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科学都是范畴的逻辑体系。如何构成合乎逻辑的范畴体系,这是辩证逻辑所要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范畴体系的构成,除了遵循从抽象上升到具体,逻辑和历史的一致等原理外,它还有自己特殊的逻辑公式和逻辑要素,需加以特殊的规定。
任何一个科学体系之所以能成为一个科学的体系,必须有一个逻辑基项贯穿于体系的始终,构成体系的中枢和轴心。因此,一门科学的研究工作,寻找和发现逻辑基项,是一个重要的任务。恩格斯在比较化学和电学的研究工作时指出:“的确,在电学领域中,一个像道尔顿那样的能给整个学科提供一个中心并为研究工作打下稳固基础的发现,现在还有待完成。”[34]这个中心,就是科学体系中的逻辑基项。在化学中,曾经有过各种发现,但缺乏把一切发现统一起来的中心思想。在道尔顿引入了原子量的概念,建立了原子论之后,所有一切发现都得到了统一的说明,并为而后的化学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奠定了基础,由此,化学就构成一个严密的理论体系了。所以,恩格斯说:“化学中的新时代是随着原子论开始的。(所以,近代化学之父不是拉瓦锡,而是道尔顿)相应地,物理学上的新时代是从分子论开始的(换一种形式说,而实质上只是就这一过程的另一个方面来说,是从发现运动形式互相转化开始的)。”[35]
在电学的研究中,当时由于没有发现类似的中心,因此还不能建立起科学的范畴体系,仍然处于支离破碎的状态。这个中心就是电子的发现和电子论的建立。19世纪末,发现了电子;随后,洛伦兹建立了经典电子论,使电磁现象得到了统一的说明。这些事实告诉我们,任何体系要做到首尾一贯而无逻辑矛盾,必须有一个占统治地位的理论中心。它可以统一思想,贯穿始终,把各种片段的规定、支离的观点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综合成各种规定的统一。这个理论的中心,在辩证逻辑中就叫作逻辑基项。它是最基本的逻辑范畴。
对于不同的学科,逻辑基项的范畴是各不相同的。它的发现,属于具体科学的任务。对具体科学的逻辑基项的进一步概括和总结,则产生了哲学的逻辑基础。这项概括工作已由黑格尔《逻辑学》的存在论、本质论、概念论所组成。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本质论。对于《逻辑学》一书的体系来说,“本质”这个范畴就是逻辑基项,本质论则是这个逻辑基项的展开。黑格尔在客观逻辑的叙述中,提出了从存在到本质的发展过程,存在是外在的、表面的,本质才是内在的、底层的。从存在到本质,再从本质到现实,其核心都是本质。马克思的《资本论》从商品到资本,也就是从存在到本质在政治经济学领域中的表现。剩余价值论就是《资本论》中的本质论。对剩余价值范畴做出逻辑概括,并用“逻辑基项”加以表达。“本质”这个范畴,则是哲学上的逻辑基项。
毛泽东同志对事物做逻辑分析时,十分注意问题的根据。他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20世纪30年代所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全部的根据就在这里。”[36]我们所进行的战争是正义战争,这就是战争进程的根据,它规定了双方一切政治上的政策和军事上的战略战术,规定了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论持久战》《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等著作,正是以这种逻辑基项为轴心而建立起理论体系的。
要找到每门科学的逻辑基项,必须通过具体的研究工作。但是,一旦明确地形成了逻辑基项,整个体系的其他逻辑要素就可以确定下来。这些逻辑要素有:逻辑始项、逻辑中项、逻辑终项。
逻辑始项是各种体系的出发概念。如《资本论》中的存在,即“商品”范畴,也可以把体系的出发概念叫作逻辑起点。诚然,作为逻辑始项的范畴,它就该反映现实最普遍的存在,包含有一切矛盾的胚胎。但反映普遍存在的范畴,不一定就是逻辑始项,其不仅是普遍的存在,同时必须在自己的发展中产生出本质。这种存在的范畴才能充当逻辑始项。就是说,逻辑始项必须是逻辑基项的抽象规定和胚芽状态,由此而发展成为整个范畴体系。
逻辑中项是关于事物的“中介”范畴。列宁指出,要真正地认识事物,必须把握一切“中介”。这个“中介”在逻辑上就是联结逻辑始项和逻辑终项这两个范畴的中项,我们称它们为逻辑中项。例如,商品转化为资本,必须通过货币这个“中项”。这里,每一次转化,都需要有条件。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条件,就是劳动力转化为商品。这种“条件”,也是一切“中介”的一种,在逻辑上也归入逻辑中项的范畴中。由于事物的一切“中介”都可以成为逻辑中项,因此,逻辑中项不只是一个,而是许多个,它就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中介环节。(www.xing528.com)
逻辑终项,就是体系的逻辑终点。它必将包括开端,同时还包括中项,是两者综合,因而比始项更丰富、更具体。始项、中项、终项三个范畴联合为一组思想群,便构成规律。再由一组规律群,构成理论体系。所以,逻辑的这三个“项”,是在范畴的运动中接踵而来的三个阶段,由此而产生出的新思想、新命题,便是思维继续前进的开端。在这个往复无穷的运动过程中,逻辑终项不断地走向自己的反面,重新转化为逻辑始项,成为新的范畴运动的起点,构成整个思维运动的开放型的圆圈。
但是,范畴只构成逻辑体系的要素,而使要素形成特定的体系,还需要有相适的结构形式。范畴构成体系,建造结构,必须遵循基本规律。这个基本规律又是什么呢?恩格斯在分析黑格尔的《逻辑学》体系时说,否定的否定规律是“整个体系构成的基本规律”[37]。恩格斯还进一步论述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遵循的思想进程,指出:“马克思所使用的整个一系列辩证的说法:按本性说是对抗的,包含着矛盾的过程,每个极端向它的反面转化,最后,作为整个过程的核心的否定的否定。”[38]一切范畴体系,包括黑格尔《逻辑学》和马克思的《资本论》,都是范畴运动的过程。所以,体系和范畴是同一的,体系必须表现为过程,过程的最终结果也一定会构成体系,因为它们的基础是否定的否定。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机构,就是“圆圈”的形式。黑格尔说:“这种思维活动更加陶铸了此前业已陶铸过的材料,予以更多的范畴,使它更确定更发挥更深邃。这种具体的运动,乃是一系列的发展,并非像一条直线抽象地向着无穷发展,必须认作像一个圆圈那样乃是回复到自身的发展。这个圆圈又是许多圆圈所构成;而那整体乃是许多自己回复到自己的发展过程所构成的。”[39]列宁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深刻而确切的比喻!”并指出:“每一种思想=整个人类思想发展的大圆圈(螺旋)上的一个圆圈。”[40]根据这种分析,范畴的逻辑体系应是一个螺旋(开放的圆圈)式的结构。在这种结构中,大圆圈套着小圆圈,而在大圆圈之外,又套着更大的圆圈。所有这些大小圆圈,又不在同一平面上,而是在立体的空间中,一圈宽过一圈,一圈高出一圈,由此构成思维的立体结构。正是这种范畴体系的形象比喻,它包含有许多层次的圆圈。
第一层次是范畴的圆圈,构成思想群。以逻辑始项为开端,经过逻辑中项,到达于逻辑终项,完成了“抽象—具体—抽象(具体)”的循环。就是说,从最抽象的范畴开始,经过辩证的运动,构成思想群。从抽象出发,为什么又回到抽象呢?因为终点的抽象是第二个循环的开端。实际上,它已经不是单纯的抽象。因此,“抽象—具体—抽象(具体)”的逻辑公式,不仅反映了范畴的自我运动,而且还表现了这种运动的无限循环。
第二层次是思想群的圆圈,构成系列。范畴与思想群的区分是相对的,因为范畴是浓缩了的思想群。例如,“商品—货币—资本”这个公式,反映了范畴的运动。但是,对应这三个经济范畴,正是三种经济学说。每一个范畴的展开,就是一组思想群。每组思想群就是一条规律。当范畴展现为思想时,范畴的圆圈就扩大为思想群的圆圈了。思想群的辩证运动,使一条规律过渡到另一条规律,使思想群的循环比范畴的循环具有更大的规模,它构成了系列。
第三层次是系列的圆圈,构成体系。所谓系列,就是思想群的思想群,即思想大群。它由三个以上的思想群构成。如果我们把黑格尔的《逻辑学》中的存在论、本质论、概念论都看作是不同的系列,那么,每个系列都是由三个思想群构成的。在“存在论”这个系列中,质、量、度是三个不同的范畴,而每一个范畴的展开,都是一组思想群。“存在论”这个系列,就是由这三个思想群的辩证运动构成的。存在论、本质论、概念论这三个系列的运动,构成了《逻辑学》的整体体系。
马克思从黑格尔的体系中提取出了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对构成范畴体系的逻辑公式作了简要的概括,并指出:“正如从简单范畴的辩证运动中产生群一样,从群的辩证运动中产生系列,从系列的辩证运动中又产生整个体系。”[41]当然,范畴、思想群、系列、体系的区分也是相对的。范畴、思想群、系列都可以看作大小不等的体系。我们可以把《资本论》每一卷都看作一个体系,三个体系的运动构成了全书的体系;也可以把每一卷都看作完整的体系,把各篇看作系列,把各章看作思想群。思想群、系列、体系的区分的相对性,正是范畴体系的开放性的反映。
范畴体系的结构,都是历史的产物。企图建立包罗万象的、最终完成的、绝对完善的范畴体系,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奢望。不仅范畴体系的结构,而且还有它的具体要素,都要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因此,关于范畴体系的逻辑公式,也只有相对的意义,它要随着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地改变自己的形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