形式语言的象征意义,以及对称与均衡、韵律与节奏、变化与统一的形式美的原理,帮助幼儿进一步加深对作品的情感体验。在这一步骤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进行体验和讨论,在幼儿先自己充分体验后,教师引导幼儿进行思考和总结,帮助幼儿学会如何观察和分析作品。

(2)心理联想阶段的指导。在视觉感官上充分感知了美术作品所描绘的形象,并对其中反映出来的形式美有了一定了解的同时,幼儿会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并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探讨美术作品所蕴含的意义,如向幼儿提问:“画家为什么要这样画?”教师要鼓励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让幼儿自由抒发自己的见解,不必拘泥于教师提供的“标准答案”。同时,教师还还可以向幼儿介绍美术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经历及创作动机,帮助幼儿学习艺术知识,以便幼儿更深入地理解美术作品所蕴含的意义。在这一步骤中,教师应引导幼儿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不能强求幼儿接受权威的结论,而要通过对话,与幼儿共同挖掘美术作品所传达出来的信息、给幼儿带来的感受,因为这样做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思考与练习

以下幼儿园美术活动中教师的指导有没有问题?不妥之处在哪里?

1.教师甲:“小朋友们看,春天的树叶发芽了,开花了,是很美的,冬天的树叶都掉下来了,树木光秃秃的,好丑呀。”

2.教师乙:“小明,你好好想一想,你怎么可以用布做小船呢?布会沉在水底的。”

3.教师丙:“小红,你画的小熊一点儿都不像,你看看老师画的,应该像老师这样画。熊的眼睛小小的,你画的小熊怎么眼睛那么大呀?”

案例分析

有趣的叶画(中班)[3]

◇设计意图

在我们的身边,到处可见各种各样的绿色植物。在童心的世界里,一片小小的叶子,可以是碗,可以是船,可以是小蜗牛的家……虽然叶子在孩子们的生活中早已不是陌生的东西,但他们自己却很难把已有的知识经验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来,比如,怎样用叶子来装饰我们的环境,点缀我们的生活。本次活动让孩子们在观察、思考、操作、欣赏的过程中,体会自然的美,并学习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

◇活动目标

1.在观察、欣赏的过程中,发现叶子的装饰作用,激发创作欲望。

2.能够思考自己的作品需要哪些形状的叶子,并找到它们。

3.欣赏自己和他人的作品。

◇活动准备

1.有关叶画的幻灯片。

2.塑料袋(人手一份)。

3.胶水、双面胶、透明胶、彩色纸、剪刀、蜡笔、颜料、画笔。

◇活动过程

1.以幻灯片导入课题:今天,老师想请小朋友欣赏一些好看的画,看看谁能发现这些画是用什么做的。

2.谈话:你想做一幅什么样的叶画呢?需要哪些形状的叶子?还需要哪些工具呢?启发幼儿进行想象,并计划自己的工作。(www.xing528.com)

3.带领幼儿到户外寻找自己需要的叶子,教幼儿将叶子捡到自己的塑料袋中。(注意环保教育,只捡地上的叶子,不要摘树上的叶子)

4.在空地上分组进行创作活动,老师注意个别辅导。(此环节可请家长协助,也可以以亲子活动的方式进行)

5.展示幼儿完成的作品,让幼儿欣赏自己和他人的作品。

◇活动评析

此活动设计以从欣赏环节入手,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并亲自构思自己的创作计划。然后将幼儿带到大自然中,体验大自然造物的美,自己寻找自己需要的材料,在用叶子拼出想要的图案的同时,学会色彩搭配、空间造型和构图等美术知识。

【考查要点】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是幼儿园五大领域中艺术领域的一部分,在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中常有涉及。本章内容在历年考试中多以活动设计题的题型为主,因此,在学习本章节过程中,应多多关注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目标设计、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设计等,特别要掌握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另外,幼儿美术发展特征的知识点亦会在选择题中出现,应结合儿童发展心理学进行复习。

【真题解析】

1

.(2018年上半年选择题)幼儿园艺术教育的主要目标是( )。

A.发展幼儿的艺术技能

B.培养幼儿的艺术感受和表达能力

C.丰富幼儿的艺术知识

D.拓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

【答案解析】B。《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

2.(2015年下半年选择题)通过分析儿童的手工、绘画等去了解儿童的心理,这种研究方法称为( )。

A.教育实验法 B.观察法 C.作品分析法 D.调查访问法

【答案解析】C。幼儿的手工、绘画都是其作品,运用一定的心理学、教育学原理和有效经验,对研究对象专门活动的作品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叫作品分析法。

3.(2014年上半年选择题)幼儿教师选择教育教学内容最主要的依据是( )。

A.幼儿发展 B.社会需求 C.学科知识 D.教师特长

【答案解析】A。幼儿发展是幼儿教师选择教育教学内容最主要的依据。幼儿发展包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两方面。

4.(2016年下半年活动设计题)请根据下列素材,设计大班主题活动方案,要求写出主题活动的名称、主题活动的总目标、2个子活动。每个子活动包括:活动名称、活动目标、活动准备和活动的主要环节。

周一早晨户外活动,幼儿被园子里五颜六色的花吸引了,有的在指认花的颜色,红的、黄的、白的、紫的;有的在数花瓣,三瓣的、五瓣的、六瓣的;有的在争论花的名称。他们发现有的花朵长得一样,但是颜色不一样;有的花朵有香味,有的花朵没有香味……户外活动的时间结束了,幼儿还一直很兴奋地谈论着……

【参考设计】

【真题模拟】

1.为了培养幼儿的想象力,教师让幼儿画蝴蝶,下列做法恰当的是( )。

A.教师画好左半边蝴蝶,幼儿模仿完成右半边

B.教师在黑板上逐笔示范,让幼儿跟着画

C.幼儿先观察蝴蝶,然后让幼儿自己画

D.教师先画蝴蝶,然后让幼儿照着画

2.一名幼儿画小朋友放风筝,将小朋友的手画得很长,几乎比身体长了3倍,这说明幼儿绘画特点具有( )。

A.形象性 B.抽象性 C.象征性 D.夸张性

3.在“秋天的树”美术活动中,教师不适宜的做法是( )。

A.让幼儿按照教师的范画绘画 B.组织幼儿观察幼儿园的树

C.提供各种树的照片组织幼儿讨论 D.引导幼儿观察有关树的名画

4.绘画时飞飞在纸上画了一个黑色的太阳,对此李老师恰当的做法是( )。

A.批评飞飞的画不合常理 B.耐心地询问飞飞的想法

C.替飞飞把太阳涂成红色 D要求飞飞重新画红太阳

5.涂鸦活动中,贝贝的画中老师奇丑无比,被同伴讥笑,老师安慰贝贝,表扬贝贝头发圈圈画得好,该老师的行为体现了( )。

A.公正待生 B.正面激励 C.严于律己 D.严慈相济

6.材料分析题。

(1)以上三幅画各反映出幼儿绘画的哪种表现形式?

(2)怎样理解幼儿的绘画?

(3)评价幼儿绘画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思考实训】

思考:

通过学习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我学到了什么?如何在美术教育活动中丰富幼儿的审美体验,开发幼儿的创造性?为此,教师应该提供哪些帮助?如何在教学内容和手段上进行创新?

实训:

到幼儿园观摩一个时间段内的美术主题教育活动,详细记录活动过程,重点放在教学方法、创意内容及如何循序渐进地培养幼儿的美术能力等方面。

1.设计观摩方案和研习计划。与幼儿交流,充分了解该园美术活动计划,选取一个美术教育内容进行观摩,拟定学习目标和开展方式。

2.按照观摩方案进行观摩。记录教师的活动目标、活动方法、活动过程、师幼互动等情况,并对教师和幼儿进行访谈。

3.分享记录成果并讨论。每个人对各自的学习记录进行分享,总结活动的优缺点,并对如何改进幼儿美术活动进行探讨。

4.拟定新方案。在观摩学习的基础上,上网观摩优质公开课,并针对问题进行进一步调研,针对观摩的内容,自己设计一次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

【推荐阅读】

[1]孔起英.幼儿园美术领域教育精要——关键经验与活动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2]林琳,朱家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修订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顾菁.在美国幼儿园上美术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注释】

[1]林琳,朱家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修订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05-109.

[2]来源网络http://bbs.ntefy.com/read.php?tid=35215.

[3]中公教育江苏教师招聘考试研究院.江苏省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学前教育一本通(最新版)[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公司,2014:289-29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