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完善海沧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工作思路:我的群文工作

完善海沧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工作思路:我的群文工作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加快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全力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标准化和一体化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围绕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工作目标,开展“美丽海沧”文化下乡、进社区主题活动。

完善海沧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工作思路:我的群文工作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加快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全力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标准化和一体化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目标任务

围绕《美丽厦门战略规划》和“美丽厦门·活力海沧定位,统筹城乡文化发展,以完善城乡文化设施建设、打造城乡文化活动品牌、传承弘扬地方非遗文化三大项目为抓手,推进海沧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把海沧打造成为全国一流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三)具体举措

1.完善城乡文化设施建设

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实现区级文化活动中心建设面积6000平方米以上,镇(街)级文化站建设面积500平方米以上,村(居)级文化室建设面积200平方米以上。有条件的镇(街)文化站达到1000平方米以上、村(居)文化室达到300平方米以上。

(1)建设“城乡十分钟文化圈”。加快推进海沧区体育中心二期及东孚文体中心、新阳文化中心建设和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系统建设,基本构建以区级大型公共文体设施为核心,镇(街)公共文体设施为枢纽,村(居)基层文体设施为基础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重点突出均等性、便利性,构筑“城乡十分钟文化圈”。

(2)实施“村(居)五个一工程”。实现每个村(居)建有一个标准配置的文化活动室,一个群众文化活动广场,一个纳凉点,组建一支以上文化志愿者队伍,配置一名以上专职文化协管员。

2.打造城乡文化活动品牌

打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公共文化活动品牌,培育和提升对台文化、广场文化、非遗文化和节庆文化等品牌活动,构筑“镇街有品牌、村居有特色”“周周有演出、月月有活动”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

(1)打造对台文化品牌。充分挖掘“保生慈济”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持续举办海峡两岸(厦门海沧)保生慈济文化旅游节,传承和弘扬闽南文化,深化对台交流合作,扩大“保生慈济”文化品牌影响力。

(2)打造“音乐厦门”文化品牌。引进台湾知名文化艺术机构微风乐集艺术团落户海沧,定期举办“广场音乐会+四季音乐厅演唱会”,把海沧打造成为两岸流行音乐文化交流中心。

(3)打造“美丽海沧”广场文化品牌。依托海沧广场资源优势,利用政府购买文化服务产品(歌舞剧院等专业社团演出)和民间社团力量,每月定期在区文化中心广场、阿罗海城市广场、青礁慈济宫景区、天虹商场等场所,常态化开展“美丽海沧”文化演出活动,举办广场舞等大型群众性赛事。围绕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工作目标,开展“美丽海沧”文化下乡、进社区主题活动。结合台商投资区特色,开展“美丽海沧”五送文化进台企(送文艺演出、艺术培训、书画摄影展览、书籍刊物、电影等)活动并在台企设立图书分馆,组建台胞文艺团队和文化志愿者队伍。

(4)提高民间文化品牌。按照共同缔造理念,持续对洪塘村“温馨夕阳”文艺队、海虹社区“海虹欢唱队”等村居民间文艺队伍进行提高,使之成为建设美丽海沧、宣传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层力量。

(5)繁荣节庆文化品牌。结合重大会展节庆赛事活动,组织开展海峡两岸(厦门)文博会海沧分会场、厦门(海沧)玛瑙旅游文化节、海沧汽车文化节、海沧市民节、城市狂欢节等节庆活动。(www.xing528.com)

3.传承弘扬地方非遗文化

结合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深入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全面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弘扬。

(1)善非遗文化保护体系建设。传承弘扬非遗文化,在现有三个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保生大帝信俗、蜈蚣民俗、送王船民俗),有多个省级、市级非遗保护项目的基础上,持续推动一批优秀非遗项目申报市级、省级、国家级保护名录予以保护。推进海峡两岸中医药博物馆、青礁慈济宫保生慈济文化生态展览馆、海沧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厅提升建设,全方位展示海沧优秀非遗项目。持续推进拆迁村落民俗文化调查、整理工作,完成“风土海沧”系列民俗文化丛书六个拆迁村落“一村(居)一书”的任务。

(2)育“一村(居)一品”文化活动。以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为抓手,深入挖掘闽南民间文化优势资源,培育村(居)特色非遗文化活动。充分发挥民间文艺骨干和民间艺人作用,采取共同缔造方式,让他们发挥所长,就地取材,参与文艺作品的创作,用优秀文艺作品服务基层群众。重点培育保生大帝信俗、送王船民俗、蜈蚣阁民俗、五祖拳等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

(四)保障措施

1.健全组织机构

筹备成立海沧区文化改革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行政职级,落实岗位责任,加强统筹协调,形成齐抓共管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2.加强学习提升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用足用好中央、省、市各级出台的文化改革发展扶持政策。学习借鉴厦门岛内,以及北京、深圳新加坡等先进城市和地区的成功经验,加速推动海沧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发展。

3.创新机制体制

结合“美丽厦门·共同缔造”,采取“以奖代补”形式,大力完善我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持续创新政府采购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引入社会资金投入共建“文化海沧”,持续提升我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服务供给水平。

4.加大资金投入

争取市级及市级以上财政资金倾斜,加大区级财资金对文化建设的投入,确保“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和“文化建设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达到全市领先水平”两项指标全面达标。设立海沧区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研究制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做好财政资金使用绩效评估工作。

5.完善人才保障

深入贯彻实施《海沧区文化人才发展规划(2013—2016年)》、《海沧区高层次文化人才引进和培育暂行办法》等文化人才政策,结合重大文化项目建设,积极探索人才和智力的灵活引进和使用方式。通过岗位聘任、项目聘任、客座邀请、定期服务、短期合作等方式,柔性引进高层次文化人才服务于我区文化建设,推动海沧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