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女儿数学成绩差,家长心乱如麻,教育需柔情

女儿数学成绩差,家长心乱如麻,教育需柔情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她之前对女儿采取的是“放养”,并未参加各种培训,所以女儿在班里的数学成绩表现不佳,尤其是其中较难的“聪明题”,更是令女儿饱受挫折感的折磨。成千上万网友的心都被搅乱了。他们的家长又该怎样保持的定力,不让自己的心在风中凌乱呢?那颗刚刚6岁就受伤的心,且好好地煎,好好地熬,继续凌乱吧。教师非但不能为超前教育推波助澜,成为制造焦虑、传递紧张的鼓风机,而且还应该成为消弭压力、让人安心的减压阀。

女儿数学成绩差,家长心乱如麻,教育需柔情

我以前有一个奇怪的印象,那就是上小学的孩子都已经比较大了、懂事了。直到成为家长以后才真正认识到,六周岁其实还是一个多么懵懂的年纪。所以当看到“小学一年级数学题难倒博士妈妈”的新闻时,我感到十分错愕。

一个身为医学博士的妈妈,发现近来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女儿哭闹着不想上学,细究后才知道,女儿是被数学“伤”了。妈妈翻了女儿的课堂练习后感叹,有的题目居然自己也不会做。她之前对女儿采取的是“放养”,并未参加各种培训,所以女儿在班里的数学成绩表现不佳,尤其是其中较难的“聪明题”,更是令女儿饱受挫折感的折磨。这位妈妈对记者说:“零起点的孩子好憋屈。”

在一个几乎全民都对孩子教育问题有着高度敏感性的语境里,这样的新闻引起热议是必然的。成千上万网友的心都被搅乱了。有人得意地跟六岁小孩比智商,说题目“不难”;有人怪家长不该让孩子真的从零起步;有人质疑这位妈妈的“博士”太水;更多的人则批评这样的基础教育完全“跑偏”……大家心里都已积攒着满满的焦虑,有时候只需要一个标题就能引发他们吐槽的欲望。

我承认,面对那道“聪明题”,我琢磨了半天才算勉强弄懂,看来自己也真够笨的;我也承认,无论哪个科的“博士”,数学水准都有可能不太高,被人奚落也没什么。但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是,当一位零起点的孩子进入学校,他(她)在接受了超前教育的同学们的反衬之下,变“笨”了,变自卑了,变得厌学了;而教师则似乎欣然接受这样的生态,他们几乎用不加掩饰的差别心,把学生区分开来,像“聪明题”这样的称谓,显然会给孩子和家长一种不良的心理暗示。在这样的环境里,零起点的学生该如何自处?他们的家长又该怎样保持的定力,不让自己的心在风中凌乱呢?

好吧,一定会有学生和家长“享受”这样的教育的。不管是天赋高超,还是超前学习,有的孩子面对难题能从容应对,“胜似闲庭信步”,但教师是不是就可以轻描淡写地说,“这些题目其实并不难”?与博士妈妈哭闹着不想上学的女儿不同,几个月前杭州另一家媒体曾整版报道过的另一位6岁的“牛娃”,幼儿园大班刚读完就能写800字作文,还能算六年级数学题。这样的孩子一定让老师和家长骄傲,但她的出彩恐怕是以很多零起点孩子的黯淡心境为背景的。难怪有人笑侃,竞争从幼儿园就开始了。一位网友嘲讽那位博士妈妈:“你自己笨,还不许别人的孩子聪明?”好一句虐心的话,竟让人无语以对。那颗刚刚6岁就受伤的心,且好好地煎,好好地熬,继续凌乱吧。只是自以为是的聪明人可别忘了,小学阶段孩子接受的是基础教育,何谓基础?就是重在托底,而非拔尖。(www.xing528.com)

减负的话其实已经说尽了,减负的动作也做了一个又一个,然而看来并没有什么用。没有人可以阻止家长着急地送孩子去培训班,也没有人可以阻止教师很“负责”地把学生练习测试的满分卷子和低分卷子晒到班级微信群里。减负之念没有在心里扎根,零起点没有办法落到实处,是造成“不抢跑就落后”这一怪状的原因,也是造成一些学生和家长大片“心理阴影面积”的缘由。虽然很多家长和教师其实也未尝不清楚,零起点孩子暂时的吃力不算吃亏,经过一段时间的紧跟必能赶上,可是想要保持定力真的很难。

学校是育人的主阵地,学校也应该是减负的主战场。教师非但不能为超前教育推波助澜,成为制造焦虑、传递紧张的鼓风机,而且还应该成为消弭压力、让人安心的减压阀。教师要让基础教育保持因材施教、照顾全体的常态,把教学的注意力放在零起点孩子的身上,绝不干少数“抢跑”孩子会的内容就跳过不教、对会做“聪明题”的孩子特别加以青眼的事情。有位老师劝导新闻中那位博士妈妈,对类似做“聪明题”这样的事,可以慢慢来,不要因噎废食。其实,如果要“慢慢来”,首先教师自己不要急,如果真的把孩子“噎”着了,那还真得检视自己提供的食物是不是太硬了,难以下咽,也难以消化。所以教师不必劝家长会否“因噎废食”,而是先反省一下自己有没有“舍本逐末”。

至于家长,应尽可能地与孩子一道按照其自己的节奏来学习。每一位游泳者、奔跑者都有属于自己的节奏,如果被别人带乱了,反而会慌了手脚,气息大乱。在孩子的教育上,家长的代入感不能太强,不能一有点风吹草动就神经紧张。在陪伴孩子前行的路上,哪怕前方水花四溅以至模糊了视线,哪怕场内万众鼓噪几乎震耳欲聋,你也要相信自己的孩子是可以的。而孩子的愉乐幸福,才是你需要用尽一生去守护的最珍贵的东西。

2015年11月12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