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自在主体与自在客体的长期发展成果

自在主体与自在客体的长期发展成果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意义上的主体和客体,是自在主体和自在客体的关系。自在客体是不依赖于自在主体而存在着的。因此,自在主体不是本来就有的,它是派生的,是自在客体长期发展的结果和产物。唯心主义者认为主体是第一性的、本原的,客体是第二性的、派生的,这同样是对主体和客体的本体关系的一种阐明。

自在主体与自在客体的长期发展成果

当主体从实体与属性的关系转向主体和客观的关系时,本体论也就转向认识论,同认识论合流了。马克思以黑格尔为例,说明了本体论和认识论的这种统一。由于黑格尔把绝对精神作为主体,因此,马克思说:“主词和宾词之间的关系被绝对地相互颠倒了:这就是神秘的主体—客体,或笼罩在客体上的主体性,作为过程的绝对主体,作为使自己外化并且从这种外化返回到自身的,但同时又使外化回到自身的主体,以及作为这一过程的主体;这就是在自身内部的纯粹的、不停息的旋转。”由于主体是绝对精神,它的发展经历了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并以“圆圈”的形式,不断地外化为外部世界,这个外部世界也就成为与主体相对立的客体。这时,主体就与客体相对了。

马克思主义在批评旧唯物主义的缺陷时,指明了客体就是外部世界的含义。他说:“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主要的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解释……”[37]其所说的客体,就是在直观形式上的外部感性世界,即不受主体任何影响而独立于主体之外的世界,这就是自在客体。如果从主体的形式去理解,那么,外部世界不再是“客体”形式的世界,而是“主体—客体”形式的世界了。就是说,它已经受到了主体的干扰。所以,从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意义来考察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那么,主体和客体不是不可分割的,客体并不依赖于主体,而是在主体之外独立地存在着。普列汉诺夫指出:“唯心主义说:没有主体就没有客体。地球的历史表明:客体在主体出现以前早就存在了。”[38]

随着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对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也有不同的看法。在这里,主体和客体不仅都具有认识论的意义,同时也都具有本体论的意义。唯物主义认为客体是物质,是感性世界等,它是第一性的,是世界的本原,主体则是客体长期发展的产物;唯心主义认为,主体是有意识的人,是精神、自我意识等,它是第一性的,是世界的本原,客体则是主体的产物;二元论者则站在两者的中间,把主体和客体看作是两个相互平行的、互相独立的本原。

在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意义上的主体和客体,是自在主体和自在客体的关系。唯物主义把客体看作独立于主体的客观实在,这就是“自在客体”。列宁在批判马赫主义者的原则同格论、心理经验和物理经验同一论、独立系列和依存系列的不可分论等错误观点时,曾引证过费希特关于主体和客体不可分割的观点。费希特说:“你所能理解的就是意识和物,物和意识;或者说得更确切些时,不是二者之中的哪一个,而是那种后来才分解为这二者的东西,那种绝对的主体—客体和客体—主体。”接着,列宁对此做了评论:“这就是经验批判主义的原则同格的全部实质,就是最新实证论对‘素朴实在论’的最新式的保护的全部实质。”[39]在“自在客体”的意义上,认为主体和客体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的观点同是唯心主义观点。列宁说:“‘承认对立项的独立性’,这就是(如果把喜欢装腔作势的阿芬那留斯的矫揉造作的语言翻译成普通人的语言)承认自然界、外部世界不依赖人的意识和感觉的,这就是唯物主义。把认识论建立在客体和人的感觉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这一前提上(‘感觉的复合’=物体;‘世界要素’在物理和心理方面是同一的;阿芬那留斯的原则同格等等),就必然会陷入唯心主义。”[40]

在这里,物质、客观实在、客体、自在之物等名称,指的是同一个东西,这就是“自在客体”。与此相对应的主体,也就是“自在主体”,它是同“实在主体”根本不同的。在本体论的意义上,在谁是本原的、谁是派生的问题上,对“自在主体”和“自在客体”关系的不同回答,使哲学分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正如普列汉诺夫所正确指出的,那种认为没有主体就没有客体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观点,其中自然地包括原则同格论。现代西方资产阶级著作中,不少人都是从自在主体和自在客体的意义上,主张主体和客体的不可分割性,同样地陷入了唯心主义。我们今天在讨论主体和客体问题时,如果不去区分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本体关系、实践和认识关系,不加区别地把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一概说成是不可分割的关系,那么,我们就很难同各种唯心主义观点划分界限。为什么现在有不少人反对主体性以及主体和客体问题的讨论?原因就在于他们强调主体和客体之间存在着本体关系,所以,一听到主体和客体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就认为是唯心主义观点,强烈地加以反对;为什么另一些人,一讲主体和客体,就是不可分割的联系,除这种联系之外,似乎再也没有其他的联系了?同样在于他们否认主体和客体的本体关系,因而不了解主体和客体不可分割联系的主张中所包含的唯心主义观点。如果我们提出在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中,除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之外,还有本体关系,那么,过去的那些争论和误会,也就会很快地被消除了。(www.xing528.com)

自在客体是不依赖于自在主体而存在着的。没有自在主体的时候,自在客体已经存在着。因此,自在主体不是本来就有的,它是派生的,是自在客体长期发展的结果和产物。主体和客体的这种关系,就是它们的本体关系。这是产生和被产生的关系,它既不同于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也不同于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而且,实践关系和认识关系都要以本体关系为前提。唯心主义者认为主体是第一性的、本原的,客体是第二性的、派生的,这同样是对主体和客体的本体关系的一种阐明。但是,这不是唯物主义的本体论,而是唯心主义的本体论。在唯物主义本体论看来,如果没有本体关系,客体就不会产生出主体,连主体都没有,还谈论什么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呢?否认主体和客体的本体关系,就否认了主体和客体的起源,从而也就否认了它们的实践关系和认识关系。只讲人类的发展,而不知道人类的起源,只讲社会的发展,不讲社会的起源,能够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吗?同样地,只讲主体和客体的实践关系、认识关系,而不讲这种关系的起源,否认它们之间的本体关系,能够成为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吗?

列宁在批判马赫主义的时候,曾提出了两个尖锐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在人类出现以前自然界是否存在?”第二个问题是:“人是否用头脑思想?”这两个问题,都是主体的起源问题。关于第一个问题,列宁说:“自然科学肯定地认为:在地球上没有也不可能有人类和任何生物的情况下,地球就已经存在了;有机物质是后来的现象,是长期发展的结果。这就是说,当时没有具有感觉的物质,没有任何‘感觉的复合’,没有任何像阿芬那留斯的学说所讲的那种与环境‘不可分割地’联系着的自我,物质是第一性的,思想、意识、感觉是高度发展的产物。这就是自然科学自发地主张的唯物主义认识论。”[41]列宁所提的问题,就是主体和客体的本体关系,正是关于客体的长期发展而产生主体的问题。

所谓主体的起源,也就是人类的起源。主体本来是客体的一部分,随着客体的发展,它才从客体中分离出来,从而形成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这种分离,首先是自然过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其次是社会过程,是劳动的产物。劳动是人类区别于猿群的基本特征,它在从猿转变为人的过程中,起了决定的作用。由于随着完全形成的人的出现,便产生了完全新的因素,这就是社会。恩格斯说:“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简单地通过自己的存在在自然界中引起变化;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这便是人同其他动物的最终的本质的差别,而造成这一差别的又是劳动。”[4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