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是一边嘴里念着“孩子你慢慢来”的经,一边却在有关孩子的任何问题上都不停地催促着“快点!快点!”。
我们经常是一边用诗意的语言表达着“要学会等待”,要“倾听花开的声音”;一边却像那个拔苗助长的宋人,一时未见孩子学业上有什么进展就恨不能伸出手去,恨不能把那禾苗连根拔起,恨不能把所谓的知识直接灌进甚至拷进孩子的脑子。
就是这样,我们还是太着急,太着急!而且我们似乎总是低估自己的这份焦灼带给孩子的心理压力,没有想到自己的意志强加会让孩子觉得生命的意趣淡薄很多。
还记得鲁迅的文章《五猖会》吧?他怀着多么美妙的心情,等待着去看那一场赛会,可是一切都被父亲的那句话毁了:“去拿你的书来。”7岁的小鲁迅就在众人迫切的目光下背起了《鉴略》,等他终于能够顺畅背诵完毕以后,他心底里那份美好的感觉已如潮水般消退,路边的风景、船上的点心、五猖会的热闹……这一切“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孩子是多么敏感,他们可以从我们脸上捕捉到所有的信息,并且把那信息转化成促进或者阻滞其成长的心理能量。对孩子来说,我们的目光是否温暖,我们的笑容是否真实,我们的耐心是否足够,我们的信心是否饱满,比有没有说上一百遍“你很棒”都更为重要。请相信这一点,只要我们在孩子教育问题上有一点着急的意思,他们就会体会到自我价值感的失落。
着急和焦虑来自哪里?很大程度上来自横向的比较,来自“别人家的孩子”的存在。一些家长动辄攀比,似乎不把自己孩子跟别人放在一起比较就找不到“定位”了,所谓的进步或落后就失去了根本依据。其实我们一直强调,每个孩子都应该跟自己比,价值感、成功感的源头活水必定是自我的努力。而学校的一些做法就能把家长的心搅动得波涛汹涌,老师的一句话就会煽起家长的焦虑之火。比如,每次考试后都发信息给家长,告知其孩子的名次;家长会上隆重表扬某位全能型的“别人家的孩子”,让大多数家长瞬间不再淡定,只想着接下来该如何给孩子报兴趣班、补习班,好好强化一番,迎头赶上……(www.xing528.com)
我们从新闻中看到过“虎妈”“狼爸”用过份的手段管教孩子的故事,其中有的貌似“修成正果”,有的则不幸酿成惨祸。感叹或唏嘘之余,我们更需要的是反思和自我提醒,反思自己身上是不是也携带着虎狼的基因?是不是也潜伏着一股蓬勃不可抑的控制欲?提醒自己,别着急,慢慢来。
我精读过龙应台的名作《孩子你慢慢来》,那是四年前我孩子刚出生时朋友送我的。我产生过很多感触,也做了不少笔记,但遗憾的是“慢慢来”的理念似乎并未真正沦肌浃髓。我们都一样,都需要在最切实、最琐碎、最烦乱的情境里去践行平日悬空着的教育理念,咂摸其中的万般滋味。
龙应台写道: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
我,也愿意。
2014年5月29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