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原则是开展活动、指导活动时必须遵循的原则,是有效进行活动的指导性原理和行为准则,对教育活动的内容、方法、手段和形式等的选择起指导的作用,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一)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的原则
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内容应该贴近幼儿生活,从幼儿的社会现实生活开始,逐渐扩大范围,延伸内容。这是和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分不开的,幼儿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要求幼儿园社会教育要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的生活是一个同心圆向四周扩散的状态,以幼儿为中心,逐渐扩散到家庭、幼儿园、社区、国家、世界。选择幼儿能够理解的、感兴趣的,具有教育价值的内容进行组织和实施教育活动,符合幼儿的认知,能够起到教育作用最大化的效果。
(二)正面教育和真诚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幼儿园社会教育以正面教育为主,把幼儿作为一个独立的、发展中的个体来看待,进行积极引导,对幼儿的进步与成功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肯定,当幼儿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少一些责备与抱怨,而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包容。帮助幼儿了解在社会生活的各种场合或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应该如何做,传递正确的社会行为规范;帮助幼儿分析问题,使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树立解决问题的信心;培养幼儿自信的品质,使其养成良好的态度和行为习惯。
(三)活动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通常采用“做中学、玩中学、生活中学”的方式,这也是幼儿感兴趣的学习方式,它能够让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有趣,发挥出教育的最大效果。因此,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要避免单一呆板的言语说教,避免知识的灌输,应利用现有的环境,根据幼儿的经验,采用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把教育内容进行多种形式的转换,成为可体验、可操作、可实践的活动。为幼儿提供可活动的空间和充足的时间,创造活动和实践的机会和条件,激发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活动和实践中去体验、感受,最后逐步掌握相关的内容。同时,在活动和实践的过程中,幼儿与同伴会发生冲突、协商、交换、合作等情况,这也为幼儿提供了学会解决问题、与人交往的机会,有利于幼儿积极主动地发展社会性。
(四)一致性与一贯性相结合的原则
幼儿的学习具有模仿的特点,因此,幼儿在社会性发展的过程中容易受到身边环境(社会、家庭、学校等)的影响。幼儿健康积极、蓬勃向上的发展,需要环境和教育者发挥积极作用。家庭和幼儿园是幼儿生活的重要环境,教师和父母是幼儿的重要“他人”,双方应该要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在教育态度、教育观念、教育方式等方面保持一致,积极沟通,进行家园合作,共同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同时,良好的社会秩序、社会风貌有助于幼儿形成正确的社会认知,感受积极的社会情感。环境对人的影响巨大,因此,除了家庭和幼儿园,整个社区环境、大众传媒,甚至社会环境都应该为幼儿的发展提供便利的条件,积极响应国家的教育政策,共同创设一个文明、健康、向上、和谐的大环境,这不仅有利于幼儿的发展,还能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
(五)因地制宜的原则
我国幅员辽阔,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从北到南,从东到西,每个地域的社会环境和文化都具有差异性,甚至小到每一个社区,文化氛围都显示出不一样的特征。了解当地的文化背景和地域特色以及幼儿生活的文化环境,从本区域、本园、本班的实际情况入手,选取最能代表本地特点的,幼儿熟悉的,又为幼儿需要的内容进行教学活动,让幼儿园社会教育做到有的放矢,为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提供更适宜的教育。
(六)专门性和渗透性相结合的原则
专门的幼儿园社会教育是指教师根据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的和要求,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年龄特征,选择适宜的内容和恰当的方式,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幼儿园社会教育除了通过专门的教育活动,还应该渗透在其他领域和幼儿的一日生活中。一日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社会教育内容,具有随意、自然、琐碎、重复的特点,抓住每一个教育契机,充分挖掘适宜的教育资源,进行长期的、随时随地的、各方面的社会教育,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其积极的社会情感。这也是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整合,对于幼儿社会性发展具有整体的、全面的影响。
案例分析
看不见世界的人们(大班)[1]
◇活动意图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社会性教育应融入生活,在潜移默化中进行。5~6岁幼儿已经习得怎样看待他人的经验,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此活动从幼儿自身经验出发,注重运用多样性的体验,帮助幼儿理解盲人生活的不容易,激发幼儿尊重盲人,钦佩其自强不息品质的美好情感。通过游戏体验、视频观察、话题交流、与盲人爷爷现场互动等,不断推进幼儿情感与经验的建构,从内心关心和尊重身边的弱势群体,从而帮助幼儿形成对他人的正确态度,促成其知行合一、知情合一。
◇活动目标
1.体验盲人生活的不容易,形成尊重、钦佩的情感。
2.了解盲人的生活状态,及其自强不息的精神,知道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
3.能用正确的语言、行为来表达自己对盲人的关心、爱护和尊重。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
(1)幼儿和教师对盲人及其生活状态有初步的了解。
(2)教师已与盲人助教爷爷进行了活动内容的沟通,对爷爷基本情况有所了解。
2.物质材料准备。
(1)游戏用眼罩。
(2)认知行为的辨析图片和课件。
(3)盲人姐姐日常生活的小视频,社会对盲人提供方便、盲人学习工作的课件。
(4)社区资源:邀请一位在社区工作的盲人按摩师。
◇活动过程
1.说一说:停电以后的感受,引发幼儿已有的生活体验。(www.xing528.com)
(1)提问:家里停电后,心里有什么样的感受?
(2)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停电后,什么也看不见了,感觉害怕、紧张。
2.试一试:蒙眼穿衣服,体验看不到时做事的困难和心里的不安。
(1)集体玩游戏:蒙眼穿衣服。
玩法:幼儿戴上眼罩,在规定时间内脱下衣服后,再迅速穿上衣服。
规则:时间到了动作停止。
(2)幼儿交流游戏感受。
提问:戴着眼罩穿衣服是什么样的感受?
教师小结:当我们的眼睛看不到的时候,做事情就特别困难,心里很害怕,有不安全感。
3.看一看:盲人姐姐的生活,初步了解盲人的生活状态。
(1)提问:我们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能看到五彩的世界。但生活中还有这样一些人,他们什么也看不到,他们是什么人?
(2)引发幼儿已有经验:你见过盲人吗?盲人是怎么生活的呢?
(3)观看视频,交流心情和了解的盲人生活状态。提问:看完视频后你的心情怎么样?盲人姐姐是怎样刷牙、找衣服的?上街需要干什么?
小结:盲人虽然生活不方便,但他们很聪明,盲人能通过触摸、聆听等方式感知周围事物,和我们一样快乐地生活着。
4.猜一猜:盲人朋友如何工作和学习,激发其形成敬佩的情感。
(1)引发幼儿猜想:盲人的生活特别不容易,他们也要学习和工作吗?盲人是怎样学习和工作的呢?
(2)寻找答案:观看课件,进一步了解现实生活中盲人的学习与工作情况。
(3)情景互动:盲人按摩师来了。教师提问:盲人爷爷是怎样学习和工作的?你们想对爷爷说些什么?
小结:盲人生活虽然不方便,但他们一样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热爱工作。
5.想一想:怎样帮助盲人,激发幼儿对生活中弱势人群的关爱。
(1)观看课件,了解社会为盲人提供的方便。提问:专门为盲人设置的通道叫什么?导盲犬可以干什么?
(2)迁移经验:我们可以怎样帮助盲人朋友们?
出示图片:这样的情况可能会给盲人带来哪些危险?我们应该怎么做?(车辆占盲道、打导盲犬、不让导盲犬上车、无下水道井盖等场景图片)
(3)经验拓展,情感提升。
观看课件,了解其他自强不息的残疾人,引发幼儿继续了解其他弱势群体的兴趣,进一步激发幼儿对残疾人自强不息精神的钦佩之情。
◇活动延伸
1.引导幼儿收集有关残奥会、残疾人艺术家的信息资料,再将其布置成主题墙面,继续开展“身边了不起的人们”的分享活动,进一步强化幼儿尊重与理解他人的情感。
2.在一日生活中,引导幼儿主动关心身边的小伙伴,能主动为集体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3.携手家长开展“我是爸爸妈妈的小帮手”“我会关心长辈”竞赛体验活动,引导幼儿在家庭生活中懂得尊重和关心长辈。
思考与练习
1.根据幼儿社会领域学习的特点,如何才能有效组织幼儿的学习活动?
2.结合具体活动案例,分析教师在组织社会教育活动时体现了幼儿社会领域学习的哪些特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