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之美:不要剪断嫩苗

教育之美:不要剪断嫩苗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陶行知“四颗糖果”的故事听多了,有的人会觉得有些迂远,甚至显得矫情,其实里面蕴含的育人滋味至今依然值得细细咂摸。稻盛和夫在《活法》一书中提出“有意注意”的概念。他引用过一句话:“人生如果不有意注意就没有价值。”我们的“有意注意”要更多地放在挖掘优点上,这样才能真正收到引导之效。其中最打动我的是这一句:“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春风十里,柳色青青,别急着给新生的嫩柳加以刀剪斧钺、严霜冰雪。

教育之美:不要剪断嫩苗

有位中学生通过QQ向我抱怨,成绩“最多中上”的他很想取得老师的喜爱,但不知为何,老师对他的态度总是颇为粗暴,他描述每次听到老师呵斥时的反应是“身体会感到僵硬”。他也很希望自己能够像成功学大师卡耐基说的那样,听到别人批评指责后能依然在脸上保持笑容,但他做不到,语言高压下他的生命感官似乎冻结了。他说他现在越来越感到自卑和恐惧。

我不知道那位教师何以会对他施加语言暴力,也许那学生身上的确存在一些很难容忍的缺点,老师试图用打击性的话语去尽力“扳正”。但是显然教师这种“正面强攻”的方式是失败的,因为连身体都“感到僵硬”的学生,非但不能对老师的训导做出正常的反应,而且随着自卑感和恐惧感的加重,他整个人很可能朝着人们最不想看到的方向发展。

记得以前读到过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一书中的一句话:“智力活动是在情趣高涨的气氛里进行的。”一个学生受教育时是处在“情趣高涨”的状态还是“身体僵硬”的状态,对其受教的成效而言,差别不可以道里计。

又要说回到批评与赏识的老话题上来了。很多人有一种印象,觉得赏识是最容易的事,夸人谁不会啊?其实不然。无论是面对学生还是自己的孩子,当他犯了错,当他令你感到失望甚至愤怒时,你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保持和颜悦色,同时还要从他的错误或不堪的表现中找到值得表扬的亮点,这难度比劈头盖脸来一顿批评,要难上一百倍!陶行知“四颗糖果”的故事听多了,有的人会觉得有些迂远,甚至显得矫情,其实里面蕴含的育人滋味至今依然值得细细咂摸。

“全国百佳班主任”杨春林老师曾经讲过这么一个故事:班上有位女生,喜欢涂脂抹粉,染发烫发,全无中学生模样。他以前曾用简单粗暴的方式严厉批评过另一个情况类似的同学,结果与所愿适得其反。怎么办?他把女生叫到办公室,女生一脸戒备,对话开始了。他问:“知道自己有什么优点吗?”“不知道!”“一点也没有发现?”“没有!”“我发现了。”“哦?”“我来说?”“哦。”女生的抵触情绪依然明显。这时候杨春林突然“石破天惊”地来了一句:“你的皮肤特别白!”谁不爱听好话?女生的眼中闪过一抹亮光。“这样的肤色,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你却放弃了……”杨老师适时地补上一句。然后?“周末返校,一个清清爽爽的女生,焕然一新地站在了我的面前。”杨春林说。

优点不好找吧?竟需要如此煞费苦心!由此也可以想见,当年陶行知能拿出那“四颗糖果”并且各说出一条激励的理由,让育人之事在“情趣高涨”的氛围里自然而然地发生,平易中包含的智慧实在令人心生感佩。(www.xing528.com)

稻盛和夫在《活法》一书中提出“有意注意”的概念。他引用过一句话:“人生如果不有意注意就没有价值。”很多孩子身上的优点不好找,那往往是因为我们没有把自己的注意力磨砺得“像锥子一样”。如果我们只是得意于自己在孩子身上发现其缺点错误的洞察力和注意力,总是试图用锥子般凌厉的眼神、滴水不漏的严密逻辑、雄辩无碍的口才以及随时附上的惩罚威吓,让犯猎的孩子在自己面前瑟瑟发抖或身体僵硬,嗫嚅着承认错误,那实在是太遗憾了。我们的“有意注意”要更多地放在挖掘优点上,这样才能真正收到引导之效。

我一直强调“最好的教育者是‘暖男’”,就是指智慧的教师或高明的家长都有着较高的情商,有着圆融的思维方式,懂得“迂回作战”“曲线救国”,真正把赏识鼓励当成育人的“第一入口”。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坚持认为,在教育之事上,一个人的优点和缺点及其导致的后果,都会以几何级数得到放大!

北宋元丰七年,苏东坡要离开贬谪数年的黄州。行前他写了一首《满庭芳·归去来兮》,词中情致一改豪放之风,而显得温厚婉转。其中最打动我的是这一句:“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春风十里,柳色青青,别急着给新生的嫩柳加以刀剪斧钺、严霜冰雪。我恍惚觉得此义暗合了教育的真谛。

2016年12月8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