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让孩子自然醒,教育柔软

让孩子自然醒,教育柔软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都需要反思,太多的时候,我们是否把孩子的旅行当成了自己的旅行?我们似乎还很享受强迫孩子的感觉。当我们把孩子的旅行变成我们自己的,我们就容易进入一种“装”的套路。如果我们希望孩子能够热爱阅读,自己有没有手捧书籍不忍释卷的时候?如果可能,就让他们自然醒吧。

让孩子自然醒,教育柔软

在一档户外真人秀电视节目里,被誉为“站在食物链顶端的男人”贝尔·格里尔斯,带领一帮中国明星在荒野中挑战生存极限。看那些头脸齐整的明星如何面对种种压力,最后或体面或狼狈地逃离设计中的困境,是一件有趣的事。但令我印象深刻的,其实不是明星们的表现,最打动我的,反倒是贝尔对正被折磨的明星们所做的教育工作。没错,这位有着“野外求生第一人”名头的英国人,竟是个极其有说服力和煽动力的超级励志演说家

他说,人总是习惯待在自己的舒适区里,可是真正的成长,却只会发生在你离开了舒适区、面对困难的时候。

他说,身处险境,你心有恐惧,这是自然的。但是记住,对于恐惧之事,要做的第一步是:直视它!“怕”未见得是坏事,你可以让“怕”成为你的向导

而他在冒险之旅刚开始就一再对着队员们强调的是:“记住,这是你们的旅行!这不是我的旅行!”

“这是你的旅行!”正是这句话给予我明确的启示。当贝尔说这句话的时候,他俨然是个家长,而面前的队员就像一群有待引领的孩子。他的意思是,尽管他是个引领者,但各种困难需要队员们自己去克服,再艰难的路也得自己走。在教育之旅中屡有困惑的我,被这句话中蕴藏的智慧击中了。我们都需要反思,太多的时候,我们是否把孩子的旅行当成了自己的旅行?

我们总是习惯于越位。当孩子学着做一些事时,我们会嫌他太慢,直接上手去“帮忙”,而做不到像龙应台面对那个在专心扎蝴蝶结的孩子一样让他“慢慢来”。即便把她那段优美的文字倒背如流,不懂得等待、特别擅长跟“别人家的孩子”比较的我们还是会失去耐心,着急起来。我们会迫不及待地给孩子灌输很多知识,尽管我们表面上知道“灌输”不好,但如果带着孩子到了动物园,当孩子正出神地盯着斑马时,我们可能会不厌其烦地给他念类似“奇蹄目马科马属”这样的说明文字,也不管孩子有没有兴趣、能不能消化。我们总是轻视孩子自己去观察、探索、体验的价值,总是固执地剥夺他们发呆的机会、犯错的机会、在磨磨蹭蹭和别别扭扭中自主成长的机会。我们只认明面上的知识账,却看不到那些在体验中悄然萌动并且按其自身节奏生长的本质性的能力。“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来容易,做起来难。(www.xing528.com)

我们似乎还很享受强迫孩子的感觉。我偶尔会找出以前给孩子拍的视频来看,孩子稚气十足的表现总能令我菀尔甚至大笑。但如果把声音打开,我就会忍不住脸红,因为我的话语里有太多“别过来”“你想干吗”“把手放下”这种祈使语气和命令口吻,有时候甚至还有“再这样爸爸就不喜欢你了”之类的威胁口气。我一直以为自己对孩子说话的语气够柔和的,没想到出来的全是居高临下甚至粗暴的调子。人的一大毛病是不自知,所谓“睫在眼前长不见”,但是一个客体化的镜像却能让我们看清自己的真实面目。这种带点强迫性的教育或教训冲动,其实还是缘于没有真正认识到“这是孩子自己的旅行”之意味。我只能提醒自己,在说出一些指令性、压迫式的话语之前,能否多容忍他一会儿,哪怕只是几秒钟?有一位著名的绘本作家说,写童书其实就是在跟自己的童年少年“say hello”,而在面对孩子一些不符合期望的作为时,能否也设想一下自己的当年,能否跟那个懵里懵懂的孩子打一个招呼,用含着笑意的眼睛面对他,仿佛在说:嘿,这一切,我都懂的。

我们还很有可能变得假模假式。当我们把孩子的旅行变成我们自己的,我们就容易进入一种“装”的套路。在给孩子介绍“奇蹄目马科马属”时,我们是否真的对这些知识有着浓厚的兴趣?当告诉孩子要“认真听讲”时,我们有没有对某一事物保持足够的专注度?如果我们希望孩子能够热爱阅读,自己有没有手捧书籍不忍释卷的时候?要让孩子拥有属于他们的旅行,我们自己的旅行也必须是真的,而不是为了服务于他们的旅行而摆出的一个姿态。

是的,教育是一种唤醒。教育之途中不应该有那么多的越位,那么多的强迫,那么多的装模作样。所有孩子都会从沉睡中醒来,在他们半梦半醒的时候,我们其实不必那么着急上火,拼命地摇晃他们,甚至恨不能用一盆冷水浇醒他们。他们有自己的旅行,我们所做的,只是轻轻地提醒。如果可能,就让他们自然醒吧。

2016年1月13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