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有很多种,有的令人敬畏,有的平平常常。总之,不管是哪一种,写作就是写作。写作,可以是记录一下开学的第一天,可以是介绍一次班主任会议,可以是谈论学生的一封信,可以是提及与某位学生的谈话,可以是表达某次考试前后的心迹,可以是整理偶尔倦怠而又不甘放弃的情绪,可以是感叹一个忙碌却又不乏惊喜的时光,可以是领受一天中由那么多琐碎堆积起来的感动和温暖。
当我翻读着丽水中学潘秋芳老师的《我的一天,我的一年》这本书时,尤其是读到她引用的来自柏纳德·韦伯《勇气》一书中的某个段落时,不由自主地想要“戏仿”一番。那个段落是这样的:勇气有很多种,有的令人敬畏,有的平平常常。总之,不管是哪一种,勇气就是勇气。我觉得,透过这本“班主任工作实录”,我从潘秋芳老师身上发现的不仅仅是勇气,更有一份难得的坚持。这是一种怎样的勇气和坚持呢?是一种几乎被烦琐细碎的管理和教学工作淹没的时候,还要把头探出来呼吸新鲜空气的执着;是一种身心几乎被一项紧接着一项甚至一样叠加着一样的事务压榨的时候,还会寻找空隙回头反思的激情。这样的执着和激情源自她对于学生的永不枯竭的爱。从她的笔端我认识了一位名叫“小慧”的同学,整整一年的日记里这个名字应该出现了数十次吧,每一次出现都意味着寻找、交谈、关切、与家长沟通,还有自己由此激发出来的焦虑感、疲惫感、无力感,当然也会有成功的欣悦。占用的时间精力和损耗的情绪可谓极其惊人,而这只是其全部工作的九牛一毛。没有爱的支撑,如此的投入无法想象。
有时候我会在教师朋友的QQ上看到“累!累!”这样的个性签名,但是很遗憾我并无特别深切的体会。在翻读《我的一天,我的一年》时,我的感受却逐渐丰满起来,因为我了解到了一位班主任一天从早到晚、一年从始到终的真实生态。这些实录简直就像“流水账”,它没有什么美学上的修辞,也鲜见经过提炼的闪亮的观点,有的只是现象学意义上的记录和描述,但是它无比真实地诠释了教师作为“思考者”和“行动者”的意义和价值。
记得多年前读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一书时,从未当过教师的我内心是有些不以为然的。如此大名鼎鼎的教育家,所谈的也不过是大白话。没有什么耸人耳目的概念,没有什么精巧别致的理论,似乎看不到多少智慧的闪光。可是后来慢慢认识到,教育家主要不是靠“说”出来的,而是靠“做”出来的,他们的教育智慧未必能凝炼成一听就让人惊叹的警句格言,但是在每一天的行动中,在面对每一位学生、应对每一件小事时,却会不期然地闪烁出来。的确,教育者没什么“了不起”,就像今天人们耳熟能详的陶行知先生“四颗糖”的故事,其实也平实得很,琐细得很,看起来又有什么高妙的地方呢?无非是在即事即物即人的过程中,让理念变得明白,让智慧变得可见,更为重要的是,让孩子因此而受益。就像医生用自己的专业技能诊治病人,真正体会到好处的,是被祛除了病痛的患者。很多时候,教育者的好处,也惟有受教育者才能领会,比如那位没少让老师操心的“小慧”。
除了忙和累,除了应对很多不得不做的事情,潘秋芳老师也在不止息地寻找零零碎碎的创意,在即事即人中展现点点滴滴的智慧,“探出头来呼吸新鲜空气”。值得肯定的是,她还在做笔记、写日记,也就是说还在写作。写作,无论是采取何种形式,本身必然地内蕴着自我审视和反思。我不打算也无力在这里总结点什么,因为“现象学描述”拒绝概括和定义。我仅举一例,以验证这位教师在日常工作中是如何以其细心、耐心、爱心一以贯之地实践着“以生为本”这一理念的——(www.xing528.com)
5月23日,因为下雨,升旗仪式取消,潘老师意识到一位叫小遥的学生可能感到了失望,因为她准备好的国旗下演讲被搁浅了;6月12日,再次接到通知让小遥做国旗下演讲,潘老师对讲稿进行了修改;6月13日,天还是下雨,潘老师安慰因为升旗仪式屡次延宕而失望的小遥;6月20日,小遥如愿面对三千名师生做了国旗下演讲,潘老师兴奋之余写下“呵呵,小遥终于站上了司令台”这个小标题……
这段叙述令我想起了2003年我在澳大利亚旅游期间读到过的一则新闻:橄榄球世界杯赛开幕式上,因为现场发生意外,使得一位受邀开球的小男孩所踢出的球失了水准,第二天媒体给了他很大的版面以示安慰和补偿。在巨大典庆映衬下的一个小男孩的失落都能被关注到,这种以人为本的做法在当年给我带来了不小的心灵冲击。我想,潘老师能如此亲切地照拂到一位要在国旗下讲话的女生的心情,除了可以看出她对学生的关爱,还表明她那并无丝毫做作的教育观有着极其健全、明媚的底色。
我相信潘老师以及众多像她一样有爱、有趣、有思的教师,能够在无尽的岁月里,把每一个平凡琐碎的日子堆砌成不凡的教育人生。
2013年10月10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