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似乎已经成一种“共识”了,即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今天中国的父亲们在角色上有些失位,没有负起应有的责任,结果就造成了所谓的“男孩危机”。真人秀电视节目《爸爸去哪儿》《爸爸回来了》虽旨在娱乐,却也被赋予了呼唤父亲要担当陪伴、引领、教育孩子之职责的功能。
也许我比较迟钝,或者说我的视野比较狭隘,在我的认识里,并没有觉得今天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如何欠缺责任感,恰恰相反,如今的“妈爸”恐怕比历史上的很多时候都要多得多。在一些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的家庭,在一些父亲正在为“成功人士”的身份标签一路狂奔或已然“成功”因而忙于应酬、照料事业的家庭,父亲有可能错失了陪伴孩子的机会,疏忽了教养孩子的义务,但在大多数平凡家庭,父亲所担当的未必比母亲少几分。
我知道有人不服,认为我睁眼说瞎话,“你去看看,从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家委会里积极热心张罗事儿的有几位是父亲?班级家长QQ群里头像亮闪闪的活跃分子中有几位是父亲?”我承认这是事实,的确有不少父亲觉得教育孩子的事属于“婆婆妈妈”,自己不愿或不屑去付出,于是祭出“忙”的理由来搪塞。但同时我也注意到,出现此种状况,恐怕与当今家庭角色关系发生偏斜不无干系,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母亲存在过界“揽权”现象,父亲的教育功能是“被”边缘化的,他们很少能拗得过另一方,而孩子越小的时候这种现象越严重。别以为教育只是一种责任,它其实更是一种权利!今天家庭中父亲的教育权利旁落,即便有着较强的教育意愿也往往无从置喙,其地位有时候甚至不如隔代的外婆和奶奶。如果说有“男孩危机”,家庭里父权的失落未尝不是肇因之一。
父权制社会当然是令人生厌的,但是身为男性家长,在子女教育方面如果能保留几分父亲的权威感,那还是能在一定程度上纠当今家庭教育之偏失的。遗憾的是,由于母亲的强势和彪悍,由于“辣妈”“虎妈”“女汉子”的盛行,父亲的教育反倒显得“弱弱的”,难免处处受掣肘,就像一首儿歌里唱的那样:“爸爸的主意大,妈妈管着他。”既然总是被“管”,那么“主意大”又有何意义呢?不给他“权”,却要他担“责”,这就是一些指责“父亲缺席”的论调之所以似是而非的地方。我们应该认识到,所谓“男孩危机”的根源究其实质是“父亲危机”。
话说回来,母亲在亲子教育中的价值原本就是无可替代的。王东华先生在《发现母亲》一书中曾大声疾呼,“必须要来一场全民族的家教大反思”,认为“明清以后中国母亲只有生理上的而没有教育上的功能”,“伪劣产品的本质在于伪劣母亲”,不要“用公鸡式的爱来反对母鸡式的爱”。我大体上认同王东华的观点,却也颇警觉于他一些传销式的或成功学式的言说方式,更是反感他很多偏激有余、理性不足的大而无当的论述,比如,“学校是刃,家庭是刃上的钢”,“所有老师加起来也抵不上一个母亲”。这是什么逻辑?(www.xing528.com)
父亲强,子女未必强;母亲强,子女多自强。但是能成就子女的母亲之“强”并不是泼辣彪悍,不是控制欲强,不是让孩子产生依赖,而是要有一种柔韧的智慧的力量。记得当年许寿裳丧偶以后,鲁迅写信安慰他,其中有一句是:“孺子弱也,而失母则强。”为什么?失母是大不幸,诚可哀矜,但从客观上也许能让孩子更少依赖,更无挂碍。鲁迅一直认为,母亲固然崇高伟大,但盲目的母爱也十分可怕。
在一个家庭里,当父教的效力衰减,母教的意义就更凸显出来。希望我们的身边少一些强势而蹩脚的母亲,多一些柔美又聪慧的母亲。好妈妈是必定胜过好老师的,好妈妈懂得母亲之“强”不同于父亲之“强”,懂得什么是有效的陪伴,懂得孩子最真实的需求,而且,懂得尊重爸爸教育的话语权。
2014年7月10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