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事业一直被誉为“千秋大业”。对一个时代和社会整体来说,教育具有强大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对每一个社会成员而言,教育也有着为其人生道路或生命大厦奠基的价值。没有今天的理想,就没有明天更为完善的现实。教育,需要一种眺望的姿态。
当前,浙江省的教育正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读好书”成为人民群众的主要教育诉求和教育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在这个时期,我们面临的挑战也是巨大的。如素质教育多受掣肘,而应试教育仍大有市场;教育均衡虽在大力推进,但优质资源毕竟还是稀缺;“减负”收到了一定成效,但学生课业负担随时会反弹;“千校一面、万人一书”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观,特色化办学、个性化育人还没有形成燎原之势……与此同时,随着教育需求层次的上升、教育公平观念和权益意识的凸显,人民群众的期望值也水涨船高,对教育中存在的诸般问题的敏感性和要求也相应升级。我们不但要允许和理解人们压根没注意到你“做了什么”、而只看到你“没做什么”,要尊重和接受人们沿袭着某种批评惯性所累积起来的或参照某个被过分美化的“理想教育”所表达出来的意见和诉求,而且必须用最大的诚意尽快去改进我们的工作,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我们不希图“不虞之誉”,也不必介意“求全之毁”。惟心中有远大理想信念,我们才不会被困难压垮,才不会自怨自艾、自轻自贱。
只有在内心深处牢固树立远大教育理想,我们才可能自觉转变教育理念。理念的转变不是凭空来的,从根本上说它来自实践,但理念的转变也不是埋头于琐碎的事务中就能完成的。坦率地说,许多教育工作者每天处理的事情不可谓不多,投入的精力不可谓不大,但一些工作往往停留在被动应付、应对、应景的层面上,人们总是在琐碎而繁冗的事务性工作中打转。尤其是有的教育工作者正在拼命追逐的东西,恰恰是与科学和谐发展的教育主旨背道而驰的。只有理想的眺望才能赋予我们开阔的视野和超越的眼光,站得高方看得长远、看得透彻。办教育,我们的格局一定要大,有些今天许多人还看不开、放不下的东西,在更大的视域和更长的时段里其实是没那么重要的,比如分数和升学率之类。在孩子的整座生命大厦里,人格是梁,能力是柱,成功是屋顶,幸福是地基,所谓的分数不过是几个标识的刻度罢了。所以,我们的目光不能仅仅停留在今天,不能只想着个人的一点小利害,要认真去考虑中国的下一个十年、二十年乃至在更长远的时日里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同时也必须好好替孩子们的未来着想。我们千万不能把他们教“残”了,教“废”了,要让每一个体在整个人生中体验到快乐和成功,要帮助他们去实现自身拥有的全部可能性。理想超越的是眼前的小功利,追求的是关乎国家民族发展和个人终身幸福的大功利。
理念转变的关键是价值观的转变。没有理想,我们的价值观会变得苍白、扭曲、畸异、错乱。我们会备受无力感和挫败感的折磨,随波逐流,无所作为,贻误时机,损害公众利益;甚至,有可能会游走在价值的灰色地带,不行善政,胡乱作为,放任教育腐败,助长歪风邪气。怀抱理想的人,面对教育现实中的种种缺失,会体验到深深的痛感。应该说,我们教育人的价值追求与当代浙江人“务实、守信、崇学、向善”的共同价值观是一致的,我们要扎扎实实追求育人的最佳效果,要不折不扣满足群众不同层次不同维度的教育需求,要积极推动孩子求真知、创新见、成大才,要努力引导全体学生走向人格的健全和精神世界的丰富完善。我们追求教育现代化的理想与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现代化浙江这一奋斗目标也是一致的。
教育理念的转变,根本上是要做到坚守教育规律、按照人才成长规律育人办事。只有在远大教育理想的烛照下,教育规律、人才成长规律才能真正得到尊重,才能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挥它们应有的作用。教育的工作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人的生命是不可复制、无法逆转的,因此教育也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教育经不起闪失,经不起折腾,经不起一些非教育甚至反教育因素粗暴生硬的介入,经不起太多人心里躁动着的过于迫切、过于狭隘的功利心的熏染。我们不能把学生变成读书机器和应试机器,违背教育规律的做法,耽误的不仅仅是孩子们现在的时间,他们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也会因为受到压制和误导而萎缩,他们的健全人格、丰富个性也会因为完全拘于一格、几乎以应试为唯一目标的教育模式而残缺和平庸,最终耽误的还有他们的未来,那是对生命的伤害。我们不但要让孩子学到知识,还要让他们过一种美好的精神生活。要破除那些对生命成长有害无益的清规戒律,老老实实把教育自身规律奉为金科王律。我们应遵循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规律,确立以生为本的观念,始终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要因材施教,承认每个孩子有差异,并且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地提供个性化教育方案;要坚持循序渐进的态度,注重发掘和唤醒学生自身内蕴着的生长的力量,而不为浮躁功利所左右。教育不但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不能满足于“己所欲,施于人”的层次,更要追求“人所欲,施于人”的境界。如此,“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局面才会出现,“好之乐之”的学习状态也将成为学校里的日常情景。(www.xing528.com)
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继续推进和深化改革,改革和创新涉及利益的调整,涉及错综复杂的关系,在推进过程中一定会遇到阻力和困难,所以需要我们打起精神、锲而不舍。只有怀抱一份理想的情怀,我们才能克服安于现状的惰性,才能涤尽身上的乡愿气、犬儒气,不计较一己一时的得失,去追求哪怕是一点一滴的进展!许多问题和困难是需要我们靠理想支撑和焕发的冲劲、闯劲、韧性、活力去直面的。我们要敢想,更要敢干!我们标举远大的教育理想,绝不是无的放矢。如果没有理想,我们在改革和创新的过程中就容易失去精神的动力,会有陷于左支右绌、进退维谷、甚至寸步难行境地的危险。也许不是非常贴切,但献身于教育事业、致力于改革事业的人,某种程度上不能怕当堂·吉诃德。现实中的确有许多制约我们前进的因素,但它们不应该成为我们推卸自身责任,无限期地、无限度地原谅自己懈怠和无所作为的理由。我们要做的事情很多,从宏观层面看,要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协调、增强教育活力、强化教育服务;从微观层面看,要丰富人的知识、完善人的德行、增强人的能力、提升人的审美、促进人的成功……如果瞻前顾后,患得患失,那么一切都将无从谈起。
教育面对今天,更面向明天。教育注定带有理想的烙印。教育的终极使命在于“人的完成”,我们每一位教育人都应该首先促成自身的完善,用那一束理想之光来照耀教育人生。
2013年6月21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