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振芬
作为一名从教22年的教师,回头看看自己成长的足迹,能清晰地感受到阅读引领我成长,让我的生命更精彩。
我生于一个书香家庭,父亲是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平日里也十分热爱读书。从我记事那会儿起,父亲下班后,除了帮母亲干农活儿,就是读书了。现在父亲退休在家,一有闲暇时间,仍然带着老花镜看书。读书已然成为了他生活的一部分,而他的这种阅读精神,也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直到现在,儿时的场景仍历历在目:晚饭后,母亲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纳着鞋底儿,我和弟弟就围在父亲身边。远处的几颗星星凌乱地撒在夜空中,父亲拿着一本本泛黄的小人书,给我们声情并茂地讲故事。印象最深的要数《三毛流浪记》了,从那时起,在困境中仍然乐观、善良、机敏、幽默的三毛就在我幼小的心里播下了一颗种子。除了讲故事,父亲还教我们认字。那时候,家庭条件差,父亲就在用过的本子的反面,教我认字,随着认识的字慢慢地多了,父亲就帮我借来小人书看。最美好的时光是放牛时,牛自由自在地吃草,我便津津有味地读小人书。在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我也渐渐地爱上了读书。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阅读量也不断增加。从《三毛历险记》到《文化苦旅》,我的眼界也在阅读中一点点被扩大。
受父亲的影响,我从小就梦想当一名教师,1998年,我终于实现梦想,考入了寿光师范学校。这个时期,对我影响比较深的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平凡的世界》让我认识了平凡中的伟大,让我感受到生活在新时代的幸福,要学会知足常乐,不管遇到什么事,都要保持一颗平凡的心。《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总是给我一种无形的力量,催我前进!除此之外,我还比较喜欢汪国真、泰戈尔、林徽因的诗。像《飘》《红与黑》《巴黎圣母院》《简·爱》也是在这个时期阅读的。我时常去学校图书室借书,古今中外的名著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我从中汲取了营养。(www.xing528.com)
参加工作后,我读书的热情仍然不减。当我手捧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细细品读时,就好像一位长者和我轻声交谈,把教育的智慧向我娓娓道来,让我领悟到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真谛。想要教育出好学生,就必须先提升自己的素质。直到现在,我仍然过段时间再静下心来,细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感觉对书中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有时也能产生共鸣。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有意多读一些关于教育教学方面的书籍,读《教育的使命——一位美国名师的课堂反思》,让我警醒,时刻提醒我要勤于反思,改进教育教学方式。记得叶圣陶先生说过,“受教育的人的确跟种子一样,全都是有生命的,能自己发育,自己成长的;给他们充分的合适的条件,他们就能成为有用之才。所谓办教育,最主要的就是给受教育者提供充分的合适条件”。初读这段话,自己还不够理解,读了俞正强老师的《种子课》一书,让我找到了答案,对“种子”的意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充分地理解了种子课和生长课,那我该怎样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获得生长的力量呢?这引起了我的深入思考。后来看到史宁中教授关于数学核心素养解读的三句话:“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眼光、思维、语言”就是对我们寿光市小学数学“五会课堂(会看、会想、会说、会听、会问)”主张最好的诠释。我把阅读中获得的教育智慧和自己的实际教学相结合,努力探索,大胆实践,形成了有个人特色的教育教学之路。更可喜的是,班上的孩子变得学会思考、学会学习,长效学习能力已初步形成,这让我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小学数学教师。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人民教师,阅读给予我成长的力量,阅读点亮我的人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