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希腊哲学中,亚里士多德最先提出了本体的概念,他在《范畴篇》中提出了十个范畴,为首的就是“本体”范畴,作为其他范畴的基础。其他范畴都不能离开“本体”而独立存在,只能存在“本体”之中,附着在“本体”之上,因而都是“本体”的表现。在《形而上学》中,亚里士多德又进一步论述了本体的各种规定性,并认为本体是永恒不变的,是万事万物的最初始的原因。若是否定了永恒不变的本体,也就无法说明世界的运动。所以,亚里士多德认为,这个“本体之学”是研究“第一原理”的学术,属于哲学家的业务,[1]是不同于自然科学(物理学)的形而上学的。因此,研究“本体之学”的哲学家,也在自然哲学家(物理学家)之上,“他们所考察的都是普遍真理与原始本体,因此,这些真理的研究也将归宿于他们”[2]。亚里士多德关于本体论的这些规定,自然也是对古希腊哲学关于世界本原研究的一种总结,说明了本体论的对象和内容。
在中国哲学中,本体论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学者称它为“本根论”。《庄子·知北游》中说:“然若亡而存,油然不行而神,万物畜而不如,此之谓本根。”本根就是本体、本原。它是宇宙的起始,但又无形,所以叫它形而上者。这个本根是什么?各派哲学都有不同的主张。例如,道学家称它为道,《易传》则称它为太极、阴阳,以元气、理为本体的学派,也是中国哲学的基本学派。
可见,在中外哲学史中,本体论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不仅近代唯物主义把本体论作为自己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唯心主义也有自己的本体论。例如,贝克莱认为,除精神、被感知的东西之外,没有任何别的本体,“存在就是被感知”是他的唯心主义本体论的核心思想。莱布尼茨以单子论来反对唯物主义的本体论,认为单子是精神实体,不具有广延性。18世纪法国的唯物主义者,批判了唯心主义本体论,坚持物质是世界的唯一本体,把旧唯物主义本体论发展到了最高阶段。
在本体论的意义上,本体、实体、存在都是同一的范畴,指的都是世界的本原,以此来说明世界的统一性及其统一的根源性。本体论是关于存在的学说,但它不同于认识论,不是从思维与存在的对立关系来研究存在,而是把存在作为一种客观的对象,研究它的运动和发展。运动、时间、空间等,都是物质的客观属性、存在方式。在唯物主义本体论中,意识也是一种客观现象,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在这里,本体论并没有把物质作为一方,把意识作为另一方,彼此对立起来,规定谁是第一性的,谁是第二性的。尽管在哲学中有唯物主义本体论和唯心主义本体论的区别,但是,在本体论的范围内,不能完全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条对立的路线。这种哲学路线的对立,还需要依靠认识论来划分。(www.xing528.com)
旧唯物主义本体论的基本特征,是它的形而上学性。这种形而上学本体论的第一个缺陷,是把本体看作绝对不变的实体。只有黑格尔批判了这种形而上学性,把辩证法应用于本体论,揭示了存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运动和发展的辩证法基本规律。但是,黑格尔本体论的前提是唯心主义的,他把概念看作存在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改造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把它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使本体论成为关于现实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辩证法学说,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改造旧本体论所获得的重大成果。
形而上学本体论的第二个缺陷,是它对最初本原的追求,企图去寻找一种原始物质、终极原因,以说明世界的统一性。这种观点在物质概念上的反映,把物质看作脱离具体的物质形态而独立的物质本身。作为物质概念,物质本身不过是纯粹的思维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不过是感性地存在着的东西。企图寻找这种物质本身作为世界多样性的终极原因,其结果必定会把物质的运动归结为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到头来,还是走上了唯心主义道路。在辩证唯物主义看来,自然界一切变化的原因,是各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的相互作用。所以,恩格斯指出:“相互作用是事物的真正的终极原因。”[3]这样,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改造了旧的本体概念,否认了对原始物质、最初本原的承认。
所以,马克思主义并没有否定一般的本体论,而是否定了一种特殊的本体论,即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本体论,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新本体论,它就是关于客观世界的运动和发展的客观辩证法的学说,所以,辩证法也就是本体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