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的柔软与童稚化思维

教育的柔软与童稚化思维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童年的我显然犯了一个因果倒置的错误,在面对一个事实时,我还不懂得分析其中的关系。不明白这一点,我们就很容易堕入童稚化思维之中。单一的、线性的、决定论的思维方式都是童稚化的一种表现,它特别执着于因果,其实是牵强于因果,很可能是头脚倒置的因果。孩子思维的出发点大多是“我”,我们身为成年人则恰恰需要从对方的需求出发看待问题。全然从自我出发的爱是幼稚的,是自以为是的。

教育的柔软与童稚化思维

我小时候曾经有过一个傻念头,那就是只有亲戚之间才能结婚。因为我发现我家跟外婆家是亲戚,所以外婆把她女儿即我妈妈嫁给了我爸爸……这种童稚的想法令人捧腹。童年的我显然犯了一个因果倒置的错误,在面对一个事实时,我还不懂得分析其中的关系。这样的思维对一个孩子来说是无伤大雅的,甚至就因为有这样的错误,才会演化出许多美丽的童话。比如,太阳公鸡叫出来的,公鸡一叫,天就亮了。

哲学家康德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用通俗点的话说大体上就是:经验事实是观念建构起来的。也就是说,我们所认识到的“客观”,其实是已经符合我们主观的“客观”(对象、事实)。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说,我们有什么样的观念,有什么样的眼光,就会有什么样的“事实”,就意味着我们会用何种逻辑来看待问题。

在谈到孩子的教育问题时,我常说的一句话是:所谓的“事实”和逻辑都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重要,唯一靠得住的是教育理念。不明白这一点,我们就很容易堕入童稚化思维之中。比如,有个孩子每天只上半天幼儿园不在幼儿园吃中饭,不在幼儿园午睡),但他经常生病。对此,秉持“适度放养”理念的人认为,不如让他全天在幼儿园里体验完整的群体生活,也许正是家长的过度保护才使得孩子越来越娇气;而信奉“精心圈养”观念的人则认为,如今只离家半天还老生病,上全天那还了得?瞧,这两种看法在逻辑上都是成立的,是自我支撑、自我圆满的。但是明眼人都懂得,孩子终究是要去适应环境的,把孩子养在温室里万般呵护,除了让自己更“放心”以外,其实不但会让他失去现在的健康和快乐,更会让他失去未来的一片开阔天空。有的家长总以“体质弱”为借口不让孩子多参加户外活动,其实体质弱恰恰有可能是缺少户外体验和身体锻炼的结果,而不是原因!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孩子的娇气大多是父母“养”出来的,同理,一些所谓的“差生”“问题学生”也有可能是师长们造就的。也许我的观点有些偏颇,但师长们在面对“不可教”的孩子摇头叹息或怒不可遏时,的确有必要自我审视一番:我对于孩子的现状是不是也应该担一份责任?我在教育孩子时情绪失控是不是“理不直而气太壮”?是不是在发泄“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单一的、线性的、决定论的思维方式都是童稚化的一种表现,它特别执着于因果,其实是牵强于因果,很可能是头脚倒置的因果。比如,许多家长们眼里只有分数,考分上去就是好,考分下来就是糟,这样的思维就显得笨拙、狭隘而独断。

我们不妨看一下这段话:“我最感谢父母的是,他们与我谈论篮球时谈的不是输赢,不是我得了多少分,而是讨论我的打球习惯、态度、举止礼仪等,他们教得非常好。我记得有很多次,我在赛场上得了很高分,但是情绪却控制得不好,有时脾气很差,那么赛后他们就会与我谈谈情绪的问题,而不是恭喜我得了多少分。我很佩服他们的教育视角,我现在还在向他们学习,他们看比赛的角度,判断我成功与否的标准,对我来说比任何人的评价都有价值。”(www.xing528.com)

你可能已经猜出来了,这番话出自林书豪之口。我第一次看到这段采访就深有感触。是的,我们也许学不来“林疯狂”,他的成功基本上不可复制,但我们应该学学他的父母,学习他们那种不被分数牵着鼻子走的开阔的“教育视角”。

孩子思维的出发点大多是“我”,我们身为成年人则恰恰需要从对方的需求出发看待问题。全然从自我出发的爱是幼稚的,是自以为是的。怎样才称得上成熟的爱?电影《一代宗师》里宫若梅的一句话令我深思,她在面对自己心爱的人时说:“我在最好的时候碰到你,是我的运气。”她说是“我的运气”,而不是“你的幸运”。嘴上说“我”,心里却全是“你”,自我谦抑中满满都是对对方心理感受和需求的照拂。家长和教师的心态当如是,在孩子面前,尽量别把自己当成一厢情愿的施与者,别被自己的“付出”感动得稀里哗啦,却压根儿不明白孩子需要的是什么。

记得那个冷笑话吗?小兔子钓鱼,第一天,一无所获;第二天,还是一无所获;第三天,只见鱼儿跳出水面大骂:你再敢用胡萝卜作鱼饵,我扁死你!

2014年7月2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