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教育部发布《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征求意见稿,此后又推出修订后的“减负十条”,将此前备受争议的“不留作业”改为“减少作业”,并再次向社会征求意见。此次“减负令”所激起的舆论反应颇耐人寻味,竟然有不少评论认为减负新规“盲目”“过于激进”“一厢情愿”,家长不买账,专家也不叫好,甚至还有搞教育的人说“小伙伴们都被逗乐了”。
公众对于减负新规中存在监管环节表述笼统、操作性不够强等提出质疑是正常的,家长们对于初版中小学生“不留作业”的规定恐怕不利于孩子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之类的担忧也可以理解,但因为新规不够完善而否定减负举措的态度却很不可取。我们知道“减负令”下过一道又一道,但成效似乎并不显著,学生的负担反倒有越来越重之势,不少人对此现象生出悲观心理,遂把不满情绪发泄到“不留作业”“不举行考试”“取消百分制”等减负规定上。当然,还有人深以中国强大的基础教育为荣,断定减负会弱化中小学阶段的中国学生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方面的优势。如果连该不该减本身也成了一个问题,那只能说过去这些年里我们的观念反而退步了。
《人民日报》曾刊出一篇题为《学生负担过重已成民族之痛》的报道,揭示中国的孩子在过重过多课业负担压迫下身心备受煎熬的现状。的确,可怜的孩子们在过度学习,他们早早就被驱赶进一个由成人把持和操办的充满竞争意味的赛场。家长(有时候也包括教师)都很焦虑,甚至有些“变态”,仿佛让孩子多学一会儿、多考一分都是成就。杭州某小学老师家访中发现,即将入学的一年级新生平均认字500个,跟五年前比翻了一倍!宁波某学校的家长集体要求更换班上的语文老师,原因是教师搞教改致使班上学生语文成绩有所下降。如今的家长,真是太着急,急着拿自己孩子与别的孩子比,急着要看到可以量化、可以排名的“实效”。“慢教育”“轻教育”的观念在许多人心目中基本还停留在字面上,所以才会不惜代价去换取某些所谓的“成绩”,并且还为这种廉价的“成绩”得意洋洋。
毫无疑问,减负需要标本兼治。有论者认为出台减少作业之类的规定是“标”,而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完善多元评价制度、从根本上改变中高考招生方式等才是“本”,现在把注意力放在治标上只会使规定成为“一纸空文”。其实,近年来治本的行为一直都在进行,而且也有不小的进展,只不过离期望值还有相当大的距离罢了。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治本还没到位,就抹杀治标的意义。如果某项改革已经到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阶段,那固然好,只需要顺水推舟就能做的事谁不会呢?但大多数改革如逆水行舟,是要在周边环境未必都十分妥帖的情况下积聚力量、打破平衡、实现逆转的。改革的进程是曲折而持久的,其成效也不见得显豁,所以更需要珍惜和积累点点滴滴的、哪怕只是现象层面的突破和进展,以治标带动治本,以量变促成质变。(www.xing528.com)
曾经读到过这么一个故事:大海边,一次海潮涨落之后,许多小鱼被搁浅在了沙滩上。有个孩子看到在挣扎的小鱼,就一条条地把它们捡起来往海里扔。一个中年人走过来,劝小孩子别瞎忙乎了,说道:“沙滩上留下了这么多鱼,你一条条地捡管什么用啊!再说了,有谁会在乎呢?”小孩抓起一条小鱼往海里一扔,说:“这条小鱼在乎!”又抓起一条鱼扔到海里,说:“这条小鱼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
是的,每一条渴望获救的鱼儿都在乎。让我们向那个天真又执着的小孩学习吧,不管眼前有待处理的“麻烦”有多少,不管自己做的事情算治标还是治本,不管身边那个世故的中年人发出了多少冷言冷语,他只知道用自己的双手让一条条生命恢复了鲜活。给孩子们减负,就如同让鱼儿重返自由快乐的海洋,没错,他们在乎。
2013年9月10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