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

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实践中,根据出发点和侧重点的不同,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往往分为歌唱活动、韵律活动、奏乐活动、音乐欣赏活动四个内容进行,具体如下。音乐要素包括节奏、旋律、和声、曲式结构、音色、力度、速度、风格等,为更有效地达成幼儿园音乐活动中的音乐认知目标,往往需要教师列出本次活动需要学习的具体音乐要素。

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

在实践中,根据出发点和侧重点的不同,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往往分为歌唱活动、韵律活动、奏乐活动、音乐欣赏活动四个内容进行,具体如下。

1.幼儿园歌唱活动的内容

唱歌教学是最传统、最为普遍运用的音乐活动内容,在幼儿园音乐教育中居重要地位。从幼儿角度来说,声带是每个幼儿都有的天然乐器,是幼儿用来表达自我的主要渠道,幼儿天然乐意歌唱。从教学角度来说,歌唱活动可以随时随地组织,很少受客观条件限制。歌唱活动也被教育实践者认为是比较容易进行的,然而,幼儿的声带发育尚未完好,在音准、音域方面都受到限制,另外,新时代背景对传统的“老师示范,幼儿模仿”的单一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活动的创意性、趣味性受到了重视。是否给幼儿体验和创造的空间,能否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教学方法是否具有科学性、适宜性,均值得认真思考。

【资料链接】

幼儿园歌唱活动的创新性建议:

(1)鼓励幼儿自主创编新歌词。大量研究观察发现,幼儿会自发地“发明创造”新歌词,将自己的想象或身边的小事编成歌词,即兴地加入已经学会的歌曲中,这种幼儿自发创编的歌曲,往往能激起幼儿及同伴的兴趣,迅速在小伙伴中流传开来。教师可以在歌唱活动中,将歌曲中某些特点突出印象深刻的部分,留给幼儿创编歌词的机会,不但可以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还能开发幼儿的创造性。

(2)鼓励幼儿自主创编表演动作。为了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体验歌曲,也为了满足幼儿好动的特性,教师可以在歌唱活动中留给幼儿自主创编表演动作的机会,将一些具有情节性、重复性的片段拿出来,让幼儿发挥想象力,一边歌唱,一边用身体动作表现歌曲所描述的内容。

(3)充分抓住生成性教育机会,引导幼儿体验歌曲中的情感及教育意义。这就要求要给幼儿足够的空间进行思考、感受所学的歌曲,在幼儿充分感受歌曲所传达的内容和意义后,所提出的生成性问题,可以成为教师对幼儿进行情感和社会性教育的良机。

2.幼儿园韵律活动的内容

韵律活动是将身体动作与音乐相结合的活动,包括律动操、集体舞、韵律游戏、动作造型等多种形式。在韵律活动中,幼儿在音乐的伴随下做动作,要求幼儿的动作符合音乐的情绪、节奏、力度的变化,使音乐变得更加直观,有助于幼儿深入理解音乐的内容、表情、曲式、风格,锻炼幼儿的身体协调能力,开发幼儿多重感官体验和表现音乐的能力。

各年龄阶段幼儿的动作能力发展。①3~4岁的幼儿:此年龄阶段的幼儿能感知节拍,并随着节拍做简单的动作,能在动作中感受音乐的速度,并通过动作体现出来。教师可以设计简单的律动操,或一些短小的音乐游戏和舞蹈。②4~5岁的幼儿:此年龄阶段的幼儿的动作能力有了较大发展,有了一定韵律活动经验,能够较好地与音乐合拍,动作更加轻松、灵活。③5~6岁的幼儿:此年龄阶段幼儿的动作已能完全和音乐一致,可以随节拍的快慢改变动作的速度,能在动作中体现节拍重音。

3.幼儿园奏乐活动的内容

幼儿园所组织的奏乐活动一般为打击乐演奏活动。幼儿对演奏乐器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乐器为幼儿提供了视觉、触觉和听觉的体验,对于幼儿来说,乐器是一些能够发出悦耳声音的玩具,幼儿乐于用乐器去探索各种音色和节奏,乐器成为幼儿想象力的一个出口。教师应该在幼儿的表达欲望与乐器之间找到一个桥梁,鼓励幼儿用乐器去自由表达他们的想象世界。幼儿在奏乐活动中,能提高对音色的辨别力,也能更深刻地感受音乐的节奏、节拍、重音等要素。另外,研究表明,幼儿从五岁开始是小肌肉迅速发展的时期,而声带还十分娇嫩,没有发展到完好地被大脑控制的水平,因此,器乐教育是进行幼儿音乐教学的良好手段。

【资料链接】

如何通过奏乐活动培养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由于乐器拥有丰富的音响效果,可以帮助幼儿去理解一个故事,甚至能帮助幼儿创编自己的故事。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创造启发幼儿想象力的机会。例:雨滴落在屋顶是什么声音?青蛙跳进池塘是什么声音?我们应该用什么速度去演奏?大象走路是什么声音?小老鼠偷油吃是什么声音?声音分别有多响?让幼儿自行挑选合适的乐器去模仿演奏。开发幼儿想象力、创造力、动手能力的另一个手段是引导和鼓励幼儿自制乐器并演奏。在科尔曼的儿童创造性音乐实验中,就有大量的制作乐器活动。幼儿学会用椰壳、调料盒等做鼓,在葫芦中放上石子制作沙锤,用装着不同水量的杯子做水杯琴,用龟壳做里拉琴,幼儿在用不同的物体材质制作乐器的实验中,也对音质有了更多的体验。

4.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的内容

古今中外有一些优秀的音乐作品,具有生动的艺术形象和极高的审美价值,教师可以挖掘出这些作品的潜在教育价值,促进幼儿的发展。例如:圣·桑的《天鹅》、柴可夫斯基的《四小天鹅舞曲》,就是对幼儿喜爱的天鹅形象的端庄娴静、轻盈灵巧的两种不同气质进行了描绘。这样的音乐作品结构复杂、技术难度大,不适合幼儿亲自去演唱、演奏,但非常适合组织音乐欣赏活动。幼儿能从中体会到音乐描绘的各种意境,初步感知各种乐器的音色,初步领略古典音乐的美好。音乐欣赏活动能为幼儿打开更为广阔的音乐世界,可供幼儿欣赏的音乐作品具有更加多样的风格,更加广泛深刻的题材内容,可以更好地丰富幼儿的音乐体验,提高幼儿的艺术感受力、理解力和审美能力。(www.xing528.com)

如何把幼儿园的音乐欣赏活动设计得精彩纷呈?有一个对音乐欣赏活动的误区,就是将音乐欣赏简单地视为幼儿听音乐的录音,教师讲解音乐的知识。这种模式显然是远远不能引起幼儿兴趣,满足幼儿需要的。对幼儿来说,将音乐欣赏变为可视化、可参与的音乐活动,更容易唤起儿童对音乐的兴趣。因此,教师可以设计讲故事、启发幼儿自由联想、绘画、音乐游戏等多个环节,为音乐欣赏活动增加趣味性。音乐欣赏活动最重要的是帮助幼儿全方位地理解音乐,沉浸在音乐之中。

5.幼儿需要学习的音乐要素

在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要求幼儿能够感知各种音乐要素,以及它们在音乐中的作用,这样才能培养幼儿敏锐的音乐审美能力。音乐要素包括节奏、旋律和声、曲式结构、音色、力度、速度、风格等,为更有效地达成幼儿园音乐活动中的音乐认知目标,往往需要教师列出本次活动需要学习的具体音乐要素。以下从幼儿应当学习和掌握的音乐要素进行阐述:

(1)节奏。节奏感的发展对幼儿日后的音乐敏感力发展非常重要。节奏是有一定模式的声音的动与静的组合,是构成音乐的骨架。节奏是音乐中最容易被人们感知的要素,幼儿在听到节奏感强烈的音乐时,会自然地随着音乐的拍子摆动身体,当幼儿在被教唱歌曲时,也是最容易被节奏吸引注意力的。学习有节奏地运动,是促进幼儿认知发展的重要手段。幼儿的节奏学习,主要是拍子、重音、节拍、时值。可以从幼儿熟悉的音乐入手,先让幼儿对节奏有了听觉体验之后,再教相应的节奏符号。在幼儿园音乐教育实践中,教师可以设计韵律操,让幼儿随着拍子和音乐进行拍手等律动,或者进行语言节奏练习,用不同的拍子来朗诵儿歌、童谣,都能让幼儿对节奏有直观的体验。

(2)旋律。旋律是被完整感知的一组音,人们能感知到一首优美歌曲中音的高低起伏,所以对旋律认知在于对音的高和低的理解。幼儿学习旋律的层面包括感知音的高低、感知旋律线、感知旋律的调性。幼儿对旋律的认识可以从感知音高开始。例如在幼儿的探索中,会发现大的物体发出的声音低,小的物体发出的声音高,这时教师可以通过画一只飞到天上的小鸟来表示高音,一只躺在地上的大狗熊表示低音。理解音的高低概念后,幼儿可以学习感知音高和旋律的轮廓——旋律线。它由一组不同音高的音构成。幼儿可以感知到旋律线的上行(音高逐渐变高)和下行(音高逐渐变低),教师可让幼儿通过身体动作(如向上或向下挥手)感知旋律线,或者画出旋律进行的线条。柯尔文手势或简化的两线谱也是帮助幼儿直观认识旋律的方法。在幼儿对音高和旋律线有一定感知后,教师可以帮助幼儿学习首调唱名法,让幼儿理解并有调性地唱旋律,建立调性的概念。

(3)和声。幼儿对和声的理解要比其他音乐要素晚些,多旋律、多个音同时响起,对幼儿来说比较复杂,但教师仍然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让幼儿初步感知到和声。如运用节奏性或旋律性的固定音型进行演唱或演奏。

(4)结构。每首乐曲都有自己的内在结构,通常表现为乐曲的重复和变化。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中,可以让幼儿从乐句的重复开始,感知乐曲的结构。许多儿童歌曲,都有明显的乐段组成,常见的有乐段“A+B”组成的二段式,也有乐段“A+B+A”组成的三段式。教师可以通过图画和不同动作表示乐曲的乐段,帮助幼儿认知乐句和音乐结构。

(5)音色。感受音色是儿童早期乐感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兴趣点,相同的一个旋律可以用不同的音色来表达,产生不同的效果。儿童早期已经开始敲击并聆听各种物品、让玩具发出各种声音,自主地探索各种不同的音色了。教师可以在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引导幼儿探索各种乐器,甚至自然界各种声音的音色。还可以用不同音色的乐器为小故事伴奏,一起探讨音乐中不同音色带来的效果。

案例分析

《小雨沙沙》二重唱(中班音乐活动)

活动设计指导:在这首《小雨沙沙》中,教师可以先教唱全曲,等幼儿学会唱好全曲后,将副歌“沙沙沙,沙沙沙”部分提取出来,让幼儿充分感受这一部分固定音型的旋律和节奏。可以先让全体幼儿轻声唱“沙沙沙——,沙沙沙——”部分,教师唱全部歌曲,幼儿作为教师的伴奏。当幼儿充分理解了两条旋律线同时进行后,可以让一部分幼儿唱歌曲,一部分幼儿轻声唱固定伴奏音型。这样的练习能帮助幼儿感知声部的独立性和提高听觉能力,为今后的和弦学习、多声部歌曲演唱、复调乐曲的学习打下基础。

6.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的音乐素材选取

在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幼儿是活动的主体,音乐是活动的载体,音乐必须服务于幼儿,帮助幼儿成长。因此,幼儿教师在选取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音乐素材时,要从幼儿的生活环境和成长需要出发。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使用的音乐素材一般来说有两种来源:

(1)幼儿非常喜爱的音乐。一切幼儿喜爱的音乐均有被开发成一堂精彩的音乐活动的潜能。一般来说,幼儿喜欢节奏鲜明、旋律简洁优美、富有童趣的音乐,这类音乐往往具有生动的故事情节、描述幼儿喜爱的形象,具有一定教育意义。这类音乐的内容多样,主要有幼儿歌谣、民间音乐、古典音乐等。在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设计中,老师不该局限在某一特定范围的少数几首儿歌中。除了《数鸭子》《粉刷匠》《一只哈巴狗》等耳熟能详的经典儿歌外,还有经典民谣《拔根芦柴花》《月光下的凤尾竹》、新创作民谣《蜗牛与黄鹂鸟》等,都可以用来服务于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设计。古典音乐也是幼儿音乐活动的巨大资源宝库,柴可夫斯基的《胡桃匣子》、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圣·桑的《动物狂欢节》等,都是想象力丰富、音乐形象生动有趣的优秀作品,非常适合作为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素材。只要教师充分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当代流行歌曲、动画片主题曲等,亦可以作为优秀的幼儿园音乐教育素材。在许卓娅教授的精品课《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中,用通俗歌曲《牛仔很忙》也设计出了一堂精彩的幼儿音乐韵律活动。因此,幼儿教师必须在音乐领域涉猎广泛,平日多多积累音乐素材,凭借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敏锐地挖掘适合幼儿音乐活动的素材,将这些素材进行改编、创造,设计出幼儿喜爱、寓教于乐的音乐活动。

(2)幼儿自发创造的音乐。除了上述现成的音乐外,幼儿在平日生活玩耍或参与音乐活动时自己创造出来的音乐,也可以作为幼儿园音乐活动的良好素材。幼儿在自由玩耍、游戏的时候,会本能地创造出一些原始的音乐片段。研究观察发现,幼儿对音乐的创造性探索在婴儿时期就开始了,音乐是幼儿的自我表达方式之一,幼儿往往会探索和创造各种声音、节奏来表现自己的情绪、叙述一段小事,或者进行游戏、自我娱乐。在现今幼儿音乐教育理念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备受重视。在幼儿园音乐活动设计中,往往会设计幼儿参与音乐创编的环节,这些由幼儿在活动中创造的新音乐,以及幼儿在平日玩耍时自发创造的音乐片段,幼儿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记录、选摘、改编、加工,作为今后音乐活动的素材。使用幼儿自发创造的音乐作为活动素材,不仅尊重了幼儿的自我表达,提高了幼儿的参与度、积极性,还能充分让幼儿感受到创造和表达的乐趣。

注意,并不是所有的音乐都能够作为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素材,现在市面上流行的音乐不乏粗制滥造、趣味低级的作品。教师在使用流行音乐作为活动素材的创新尝试时,应该排除过分嘈杂尖利、损坏幼儿听觉和音乐感的歌曲,以及充满负面情绪、描述幼儿不能理解的成人世界的靡靡之音。总而言之,教师选取的音乐,应该是具有较高审美趣味、能够帮助幼儿精神成长的音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