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对于很多新闻我都不太敢轻易发表评论,随着自媒体时代的来临,仿佛人人都是新闻源,人人都是传播者。在点对点的交互中汇聚而成的许多热点新闻,由于缺乏了传统专业化媒体的求证、核实等环节,有可能从一开始就背离了事情的真相,而太过急切地随着“新闻”起舞的评论者有可能置自己于难堪的境地。但是似乎不再有门槛和边界的媒体场、舆论场同时又具有一种自我净化的能力,碎片化的信息最终会趋向于一种整体的真实,并呈现给人们一个做出自己判断的坚实基础。
有一桩新闻,几个月前以“初中生发帖被刑拘”的面目进入大众视线,经历了“改为行政拘留”“七天后获释”等新闻点以后,发帖人杨某在网络世界被贴上了“鼠标少年”的标签,俨然成为部分网民景仰的“英雄”,事态的发展和结果也满足了一些网友见证自身力量的心理。正当这条新闻日渐隐没时,近日爆出的一条重磅消息又使“鼠标少年”成为强关注的对象:正在上自习的杨某被一位副校长领出了校门,“把书包收拾了,跟我走”,这就么一句话,他“被退学”了。随后甘肃省教育厅发微博称:“已关注。我们已责成天水市教育局立即核查。接受义务教育是每一个公民的权利和责任,学校的根本任务就是教书育人,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甘肃教育厅的表态值得赞赏,反应及时,观念正确。我并不赞成把因为发帖被刑拘的少年“英雄化”“符号化”“悲情化”,网络上孟浪而浮夸的吹捧有可能毁掉一个尚不清楚自由边界、还不真正明了公民责任的少年,令他看不清通往未来的道路。但是,无论杨某在言行上是否存在不当,是否给学校管理带来了麻烦或压力,他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都是不容被剥夺的。《义务教育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规中都有硬梆梆的条款,即便面对一个很难管教的“麻烦制造者”,学校也并无推诿自身教育责任的理由。
值得深思的是,如此简单显豁的道理,那位副校长何以会不明白呢?从新闻中可知,杨某被退学,是因为学校感受到了来自“各级部门和社会舆论的压力”。这样的理由不但牵强,而且注定要被公众诟病。甘肃《天水日报》主办的官方网站一篇报道透露出来了具体信息:学生杨某离开原先就读的学校后要找新学校借读,秦州区育生中学一位副校长受人请托,在没有履行任何程序的情况下把他接收,后来由于公安机关对杨某进行问询调查,该副校长知情后因擅自安排杨某借读深感紧张,为掩盖自己的错误、推脱责任,情急之下将他推出校门。也许这是真的,但即便违规接收学生、又强逼着学生退学的做法是该副校长个人行为,对学校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耻辱!
今天的校长、教师还真的有必要强化自己的媒体素养,生活在这么一个新媒体无孔不入的网络时代,竟还会试图去做一些掩人耳目的事情,本想息事宁人,结果却逆激成灾。包括鼠标少年在内的许多孩子,是这个网络时代的“原住民”,我们教育工作者中却有不少是“菜鸟”。“原住民”固然会因为自己没边没沿的言行而犯下错误,“菜鸟”们也完全可能因为对新媒体环境的无知而令自己成为舆论风暴的牺牲品。(www.xing528.com)
而在“鼠标少年被退学”事件中,那位副校长最大的硬伤还是在价值观上。什么是价值观?价值观是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积淀下来的最坚固的东西,是吹尽黄沙后剩下的那点黄金,是河水冲涮不掉的堤坝基石。身为教育者,身为学生的引导者,有一种价值观必须是坚不可摧的,那就是: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需求和权利。“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就是这种价值观的体现。我知道很多教师对这句话有些反感,没错,总有一些学生会带给我们挫败感、无能感,但是教师这个职业的可贵之处、美妙之处就在于在“山重水复”时体验“柳暗花明”的感觉。尊重学生的这一价值观倘若不够坚实,那么一旦有点事儿就会把自己置于学生对立面或者凌驾其上,就会从自己的私心出发去导演一出出的闹剧。比如,因为接收了一个“麻烦”学生,那位副校长就如临大敌,用一种错误去掩盖另一种错误,从而酿成更大的恶果。那会儿在他脑子里根本没有“尊重学生”这一回事,他就从来没有想过,把一个“麻烦”学生教育好、引领好,让他走在正确的道路上,是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和义务,也将是极大的成就感的来源。
行文至此,我不禁想起前几天央视少儿节目主持人鞠萍在杭参加一项教育活动时的两个细节。其一,当她准备发言时,她选择面对台上正在与专家进行对话的学生,而不是背对他们去面对台下的校长们。其二,她笑侃台上学生与专家老师“地位不平等”,因为学生们坐的是长条凳,而专家老师坐的是四脚靠背椅。虽然她笑称自己这么说只是想活跃下气氛,但于满堂欢笑中却仍然给人颇深的感触:尊重学生的价值观对她而言不但成了一种习惯,而且几乎已经化为本能。
2013年11月19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