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形物”的物质范畴,虽然有明显抽象不及的缺陷,但带有真理的特点,表明了物质是一种感性存在物。这是古代的物质范畴比近代的物质范畴更为优越的地方。近代的“实体”概念,发展了抽象的方面,从而把直观性弃之不顾,把实体看作脱离个别事物的基质、本质,犯了抽象过度的错误。但它深入到了事物的内部,抓住了共性。这又是它比古代物质范畴进步的地方。所以,“有形物”的物质范畴和“实体”的物质范畴,是人类认识物质的两个基本的逻辑阶段,是人类认识自然界的思想史上的两个重要里程碑,成了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产生的基本思想来源。
19世纪中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发展到了新的阶段,马克思、恩格斯依据新的科学成果,对什么是物质的问题作了崭新的概括。恩格斯说:“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又说:“‘物质’和‘运动’这样的名词无非是简称,我们就用这种简称把感觉可感知的许多不同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概括起来。”[11]
在这里,恩格斯明确地把个别实物和实物的总和这两项,既联系起来,又区别开来。把物质的特殊属性和共同属性,也既联系开来,又区别开来。他认为:“物质”这个范畴所标志的是物质的共同属性,而不是物质的个别形态和个别属性。但是,物质又不能离开个别实物而独立存在,它又是实物的总和。恩格斯对物质范畴的这种规定,延续了从古代开始的人类对物质认识的第一条线索,即在世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关系中来规定物质范畴,从而产生了物质不仅独立于人们的感觉之外,而且可以被人们所认识。当时,经验论者认为,无限的东西是不可认识的,他们为什么会得出这个结论呢?因为,作为一种认识的范畴,“无限”本身是一种抽象,如同物质、时空等的抽象一样。恩格斯分析了经验论和这种不可知论的认识论根源,指出:“先从感性的事物得出抽象,然后又期望从感性上去认识这些抽象,期望看到时间、嗅到空间。经验主义者深深地陷入经验体验的习惯之中,甚至在研究抽象的时候,还以为自己置身在感性体验的领域内。”[12]物质概念是一种科学抽象,虽然它是从各种实物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但是,作为概念,它自然不是感性地存在的东西,我们称它们感性存在物,也就认识了它们的共性,从而把握了物质。因此,恩格斯把“物质”作为简称,用它标志“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说明物质是不依赖于人们的感觉而独立地存在着的,也就肯定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同时也回答了认识的源泉问题。
列宁在总结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自然科学成果时,回击了唯心主义的进攻,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给物质范畴下了一个科学的定义。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13]又说“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它是客观实在,它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14](www.xing528.com)
列宁把物质概念作为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对恩格斯把物质作为简称,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把握感性存在物的进一步发展。列宁所说的“客观实在”,也就是恩格斯所说的感性存在物,各种感性存在物的共性是什么?它就是客观实在性。这种规定,回答了物质和物质形态的关系,是人类认识物质的第一条线索。同时列宁肯定了这种客观实在是独立于意识之外的,又能被我们所认识,从而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中来规定物质,这是人类认识物质的第二条线索。这就告诉我们,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既反映了本体论的内容,同时又反映了认识论的内容,是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一。
列宁把感性存在物,即物质具体形态的共性,概括为“客观实在”,是对恩格斯的物质范畴的发展。这种概括,在人类认识物质的历史上,又完成了一个里程碑。客观实在既继承了古代“有形物”的物质范畴的优点,又继承了近代“实体”的物质范畴的优点,同时克服了这两个阶段上的缺点,是“有形物”的物质范畴和“实体”的物质范畴的综合。作为物质范畴,它已经丢弃了一切物质形态的特殊性,只留下了它们的唯一“特性”,即客观实在性。依照其共同性,并不像“实体”那样是离开个别事物的空洞抽象,而是存在于个别事物之中的,与个性相统一的共性。因此,这种客观实在性又是可以用感觉来感知的,它仍然具备“有形物”的感性具体的特征。可见,作为客观实在的范畴,是抽象和具体的统一,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它并非单纯的是抽象、共性,也并非单纯的是具体、个性,只有把两者统一起来,才能既唯物又辩证地规定物质。所以,要把握物质,不仅要用思维,同时还要用感性,如此才有可能实现感性和理性的统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